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的原则和途径
2009-05-27王琴孙海云
王 琴 孙海云
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表意文字。汉语的教学传统,先从识字开始,继而阅读与习作,强调文道统一,做学问与做人并举。因此,面对刚刚跨入小学校门的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师应着力培育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汉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那么,如何使低年级识字教学达到这个目的呢?我认为从两方面入手:
一、遵循识字教学的原则
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理应遵循语文教学的一般原则。但识字教学与拼音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相比,教学内容不同。识字教学的内容是汉字,汉字是世界上现存唯一的表意文字,其特点是以象形为基础,以表意为主体而达音形义的统一。汉字本身的特点与儿童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低级到高级的认识心理特点相结合,必然会产生汉字识字教学的特殊原则。把握了这些原则就等于把握了识字教学的关键,就能事半功倍,否则就事倍功半。
1以字形为突破口,音形义相结合的原则。汉字是音形义相结合的统一体,识字时首先入目人心的是字形,而汉字又是以象形为基础,以表意为主体,据此就产生汉字识字教学的核心原则——以字形为突破口,音形义相结合的原则,即识字教学不仅要识记汉字的音形义,而且要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主要是见形而知音义,兼及闻音而知义形。表义能辨准字音,写出字形。
识字首先接触的是字形,我们就要以分析字形为突破口,再根据汉字造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特点,先读音或先讲义,达到音形义的结合。如教象形字“羊”,字形像羊,是一种家畜,读作“yang”。如教指事字“刃”,字形是刀上加一点表示刀口,刃便是刀口的意思,读作“ren”。教会意字从分析意符人手,再涉及义与音,教学便生动形象有意思。如田中草为“苗”,不正即“歪”,犬叫为“吠”;又如双木为“林”,三木为“森”,三人为“众”。由此引出一条规律:凡三个相同的独体字(意符)组成的新字都表示多或程度深的意思。汉字中形声字最多,形符表意,声符表音,教学时先分清声旁与形旁,再讲义读声,如教“肌”,声旁“几”,读“ji,形旁是肉(月)旁,肌指动物身上的精肉,词语有“肌肉”。形声字多,规律性也强,但因古今音变,不少形声字的声旁不能准确表音,有的近音,有的音差别很大,所以要加强正音教学。对部分形旁声旁换位而组成的不同形声字,如“晖”“晕”“纹”“紊”等尤须注意区别。
2字词句相联学用结合的原则。以字形为突破口加强音义联系的识字教学原则能解决大多数汉字的识记,且能通过比较找出许多识字规律,但它往往只能解决该字的本音本义与一字一音一义问题,而一字多音多义和非形声的同音字则难以区分。这就需要按照学习语文的特点,加强字词句的联系,学用结合,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识字,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学习积淀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加强对汉字的识记。符号学告诉我们,语言本身有指示义与隐含义,隐含义由语言环境所决定,就是所谓言外之意。汉语(包括汉字)的隐含义往往曲折且深,就需要结合句段篇,甚至结合句段篇以外的语言环境来理解。
如教“强”,此字本来是形声字,左形右声(右声原为“疆”字的右半部分,汉字简化时作“虽”),本为“弓硬有力”之意,引申为“有力”,常用义“强壮”之“强”,与“弱”相反,读“qi6ng”;而强词夺理,强人所难之“强”则是据“有力”之意引申为“硬要,迫使”之意,读作“qiang”;“倔强”的“强”念“jiang”,是据“有力”之义引申为“强硬不屈”之意。三处不同音而音近,不同义而义近,读音意义区别微妙,如不组词人句则难以区分并真正掌握,如编成句子“他身体强壮,性格倔强,常常强人所难”,学生便很容易掌握了。
3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的原则。应该说汉字与形象和具体事物有天然的联系:象形字见字而知形象;指事字以象形字为主体,只加了一个指示性符号,识字时由表象字的形象联想到指事字的形象,如识“刃”字先想到刀,再想到刀口“刃”;会意字常由两个(或多个)意符的形象而联想创造出新的形象,如“明”由日由月的形象联想到日月当空的光明;形声字虽以表音为目的,但亦有一意符可表形象或与形象有关,有一类形声兼会意的字与形象关系更密切,如“妙”,既是左形右声的形声字,又是会意字表“女少(shoo年轻)为妙”。另据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研究,表音文字与表意文字在思维形式上起着不同的制约作用。日本心理学家认为,人脑对拼音文字与非拼音文字的处理分别由两个不同的部位来执掌,汉字具有“左视野优越性”。(见张人骏编《台湾心理学》,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176页)而左视野传人的信息主要由右脑处理,右脑又主要储存“图像”,所谓形象思维主要由右脑完成。这又说明汉字的表意与形象思维具有天然的联系。
二、遵行识字教学的有效途径
为寻求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的途径,多少年来,小语界的专家上下求索,总结出许多识字教学的方法。如:注音识字、集中识字、分散识字、语韵识字等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而我认为遵行识字教学的有效途径,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阅读识字”,能满足学生心理的需要。刚入学的小学生,对学校生活充满了憧憬。他们渴望入学后能像大哥哥大姐姐们那样,拿着课本摇头晃脑地读。翻开一篇课文,他们首先想知道写了什么内容。对阅读的渴望必然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提早了学生识字的时间,在学生一入学,就进行识字教学。即在学拼音的同时,我们给学生补充了识字教材,教学生认字。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从现在开始,你们就是小学生了,小学生这几个字这样写。(板书“小学生”)跟老师读一小学生。
生:(读)小学生,小学生。
师:小学生就是你,你就是小学生。你们这些小学生这节课要跟老师学习汉语拼音“a”……
(下课之前)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汉语拼音,还学习了三个字。(指“小学生”)这三个字读什么?
