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员》的职业精神及其背景分析
2009-05-26杨红军
杨红军
摘要日本东宝映画公司根据浅田次郎第117届直木奖的同名作品改编的电影《铁道员》,是集中反映了日本式职业精神的影视作品,本文通过对日本电影《铁道员》所展现的日本式的职业精神及其背景分析,揭示日本式职业精神的形成背景、影响以及作为大众传媒的影视艺术对于宣扬日本式职业精神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日本电影;《铁道员》;职业精神,背景
提起日本影视,中国观众首先想起的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追捕》《血疑》《阿信》《狐狸的故事》等等,这些影片不仅表现了日本美丽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也向中国观众展现了以忠于职守、勤奋努力,近乎机械刻板不知变通为特征的日本式的职业精神。近年来,最能集中反映这种日本式职业精神的影视作品当推日本东宝映画公司根据浅田次郎第117届直木奖的同名作品改编的电影《铁道员》(原名《ぽつぽゃ》,中文译名《铁道员》,英文译名Railroad Man)。
一、《铁道员》中表现的日本式的职业精神
这部片长112分钟的电影讲述了日本北海道一位普通铁道员的感人故事。在北海道地方支线的终点站——幌舞车站,随着煤矿业的衰落,乘客逐日减少,惟一的铁道员佐藤乙松,在即将废线停止使用的小车站上认真检票、扳道、清扫站台、记录日志,风雨不改、分秒不差地矗立在站台上迎送并不多的列车,几十年如一日重复着单调乏味的发车口令,挥舞着手中的旗子。老同事杉浦仙次希望他去度假村工作,可是遭到乙松的拒绝。对于火车司机出身、做了一辈子铁道员的乙松而言,铁路是他惟一的信念,他以车站为家,把一生献给了站台。即使是没有一位乘客的除夕之夜铁道员也滴酒不沾,即使独生女儿生病、妻子临终也没有去医院陪伴,结果女儿夭折,妻子念叨着ぽつぽゃ(铁道员)先他而去。亲人离世时,铁道员在值班日志上默默地写上“今日无异常”。“想哭的时候就吹吹哨子,想打架就挥挥旗子”,“铁道员”怀着对家人深深的负疚将思念化为对工作的更加热爱与执著。其敬业精神感动上苍,不同年龄段的女儿以认领失落的人偶娃娃为线索轮流出现在父亲眼前,表达对铁道工作的喜爱,对父亲的尊敬。女儿雪子甚至穿上母亲的橘红色背心为铁道员做热腾腾的饭菜……铁道员终于恍然大悟,那早已过时的昂贵的人偶娃娃是给雪子的礼物,雪子特地让父亲见到了她17年来的成长过程!得到妻女理解支持的铁道员在支线停运的那天清晨,了无遗憾地长眠在大雪飘舞的站台上……影片的最后,同事们庄严地为他抬棺,老友为他启动了即将废止的蒸汽机车,雄壮苍凉的汽笛声记录了这个平凡的铁道员对事业的执著和忠诚,清新悠扬的口哨代表他对亲人的无限眷恋,列车冒着纷飞的大雪呼啸前行。
影片采用现实、回忆和幻想交叉的蒙太奇手法,将现实的工业社会与日本北海道古老的传说相结合,伴随着穿越时空的悠扬而苍凉的背景音乐,把白雪皑皑中乙松伟岸的黑色身影与雪子鲜艳的红围巾以及妻子静枝的橘红棉背心的强烈的色彩对比展现在观众眼前,增强了影片的艺术感染力。该片由著名导演降旗康男执导,木村大作掌镜,清纯可人的广末凉子饰“雪子”、众多名演员田中好子、吉冈肇、志村健纷纷加盟。男主角“佐藤乙松”的扮演者是中国观众非常熟悉和喜爱的大名鼎鼎的硬汉——高仓健。时年已经68岁的高仓健以其冷峻的面孔、沉默寡言的性格与深藏的坚韧、博大、柔情成功塑造了“佐藤乙松”这一形象,再一次打动了亿万观众。
二、现实社会中日本式的职业精神
原新加坡驻日大使李炯才在他的《日本:神话与现实》一书中指出:“使日本走向成功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是日本人对待工作的态度……日本人可能比地球上的其他任何人都热爱他们的公司,而且工作努力。在日本人之间已形成一个传统,不管他是一个普通工人、厨师、清洁工还是经理,都要千方百计地不断改善自己的工作。这种至善论者的倾向在每个职业中都有发现。他们这样做已经成为习惯,而不是被任何物质刺激出来的。丰田汽车公司的近4万名员工曾在几年内提出有关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的100多万条建议,平均每个员127条,管理层采纳了其中的许多,为公司节省了数百万美元”。
日本内阁邮政大臣野田圣子曾在日本帝国饭店做清洁马桶的工作,据说经她清理过的马桶,干净得连里面的水都可以喝下去。这位内阁大臣在自我介绍时总是说:“我是最敬业的厕所清洁工和最忠于职守的内阁大臣。”在日本,几乎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忠于职守、勤奋努力,有时近乎刻板。尽管已经一尘不染,清洁工们还会绝对按照规定的程序一丝不苟地履行职责。1995年奥姆真理教成员在地铁中施放毒气,地铁职员打扫时不幸中毒死亡,公司社长进行了简单慰问,没有大力宣传和表彰,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每一个员工应该做的分内工作而已。对于日本人而言,工作本身就是快乐的,工作的意义和价值非比寻常,具有宗教般神圣的意味。许多公司职员在退休后会因为赋闲而疾病缠身,以至于退休后的头两年死亡率偏高。正如影片中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佐藤乙松”能够数十年坚守岗位、尽职尽责,而当铁道废线、铁道员的存在失去意义时,“佐藤乙松”也终于失去了精神支柱,鞠躬尽瘁完成了历史使命。
