APP下载

贵港市农村学校音乐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对策

2009-05-27

广西教育·B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音乐课培训音乐

文 斌

一、贵港市农村学校音乐课改的现状

(一)音乐课改已在农村学校全面铺开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贵港市音乐课程改革于2002年秋季期开始实验,2004年秋季期起全面铺开。全市农村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实施了音乐课改,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农村音乐教师对音乐教育新理念有了初步的认识,一些教师逐步树立了音乐教育新观念。二是教师素质有了一定提高。广大农村音乐教师都不同程度地从拓宽知识面、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等方面作了努力。三是教学方式、方法有所改变。实施音乐课改以后,一些地方传统的、单一的“我讲你听、我唱你跟”的教学模式逐步改变。

(二)音乐课程在大多数农村学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由于音乐学科非统考科目以及当前农村地区依然主要以升学率评价学校,致使农村学校领导对音乐学科重视不够,音乐课被边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音乐教学资料、设备残缺不全。二是开课率低。据不完全统计,本市农村学校音乐课开课率仅为55%。

(三)农村学校音乐课改的整体发展水平还相当低

一是教师整体的教育观念仍很落后。大部分农村音乐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停留在音乐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唱歌的层面上。二是绝大部分农村学校的音乐教学内容、方式、方法仍然陈旧,“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没有大的改变。三是音乐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主观化、表面化。目前,农村学校基本是以学生唱一首歌的好坏来评价教学,尤其突出的是完全没有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

二、原因与分析

(一)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经费不足,以至于绝大部分农村学校连基本的音乐教学设施设备如音乐教室、电视机、电子琴、录音机等都无法配置,使音乐课改成为“无米之炊”,教师们有心无力。

(二)师资力量薄弱

一是农村学校音乐教师配备严重不足。目前贵港市中小学校平均每2,5所学校配备有一名专职音乐教师;农村学校平均每14所学校配备一名专职音乐教师,其余为兼职教师。二是农村学校音乐教师整体素质偏低,除了专职音乐教师经过专业学习外,兼职教师全部没有经过专业的、系统的音乐学习和培训,有的兼职教师连音乐教科书上的简谱乐谱都没能唱准确。在全市75名专职教师中,应届大专以上学历的仅有2名。其余全部是中专或在职大专学历。在本市举办的第一届全市中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中,由各县市区经过层层选拔选送参加全市比赛的全部是城镇学校的音乐教师,农村学校的为零。

(三)教师队伍缺少必要的继续教育培训

一是未形成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制度。本市自音乐课改全面铺开以来,农村音乐教师参加继续培训人均仅0.5次,远不能满足课改实践工作的需要。二是缺少教师教育培训场所。目前该市仍没有专门的教师培训场所。三是缺乏教师培训的师资力量。本市目前没有专职教师培训师资,而且全市能够培训音乐教师的师资仅有音乐副教授1名、讲师4名,远不能满足需要。

(四)教研工作薄弱

表现在:一是缺乏完善的教研制度,研无计划,教研组形同虚设;二是教研条件落后。农村学校一般规模较小,地理位置较为偏僻。普遍受到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研无保障;三是教研氛围不浓。形式单调。四是科研意识不强,农村学校教师普遍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科研是专家学者们的事;五是教师科研水平低,缺少优秀的骨干带头教师,即使课题立了项也不知如何开展研究,科研有名无实。

(五)科学的课改评价、考核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

目前,农村地区依然以学生统考成绩、升学率来评价学校;学校以学生的统考分数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与教师的评先、晋级、双聘等多方面利益直接挂钩,导致了作为非统考科目的音乐学科教师的付出多少、成绩大小与教师的个人利益并无多大关系。很大程度影响了音乐教师的积极性,影响了课改工作的发展。对学生的评价也缺乏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指标,以及对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有效性评价。

(六)缺乏支持音乐新课改的社会氛围

音乐课改是一种自上而下、内外结合的行为,在现实中,尤其在农村,普遍缺少一种积极主动地支持音乐课改的社会氛围。其一,“升学率至上”的观念依然主导着学校的教学方向,音乐教育仍未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农村家长普遍存在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落后观念也阻碍了音乐课改的发展。其二,相对落后的农村文化娱乐生活使音乐课改缺乏社会动力。

