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耕”“笔耕”溯源

2009-05-27阚秀杰

新语文学习·教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班超经文求教

阚秀杰

中国以农为本,耕作是百姓最基本的生计,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也衍生了一些带有“耕”字的营生。中国古代学界就有“舌耕”(教书)、“笔耕”(写作)之说。

“舌耕”这个典故出于晋王嘉《拾遗记·后汉下》,说的是东汉贾逵的故事。东汉时,著名的经学家贾逵从小聪颖过人,勤奋好学,记忆力很强。贾逵五岁时,姐姐常抱着他隔着篱笆听隔壁私塾先生教学生读书。小贾逵聚精会神,潜心静听。姐姐发现他酷爱读书,十分高兴,于是,每天都抱着他隔篱听课。贾逵边听边诵,把先生教的书全记住了。过了五年,贾逵十岁,已经读熟了《四书》《五经》。但家里很穷,无钱买纸,他便剥下庭院中的桑树皮作书板,有时把字写在门板或屏风上。边诵边记。贾逵长大,满腹经纶,出仕以后,名噪于世,远近许多人都来向他求教,他口授经文。诲人不倦。来求教的人给他许多谷米作为酬劳。因为他满仓满囤的谷米是靠口诵经文而得,不付半点体力,所以,人们称为“舌耕”。于是,“舌耕”也就成了教书的代名词。

旧时文人以给人抄抄写写为生,自谓“笔耕”——意思是抄写工作跟农夫耕田一样辛苦。这个典故出自《后汉书》的注释里。东汉的班超。年轻时就有为国立功的抱负。因为没有机会,所以未能施展才华。有一年,他的哥哥班固被汉明帝召到洛阳去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跟着去了。他们家经济不宽裕,班超就常给官府抄抄写写,取得点儿报酬,借以维持生活。日子久了,他感到厌烦和苦闷。有一天,他抄着抄着。突然听到好几个西域国家帮着匈奴掠夺边界上的居民和牲口的消息,就把笔摔在地上。激动地说:“丈夫独不效傅介子(西汉时出使西域立功的名人)立功绝域。安能久事笔耕乎!”于是从军,跟随大将窦固出征,大败匈奴,立了功劳。“笔耕”从此而来,今天还用“笔耕”这个词,来指代勤奋写作或从事写作。

猜你喜欢

班超经文求教
班超坐镇丝绸之路
山东临朐唐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考
梦游
佛、僧与三重门(组诗)
不耻下问
巧布阵拜师
从经文翻译策略看景教本土化的失败
祖逖闻鸡起舞
班超投笔从戎
创业的十个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