与欧美人的自由、高效的工作作风不同,日本人以勤奋刻苦以至与机械刻板不知变通著称。日本人的年工作时间远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日语里关于“加班”一词有“奉献加班”“打包回家加班”等不同表达,加班过度的结果就是“过劳死”。日本人的近似机械化的高度敬业的职业精神被一位法国女总理指责为是“住在兔子窝里的工作狂”。也许,正是这些忠于职守、勤奋努力的们的广泛存在,才有了今天的日本;也许正是这些近乎机械刻板、不知变通的“铁道员”们的广泛存在,使得日本目前在适应全球化浪潮进行改革时举步维艰。
那么,日本人为什么具有这种鲜明的职业精神呢?应该说与其生活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传统以及近代勤奋努力的社会风气有关。
三、日本式职业精神的背景与影响
日本是一个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弧形岛国,山地约占总面积的70%,平原和底地约占25%,耕地面积只占陆地面积的13%,而且由于山川阻隔,耕地非常狭小和零散,因此,在漫长的历史中,耕地不足均是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日本自然资源十分贫乏,除森林渔业资源外,现代工业生产所需原料、燃料绝大多数依靠进口。2007年最后一个煤矿在北海道被关闭。因此,包括原油、煤炭、铁矿石、铝、铜、天然气等几乎是百分之百的进口。日本列岛位于环太平洋西岸地震带上,地壳变动剧烈,全国平均每天有四次地震,每两三年就有一次较大的地震。首都东京每年有感地震约40-50次。长期统计资料表明:日本平均每年有一次6.5级的地震,每10年有一次7.5级的地震,每20-30年有一次8级以上的地震。日本也是著名的火山之国,日本的陆地面积仅是世界陆地面积的四百分之一,但
活火山却占世界的十分之一。此外,台风也是日本经常性的自然灾害,地震有时引发海啸。每年8月到10月是台风频繁发生的季节,造成的危害不亚于地震或火山。
公元前2世纪,水稻大规模传入日本,日本成为以水稻种植为主的农业国家。直到今天,在日语里“米饭”与“吃饭”是同一个词。在日本最早的文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记述着创造万物的神灵亲自从事耕作、纺织等辛勤劳作的情景,就连太阳女神也要在天国辛辛苦苦地种植稻米。日本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日本人的许多行为模式都受到其稻作文化的影响。由于耕地严重不足、自然灾害频繁,使得传统的日本人在分享水源、种植水稻、渡过难关等方面必须进行密切的合作,因而在其行为方式中就形成了明显的集团主义特征。这种集团主义文化具体体现为强烈的团体归属意识、服从权威、强调协调、等级观念、敬业、封闭等特征。其中核心精神就是团体归属意识即对于集团的忠诚。儒教自中国传入日本后与日本的固有宗教——神道相结合,强化了忠于集团的集团主义文化。在农耕社会,对于集团的忠诚表现为对生产单位——村落的忠诚,在工业社会表现为对所属公司的忠诚。一方面,员工对于公司和工作具有宗教般的虔诚,另一方面,公司为保障其忠诚建立了以终身雇佣制及年功序列工资为特点的日本式的劳动关系体系。员工以公司为家,对公司忠心耿耿。这种宗教般虔诚的职业精神自然衍生出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勤奋努力、一丝不苟以至于不知变通的机械刻板的工作作风。近代以来,日本人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二战后在废墟中创造了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奇迹。其成功固然有历史文化、国际环境、政治军事等等多方面的原因,但离开了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力资源,离开日本人独特的职业精神,一切将无从谈起。可以说,近代以来形成的良好的职业伦理和敬业精神造就了无数位现实中恪尽职守的“佐藤乙松”。
综上所述,自然环境带来的危机意识以及日本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近代以来普遍的社会风气造就了日本式的职业精神,成就了日本的经济神话。
1999年6月,《铁道员》一上映即开创日本票房新纪录,全国253家影院共收36亿日元,打破了1997年由《失乐园》创下的23亿日元开市票房纪录。该片受到欢迎固然与艺术大师们的再创作有关,但是影片所表现的日本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才是真正感人之处。其受到欢迎的事实也证明了“佐藤乙松”所代表的忠于职守、勤奋努力、机械刻板、不知变通的日本式的职业精神深入人心,他是千千万万日本人的代表和真实写照。该片对于倡导忠于职守、勤奋努力的日本式职业精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后,《铁道员》在海外上映,好评如潮,其反映的日本式的职业精神也深深地震撼了各国观众。
也许影片的本意只是为了塑造忠诚、勤奋的铁道员形象,表现温暖的人间真情,但是编导不经意间展现了自然条件的恶劣、资源的匮乏(矿山关闭)以及神道(天神寺、雪女的传说)等传统文化的影响——不仅形象地归纳了日本式职业精神的特征而且从深层揭示了日本式职业精神的形成背景,可以说,《铁道员》是日本式职业精神的标准教材,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