三、对策

(一)切实加强对农村学校音乐课改工作的组织领导

1切实转变升学率至上的传统观念。要加大宣传发动力度,提高各级领导对音乐课改工作的重视程度,营造自上而下关心、支持音乐课改尤其是农村音乐课改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农村学校音乐课改工作的领导。

2制定专门的农村学校音乐课改的实施方案。要在课改总体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出专门的农村学校音乐课改的实施方案,建立独立的音乐课改工作机构,落实责任、明确分工,使农村音乐课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3建立健全各种实施音乐课改的工作机制。以取得实效为目标,重点建立健全交流研讨制度、培训制度、评估、考核及激励制度等,逐步形成扎实推进农村学校音乐课改的长效工作机制。特别是要尽快制定切合本市农村音乐课改实际情况的、科学的和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考核和评价标准、实施细则以及各项工作制度,并在评估、考核工作中突出内容的综合化、过程的动态化、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方式的多样化。

(二)立足现实加大对农村音乐课改的投入力度

1配足、配强农村音乐教师。一方面是增加农村学校专职音乐教师的数量,提高专职音乐教师与学生人数的比例。另一方面是以支教、交流等形式,尽可能把一些水平较高、能力较强的音乐教师安排到农村学校工作,提升农村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

2增加农村音乐课改的经费投入。按照《教育部关于印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音乐、美术教学器材配备目录的通知》精神,把音乐教学器材列入“普九”装备范围,认真解决农村音乐教学所需的设施设备,力争尽快达到国家三类配备标准。

(三)突出重点强化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师资培训

1组织专门的农村音乐教师集中培训。要突出两个重点:一是重点树立音乐教师自觉实施音乐课改的思想观念;二是重点培训兼职音乐教师,培养一师多能的“复合型”音乐教师。

2加强以帮扶为特点的合作交流。一是积极探索和搭建以促进农村音乐课改为目标的县(市区)与县(市区)、镇与镇、校与校以及师与师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帮扶平台。二是充分发挥镇中心校的

示范、辐射作用,以点带面。

3开展多形式的校本培训。积极组织校内课堂教学比赛、教案和论文评比、教学问题研讨活动,以赛促训、以评促训、以研促训。此外,农村学校还可以积极利用本市业已建成并覆盖全市中小学的教育城域网,开展校本培训。

(四)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丰富的本土音乐和自然资源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农村本土音乐资源。贵港市农村有着浓郁的少数民族风土风情,山歌对唱、民族民间舞蹈、地方戏曲戏剧等本土音乐资源分布广、底蕴深。农村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充分利用农村本土音乐资源,使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与音乐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充分开发地理环境与地方特产资源。贵港农村地区的山川、河流、小溪、竹、木、泥、沙等易于激发音乐灵感和体验音乐审美情趣的自然资源随处可见,有效开发这些资源,可为音乐课程改革立体化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如结合广西接力出版社出版的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同坐小竹排》这一课的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小竹排。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小溪放一放,看一看竹排在水上浮起来的情景,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意境。又如,利用竹、术、泥、沙等自然资源制作一些特色乐器,并用这些乐器组成一支乐队。这样投入既少,又可使学生开阔视野和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并使他们亲身感受成功的愉悦,使学生对学习音乐产生浓厚的的兴趣和爱好,同时还可填补农村学校普遍存在的“演奏”等音乐教学空白,从而带动和促进农村音乐课改的多元化、立体化发展。

(五)大力倡导和扶持农村音乐教育科研

当前,贵港市农村的音乐教育科研基本是步城市学校的后尘。照搬城市学校的经验和模式,结果往往因“水土不服”而收效甚微。为此,应根据农村学校的条件和特点,大力倡导和扶持农村音乐教育科研。一是各级领导部门和教研机构要重视农村音乐教育科研,从舆论上积极倡导,物质上大力支持,理论上加强指导,营造开展农村音乐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围。二是积极组织农村音乐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并把科研成果作为评价农村音乐教师教学成绩的重要内容,有效提高农村音乐教师开展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使农村音乐教育科研走特色化的持续发展之路。

(六)努力使农村音乐课改植根于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

农村学校要自觉将音乐课改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地方文化艺术活动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音乐课改植根于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只有这样,农村学校音乐课改才能得到学校、家长及社会的认同和支持,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充分发挥其促进农村音乐教育、素质教育发展和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音乐课培训音乐
喜欢的课
会议·培训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上音乐课能帮学生提高学业表现
会议·培训
音乐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众生相
今天的“音乐课”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