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课程条件下校本课程建设的探索
2009-05-27陶扬
陶 扬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计划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它极具个性化特点,拥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和极强的生命力。
一、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正视这种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所以,学校教育要面向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的发展。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课程结构决定了学生的素质结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体现了普及性、基础性等特点,照顾学生的共性,而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优势、培养特长学生方面,校本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关注个性、关注差异、关注每个学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它以适应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为目的。校本课程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能使每一个学生按照自己最突出的兴趣和天赋,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进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仅体现在学生要自己去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也体现在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选修课为全体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机会。选修课应坚持兴趣性、实践性、主体性、发展性的原则,力求做到类型多样。
二、校本课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校本课程的开设,为教师搭建了专业发展的平台,有助于培养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倡导教师成为学校课程的管理者、决策者,作为主体参与到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从而改变教师只是既定课程执行者的角色,形成一种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都必须适应校本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并在满足这些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新的专业成长。
1.校本课程的开设为教师专业特长的发挥提供了平台。
在开设校本课程过程中,教师们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担任授课和指导学生,使自身的专业特长和才能得以施展。
2.校本课程的开设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各类特长生的培养,对学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中学阶段的教学,还要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与教学,才能适应特长生培养的需要。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可以组建针对高中理科特长生的教师队伍,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计划和措施,探索特长生培养的有效途径。
3.校本课程的开设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成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备齐的教科书。而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会根据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课程、组织教学。校本教材的编写使教师由教材的使用者向教材的开发者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撰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
三、校本课程建设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良好契机
校本课程从本质上讲是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思想自主进行课程开发,学校和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是校本课程的决策中心。因此,校本课程建设是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的良好契机。
1.校本课程体现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
在科学的学生观、人才观与创新观指导下,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实现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是一流学校的显著标志。学校坚持奉行“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依据“人人成功,人人成才”的学生发展定位,把“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重点”的学生发展理念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方面、各环节和全过程之中,不断创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条件,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途径。把开设校本课程的目的定位在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落实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在教学方式上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广度与深度相结合,既有丰富多彩的门类,提供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又有更加精深的高层次的教学,满足学有专长的学生的需求,更好地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
2.校本课程是强化办学特色的举措。
时代的发展要求每所学校既要有统一的标准,又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在众多学校中,每所学校都应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这是培养全面发展、具有个性的人才的需要,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学校管理者应深入思考:如何使校本课程形成学科体系,进而形成更加鲜明的学校特色,如何做好不同类别的校本课程的管理,如何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等,旨在通过校本课程的建设,更好地促进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
(责任编辑韩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