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学生需要学校做些什么
2009-05-27陈忠
陈 忠
编者按:一年一度的高考,关乎广大学生的命运,牵动千家万户的神经,吸引社会广泛关注的目光。高考日益临近,学校、教师、家长、学生该怎样迎接高考、面对压力与挑战呢?本期“三人行”栏目将围绕“如何应对高考”这一话题展开。
一个高中校长说:“年年送高考,回回像过‘关啊!”几百名学生,三年的呕心沥血,就要送他们去接受严峻的考验了,怎不陡增紧张?媒体有关各地高三学生厌学、弃考甚至轻生的报道不绝于耳,怎不令人胆战心惊?但在此时此刻,在这距离高考不足一个月的时间里,高三学生需要学校做的不是和他们一起紧张,也不是如何优化教学,而是需要学校认真地想一想,高三学生究竟需要学校做些什么?
高三学生需要的是学校的清醒与理智。这一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他们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能力、抗挫折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差。但是,如今他们沉浸在社会“高考热”的大背景中,甚至要背负着改变家庭和自身命运的巨大压力和几代人的期望,去面对理想与现实、付出与回报、残酷竞争与不如意的学习成绩等各种矛盾。因此,在他们身上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不奇怪。
高三学生的问题一般是因学业焦虑而导致精力分散、丧失信心、苦闷自卑、自暴自弃、抑郁自闭等。对此,有的学生会消极地转移压力,出现早恋、沉迷网络、辍学等现象;有的学生会情绪暴躁,甚至与家长、教师对抗,严重的还可能产生暴力倾向,有个别学生会产生绝望甚者轻生的想法。
作为学校,必须充分认识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同时要知道学生的压力部分源于自身,而更多地源于家庭和学校。给学生减压,家庭、学校各有各的责任,各有各的优势。对于学校,最重要的是做好自身的工作。
一是先给自身减压。在目前社会和家庭对学校的评价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的现实情况下,每所学校都想本校的学生考得好一些,学校的升学率高一些。殊不知,一个人的压力要变成动力是受诸多条件制约的,当压力达到一定限度时,压力越大,成就需要就越低,此时给学生加压无异于雪上加霜,会事与愿违。如果师生压力普遍较大,倒不如从校长做起,放开一些,豁达一些,什么高考指标、学校荣誉、前途命运都不要讲了,要讲的就是“一颗平常心”和“考出自己的水平”。
二是要鼓劲更要创造温馨。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的李萍老师在某年“送考”,她受电影《我爱黄手帕》的启发,在两棵树之间挂起一条横幅,横幅上写了一句话“我们一班有力量”,横幅上面还挂满了黄手帕,来一个学生,就送一条黄手帕。学生们既感受到力量和支持,又感到亲切与温馨。结果,那一年她所带的班高考成绩格外好。有的学校只相信“慷慨激昂有力量”,学生的视觉、听觉都已经疲劳了,学校还在那里呼喊激动人心的口号,除了制造“恐怖”气氛,恐怕没有多大作用。此时此刻,温馨的力量绝对胜过鼓劲。
三是告诉学生“后退半步天地宽”。成功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不尽相同的。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只要考出自己的最佳状态、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就是最大的成功。根据这种成功观,以低限确定目标,努力争取最大的成功才是最好的定位。因此,学校要教育学生“我就是我,我只做最好的自我”,不因一次考试成绩不好而自卑自怨,也不因看到自己前面还有很多学生而心神迷乱。在这方面,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切不可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盲目提口号、定目标。
四是引导学生将高考作为人生历练。有的学生认为学习压力是由外在因素(家长、教师或考试制度等)造成的,这样势必产生逆反、厌学等心理。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高考寄托着家长、教师的殷切期望,高考更是高三学生必经而难得的人生历练。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都要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如升学、就业、工作等,高考不过是众多考验之一。
五是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使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畅通,学生才会听教师的话,听进教师的话,相信教师的话;教师也才能及时发现问题,摸清学生的心理“症结”,从而“对症下药”,发挥引导作用。如果师生之间情感缺失,则会产生各种负面影响,由此形成的消极自我概念会影响和限制学生的发展。处在重压下的学生最渴望教师的理解,也最渴望与教师交流。一个出色的高三教师,应是一个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一个倾听者,一个学生真正的朋友。
六是与家长建立“统一战线”。学生的高考压力源于自己、学校、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有些家长身上背负的“高考压力”比孩子还要大。家长的“不安”,最终会造成学生的“不安”。学校、教师要与家长进行沟通,组成“统一战线”,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学校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与家长一起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