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素质 让基础教育插翅腾飞
2009-05-27苏必荣
苏必荣
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知识传播和创新的重要力量。因此,优先发展教育,就必须优先发展教师教育,培养一大批质量高、素质好的教师队伍,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尤其对边远、贫穷、落后的上林而言,更是加快推进科教强县,全面提升上林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的重要举措。
一、我县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1编制紧缺,导致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老化严重。
由于各种原因,我县中小学教师结构一直没有太大的改观。超编和缺编现象和矛盾依然突出,好学校教师队伍拥挤,边远山区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同时,教师年龄结构失衡,边远贫困山村的小学教师年龄偏大、老化严重,且编制的缺失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
2“层层拔高”,使农村教师队伍陷入低质徘徊的怪圈。
近几年来,由于高中扩招,造成高中教师严重短缺,不得不从初中教师中选拔优秀教师进高中任教,从小学高年级教师中选拔较高学历的教师到初中任教,这种“层层拔高”现象,把原本合格的教师变成了不合格的教师,把原来的骨干教师变成了一般教师,以致造成乡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乡村的师资力量越发薄弱,导致了乡村教育质量的低下,拉大了城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于是越来越多的家长纷纷将小孩送到城镇上学,致使乡村教育的优质人力资源出现了向高中、城镇倾斜的“头重脚轻”现象,乡村教师队伍陷入了低质徘徊的怪圈。
3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现象普遍,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
目前,各中小学校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大部分学校美术、音乐等专业教师极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教师,只能由一些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一个专业毕业的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并不少见。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的现象在不同程度上普遍存在。
4教师培训存在培训经费紧张、培训资源缺乏以及工学矛盾严重。
从近两年教师培训实践来看,存在着以下问题:(1)各地普遍存在师资培训缺少专项经费、没有统一标准和固定来源的问题。中小学实行一费制后,学校办学经费紧张,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的费用大部分由教师个人承担,这样既增加了教师的经济负担,又严重影响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严重制约教师培训的正常开展。(2)教师培训机构办学条件较差、继续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缓慢。(3)占用教师休息日时间。如果教师离岗学习就可能影响正常的教学任务完成,因此在安排培训时,主要是利用教师的双休日和节假日时间。导致工学矛盾突出。
5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与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落后,启疑、探究、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学校用人和校长选拔任用方式单一,缺乏竞争机制;教师补充渠道单一,进口、出口渠道不畅。校际流动困难。“安置到农村不到位,到位的不安心”现象突出,部分学校优秀教师长期得不到补充,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已直接影响了我县基础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二、加强我县师资队伍建设的具体措施
加强我县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一)加大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
目前我县中小学教师队伍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看,都与发达地区学校的差距较大,不能适应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师训工作,要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重点,将教师的学历进修与按需培训有机结合起来,普遍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使教师具有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通过在职培训、专题研修、教学研究、远程教育、送教下乡、观摩示范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教师业务能力,使乡村教师熟悉新课程,掌握新课程的主要特点,树立现代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进一步开展对外横向教育交流,通过多种形式,使我县有更多教师走出国门,到教育发达地区,学习和掌握国内外的先进知识和技术;有计划、有组织地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我县举办短训班,帮助中青年教师丰富专业知识,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积极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对口交流和城乡教师轮岗制
对口支援、对口交流、城乡互动是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促进乡村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
1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支教。根据实际需求,通过“结对子”、“手拉手”等多种有效形式,鼓励和组织本地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支教,充实边远贫困山区师资力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2县城学校中小学教师定期到乡村任教。一是义务教育教师定期轮换制,以县城学校中小学教师向农村中小学流动为主,辅之以派遣和鼓励城市中小学教师到乡村支教和定期任教。二是按分级管理办法对全县中小学进行核编设岗,明确各类学校的专业人员职务结构比例,采取多种形式,引导超编学校教师充实到缺编学校任教,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教师单位所有制”和“教师一校定终身”的局面;对重点中学、城镇中小学的年青教师提出流动、支教要求,凡评聘高级教师职务的,必须有一年以上农村、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对急需补充的新教师,要求实行公开招聘制度,优先满足乡村中小学的需要。
3农村教师特设岗位。针对当前农村学校合格教师紧缺的情况,在边远贫困乡村师资紧缺的义务教育学校设立一定数量的教师岗位,公开招募大学毕业生到岗任教,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4高校毕业生和师范生实习支援农村教育。引导和促进高校毕业生支援农村教育,完善实习生到边远山区实习制度。以解决当地师资不足、教师素质不高等问题,同时使部分农村教师有时间外出进修、学习。
(三)重新核编。合理定编
要适应“普九”发展的需要,根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生数量现状和变化情况,合理为学校定编,重新核编,增加农村教师编制,确保教师编制不被挤占,确保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要坚决克服教师队伍有编不补的现象。
(四)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
目前拖欠教师工资现象基本克服了,但与城市教师、其他行业工作人员相比,我县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待遇较低,住房较差,工作环境较艰苦,工作量大。因此,要切实贯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使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要略高于本地公务员的工资水平。设立边远山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设岗位,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和优秀大学毕业生到那里任教;对在贫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教师根据其任教年限和工作业绩实现梯度工资,对工作满十年以上的教师给予特殊津贴,满二十年的给予更高的特殊的津贴,使那些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扎根山区农村中小学。
(五)保障教师培养培训经费,规范教师培训经费管理
教师教育事业总体上属于公益性事业,教师培训工作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一定要按政策设立专项经费,专门用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规范教师教育经费管理。
(六)建立引导教师奋发向上、脱颖而出的机制
一是进一步完善我县名教师、学科骨干和教坛新秀评选办法,充分体现评选导向,注重评选过程。二是实施导师制结对培养工程,组织特级教师、名教师等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关系,发挥专家型教师的作用,培养有潜力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三是通过采取设立专项资金资助、实施科研假期、组织进修、外出学习考察等方式支持骨干教师教育教学科研。四是进一步加强对骨干教师的管理,建立任期目标责任制,实施任期内年度考核、动态管理。五是给教师成长、展示才干提供广阔的舞台,通过组织教学基本功比武、公开课、教育论坛、论文评选等活动激励广大教师奋发向上,实现自我价值。六是实行向骨干教师倾斜的分配政策,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对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出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特别的奖励。七是引入竞争机制,加强中小学干部队伍建设。推行干部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制度,出现校长职务空缺或校长任期届满而需要重新确定校长人选时,应以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为主。坚持和完善党政干部任期制和聘任制,逐步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竞争上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