生:小学生!
师:对!再读一遍——
生:小学生——
师:下课!
一节课只需一两分钟,就可顺便教学几个字,学生并不感到困难。照此方法,下一节课在学拼音的同时,再学“老师”“一年级”“语文”“数学”“铅笔”“橡皮”等词。每节课学一两个词,学了几个词后,马上连成句子让学生读。如“我是一年级的小学生”“我们爱老师”等。一句话就有了具体的内容,就能读出意思来。入学几天就能读懂方块字,学生心里很高兴。学生认识的方块字一天天在增加。到学生识字达到一定的量以后,老师指导学生读《自读课本》。
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识字又促进了阅读,使学生的阅读心理需要得到了满足,从而激发学生去学习更多的生字。
学习心理学认为,学生最熟悉的是最不需要下功夫教的。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在学拼音阶段给学生补充的识字教材都是像“小学生”“同学”“老师”“语文”这样学生身边最熟悉的事物,这些字的音、形、义三方面,音、义对他们来说,就在嘴边,就在眼前,就在身边,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现在只需把字形同字的音、义联系起来即可。有了音义作基础,记住字形就不难了。在枯燥的学拼音阶段,学生可随课文顺手牵羊识字100多个。
拿到新教材后,我们发现我们的思路和新教材非常合辙。新教材在拼音部分,每篇课文都配了图画和儿歌,图文并茂,学生喜闻乐见。每篇课文中的拼音和儿歌相比,学生更喜欢的是儿歌。因此,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时候,不再补充识字教材,顺应儿童的心理和学习需要,让学生在学拼音的同时,认图画中的生字,读儿歌,并通过读儿歌识字。学生在学完拼音后就可认字200多个。
2“认写分开”,减轻学生的负担。语文教育学认为:由于知觉整体性的作用,儿童对汉字一般是先知觉其整体轮廓,再细辨个别笔画。所以,笔画的多少与认字的难易无关,只与写字的难易有关。易认的字不一定易写,难写的字不一定难认。成人也有这样的经验,有相当一部分人能读繁体字的小说,但要把这些繁体字写下来却不能。对于儿童来说,“橡皮”“欢迎”这些字,虽然笔画较多,结构复杂,但和笔画少的字比,认起来难度并无多大差别。另外,刚入学的六七岁儿童,小肌肉群还不发达,写起字来很困难。所以,我们的要求是读写不同步,读得多,写得少。读:读课本,读《自读课本》,读课外书,能读什么读什么,能读多少读多少。写:只要求学生写课后生字表里的字,而且严格要求把这些字写正确,写规范,写熟练,并通过写话,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生字。考试也只考生字表里的字。这样虽然识字量的要求有所加大,但并没有加重负担。
《新课标》、新教材对识字明确提出“会认”和“会写”两种要求。体现认写分开,多认少写,加强写字,降低难度。其中低年级要求认识1600--1800个,会写800~1000个。这样安排,体现了尽早、尽快、尽可能多地认字,以便及早获得阅读的能力。会认的字,只要读准字音,不抄、不默、不考。我们的做法和这些要求非常吻合。
3阅读帮助识字,识字促进阅读。提早阅读:一识字就开始阅读,尽早把识字与理解语言结合起来。如学了几个词后,就把这几个词连成句子让学生读。因为学生所学的是母语,母语的学习,与第二语言的学习不同,有着得天独厚的语言环境。母语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研究表明,儿童在入学以前,已经通过家庭、社会、幼儿园等,掌握了近3000个口头词汇。入学后重在学习规范的书面语言,并不需要像学英语那样要从单词学起。尽早地进入阅读阶段,可节省时间,提高阅读教学和识字教学的效率。
利用《自读课本》识字:识字要有凭借。在学生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以后,就指导学生利用《自读课本》(人教版)识字。每篇课文少则识字20、30个。多则识字50、60个。有时一节课读一篇课文,有时一节课读两篇课文。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读一读课文认一认字,认一认字再读一读课文。边阅读边识字,边识字边阅读。这样学生认得快,记得牢,效果好。同时还锻炼了阅读能力。
背古诗识字:要求学生每周背一首古诗。每读一首古诗,认识3--5个或8--10个生字。在老师浅显地讲解之后,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边背边动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背古诗的速度越来越快,兴趣越来越高。一年下来,学生平均能背古诗50---60首,二年级学生多的能背100多首。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潜移默化的,必将对学生的文化修养产生积极的影响。《新课标》要求1--6年级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这个要求4年前我们已经开始做了。
读课外书识字:经过训练,第二个学期以后,学生就可以读带拼音的儿童读物。一年以后,不带拼音的儿童读物也能读。两年后,适合儿童读的少儿读物,大部分学生拿起来就能读。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普遍提高,有的已经能读《水浒传》《西游记》《百科全书》等学生版书籍,少则几十本,多则几百本。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识的字,他们会根据拼音或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这又增加了一部分识字量。
通过以上途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识字,在识字的过程中阅读。识字、阅读相互促进,识字能力、阅读能力共同提高。
《新课标》实验教材在结构上作了较大的调整,加强了阅读识字的内容,节省了时间,更便于教学,也更贴近学生的实际。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汉字是打开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金钥匙,对语文学习而言,绝非苛求。在低年级阶段语文教学中遵循识字教学原则,注重识字教学的有效途径,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认字。我相信,学生的查字典能力、自学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这些能力学生终身受用,并将成为学生进一步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