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识字教材的美育作用
2009-05-27储美玲
储美玲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教育要与美育相结合,通过美的形象唤起人们的情感与共鸣,使人在赏心悦目中自愿接受美的熏陶,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获得精神的愉悦、心灵的满足。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它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有助于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苏教版语文第一到第四册的识字教材,让一个个汉字以生动的倩影展现在小学生的面前,使学生产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和愿望,让学生感悟美、体验美。
画面美
画面美是指作品中所描写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美,是意与境、情与景的统一。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这个“境”就是社会生活构成的一幅幅鲜明的图画,只有进入这个“境”,才能感觉到文章的美来。
苏教版识字教材一方面以真实生动的图像与汉字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走进生活图景去感悟识字;另一方面以富有情感的语境歌,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产生识字的愿望。
如:学习“人、从、众”汉字时,教材除了以真实可观的图像“一个小朋友、两个小朋友、三个小朋友”给予学生形象的视觉感受,还配以一段语境歌“二人从、三人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来呼应教材。这段语境歌浸透着团结友爱的情感,它与识字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浸润着情感的具体情景中。进行多维度的识字知觉、情感熏陶。再如:“晴、清、蜻、睛”的汉字学习,教材以“蜻蜓、蚊虫、池水、荷叶”等构成一幅美妙、有趣的情境图,并由此谱成一曲有趣的语境歌“天气晴,池水清,小蜻蜓,大眼睛,飞来飞去捉蚊虫”来辅助教学。教材将四个易混的汉字巧妙地置于充满乐趣的生活情境中,引领学生走入其中,以轻轻松松的心情体悟识字的乐趣。
每一个汉字都是一首美丽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一段动人的旋律,诗、画、旋律组成学习、生活的意境,让学生在意境中识字,在乐趣中识字。
语言美
古罗奇说:“语言本身就是艺术。”语言提供了重要的审美因素,具有审美观赏的直接性。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苏教版识字教材通过词串的意象美,韵文的结构美、音韵美等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感受语言美,进行心灵的净化。
词串反映具有色、声、形等丰富内涵的意象,在学生头脑中重现,从而加深对汉字的形象化理解。如“碧水”“秀峰”“翠竹”等词中让学生体会到“碧绿的水”“秀丽的山峰”“青翠的竹子”等客观事物的美丽。韵文押韵合辙、动听晚耳,它的长短牵引学生走进语言的情景中,品味语言的生动优美。如“水下两条小金鱼,水上两朵荷花苞。小金鱼,吐泡泡,荷花苞,咧嘴笑。”这段识字韵文的语言节奏,情调风格,无不给人一种心灵的享受。
体式美
苏教版识字教材的体式美,体现在语言文字本身的形体美和韵文的格式美等方面,让学生在视觉享受的过程中边识字边体验美。
汉字形体优美,结构讲究对称,富于变化,追求严整,又不失灵活。如汉字“上、下、左、右”等笔画简单的字,结构紧凑,避免了臃肿局促。
短短的韵文汇集了一课的字词,从而有序组成一篇韵文,讲究文字句式的断与续、对偶与错落、排比与回环。种种语言形式变化的美给学生一种抑扬顿挫的节奏美,一种错落有致的体式美。如“人来小亭边,停步侧耳听。林声不见鸟,但闻鸟鸣声。”这似诗似歌的韵文将“亭”“停”“闻”“鸟”“鸣”等字的学习融入其中。整首韵文给人一种严整、均衡、对称的美的感受。
榜样美
榜样美就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并鼓励学生向榜样积极靠拢,从而感受美。
苏教版识字教材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中,以图画的形式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如学生识字、写字时准确的执笔方法、标准的书写姿势,让学生在榜样的感染下,打好识字的基础。
苏教版识字教材还以一些伟人、名人的故事来指导学生识字,在伟人、名人美德的熏陶下,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习惯。如《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怀素写字》分别讲述了伟大领袖邓小平爷爷、著名书法家怀素和尚小时候识字、写字良好习惯的故事,无形中为小学生树立了优秀的学习榜样。
画面美、语言美、体式美、榜样美是苏教版识字教材美育的多层渗透。作为学生的启蒙者,教师要充分认识教材中的美,利用教材本身的美去进行美育渗透。
谱乐吟诵。体验美
识字教学不比词藻优美的散文、工整对仗的诗歌的教学本身具有跳动的旋律,教师可以基于教材中语言文字本身的美,运用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谱成动听的旋律,扣开学生心灵的大门,让学生在轻松兴奋中怡情养性,并对所谱成的旋律反复吟诵,建立文字符号与客观事物的联系,体验祖国文字的意蕴美、音韵美。
识字教学的谱乐,是将词串、韵文以一定的音乐形式吟诵出来,在音乐中形成共鸣,获得美的体验。词串谱乐,对词串进行横排朗读,运用恰当的语调,注意词串押韵规律。韵文谱乐,对韵文进行反复朗读,谱以适合的旋律,品读出轻重缓急的韵味与乐感。
如进行“锚”、“猫”的教学,教师改变以往的口耳相授的方法,借助于形象联想,创编一首儿歌:“船上有只锚,家里有只猫,船上的锚两个爪,家里的猫四只脚。船上的锚能停船,家里的猫喵喵叫。锚和猫,莫混淆,看看偏旁就知道。”让学生反复吟诵,并移用某一流行音乐,让学生配乐吟唱,于是学生在无意、注意中体验到“锚”和“猫”两字的区别。正如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当然,为了让学生多角度感受音乐美,于音乐美中识字,教师还可以根据教材的需要,谱上一些富有地方色彩的小调,如海门山歌、通剧等对学生进行艺术的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