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英文名引发的抗议看词语的文化语境差异

2009-05-26田晓荣

电影文学 2009年9期
关键词:贫民窟文化背景印度

田晓荣

一、英文片名引发的抗议

美国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以下简称《贫民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以倒叙的方式给人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一名生活在印度贫民区的18岁孤儿在奖金数额巨大的智力竞赛上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决赛,一个警察怀疑之下调查了该青年,随着“少年的智慧来自贫民区的苦难生活”这一事实逐渐明朗,警察也最终受到了感动。这部电影无论是题材、表现手法,还是音乐、风格等都堪称一流。从题材看,它“是现代题材,且题材涉及面有民族关系、贫富关系、胜负关系等,能够引起不少人的共鸣”。从表现手法看,该片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再现了真实的印度贫民窟:肮脏的粪坑、垃圾场,丑陋、黑暗的环境,孩子的爬车经历,警察的腐败,社会对穷人的偏见等,然而这些社会的阴暗面并没有使人产生忧伤,整部电影的基调是乐观向上的,就像一部现代神话,结局让人很温暖;背景音乐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风格上以绚丽的视觉效果和不放弃追求的积极态度相结合,大气平和。正因为如此,本片囊括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等8个奖项。

按理说,影片获奖对生活在底层的印度贫民来说,应该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且不说影片在传播印度文化,反映印度社会现实、鼓励印度贫民乐观追求美好生活方面的积极作用,就仅仅从实惠的角度讲,他们中的一部分可以凭借这部影片获奖而名利双收。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登场的少男少女就是现实生活中印度贫民窟的孩子们,他们凭借该影片成了世界明星,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享尽了获奖的喜悦。印度媒体也表示欢迎,说“印度在奥斯卡实现了梦想”。同时在经济上他们也获得了可观的收入,导演鲍尔和制片人克里斯蒂安称小演员片酬是成年人年薪的三倍,但拒绝说出具体数字,并称从去年6月开始资助这两个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小孩上学,直到他们年满18岁。另外,两人完成学业后还能得到一笔钱。然而,这部影片播出不久,却遭到了印度许多人的抗议和抵制。据报道,那些居民认为,影片名字中把他们贬低成“狗”。在印度,“狗”被认为是极度贬损的词语,因此,对大多数印度人而言,片名中的“Slumdog”对他们是极大的侮辱和侵犯,所以,他们做出了激烈的反应,在贫民窟入口挂起“我们不是贫民窟狗”的大型海报。在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巴特那,几百名贫民窟居民闯进放映该影片的影院进行示威。采取了撕毁电影海报等过激行动,接着在举行颁奖典礼的前一天还烧了该影片导演丹尼·鲍尔的照片。作曲家拉曼也被贫民区居民以“毁损名誉”为由告上法庭,孟买等印度各地出现了要求禁止该片上映的投诉。

二、抗议的原因

他们抗议的原因据说有三个方面,如“用穷人生活迎合西方观众”“片名含‘狗有侮辱之义”“小演员仍住贫民区”。可见,影片的英文名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部影片的英文名为Slumdog Millionaire,“Slumdog”这一单词中含有“dog(狗)”这个语素,直译为“贫民窟狗”。所以抗议者认为,片名把贫民窟居民比喻成狗,十分不恰当,有贬低、丑化之意。其实,从片名本身来看,是非常成功的,既准确地概括了电影的内容,同时又特别讲究语言表达技巧,用对比的手法将两个意义完全相反的词“slumdog”(贫民窟)与“Millionaire”(百万富翁)组合在一起,给人设置一个悬念,吸引观众去了解影片的情节。导演为了这个片名也煞费苦心,他解释说,Slumdog这个词是由Slum(贫民窟)和underdog(牺牲者)拼凑起来的。这种语素的组合以比喻的方式扩大了这个单词的容量,增加其内涵,表述更生动形象,况且,“dog”这一语素在英语中,并不存在贬义的用法。导演解释:“对我们来说,Slumdog,贫民窟的狗,其实是非常可爱可亲的一个形象,英国人在文化上一直有支持弱者,支持underdog的传统。我们选用Slumdog这个词,其中有希望支持弱者的意思。故事主人公来自贫民窟,来自Slum,自然就是Slumdog。起名字时,一点歧视印度人的意思都没有。”由此看来,导演的出发点并不是要对印度的贫民进行侮辱和贬损。然而,客观上却产生了主观上没有预料到的后果。

产生这种后果的主要原因是语言的文化语境差异。文化语境指交际双方的文化背景。文化语境有时代、地域、民族、阶层、职业、性别、年龄等差别。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负载着文化也传播着文化,同时,文化也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运用。不同的民族,因为他们的心理、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语言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相同的话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能产生不同的会话含义。”各个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自然环境都会通过言语表达出来,这就造成了语言的民族性。西方人对狗历来是很宠爱的,狗被视作人类的忠诚朋友。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中,狗的出现频率很高,当时人们认为,狗会给女主人增添魅力;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收藏有狩猎女神戴安娜宫廷画及15世纪意大利画家的作品打猎图,都有狗相伴助猎,因为,在枪发明之前,猎犬,是杀死猎物的主要工具;古埃及人对狗膜拜之至,把狗视为亡灵接引之神的现世肉身;古希腊人认为,狗是生死之门的看守;古苏丹人和北美原住居民都视狗为阴阳两界的信使;爱斯基摩人认为,赋予了人类名字的狗,便具有了灵魂,因而,他们会以自己过世的亲人之名来命名狗。在英语国家中,常以狗的形象比喻人的行为,此时dog不指狗,更不含贬义,而是代人的普通用语,因此,英语中就不乏“关于狗的用语”,如与狗有关的词句:“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是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Big dog”(要人)“Top dog”(优胜者)“Clver dog”(聪明的小孩)“Dumb dog”(沉默寡言的人)“Sea dog”(老练的水手)“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Give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等等。然而,在中国、印度等国家,“狗”被认为是极度贬损的词语,例如,在汉语中,“狗”经常出现在贬义的语言表述中,如“狗日的”“狗东西”“狗改不了吃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汉奸走狗”等。与狗有关的成语也多为贬义,如:“狗急跳墙”“狗屁不通”“狗尾续貂”“狗仗人势”“狗血喷头”“狼心狗肺” “鸡鸣狗盗”“狐朋狗党”。在印度,如果将人比喻为“狗”,同样被认为是侮辱对方,损害别人的形象,破坏他们的人权。可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狗”的象征意义是褒贬不一的。正因为《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英文片名所蕴含的文化含义与印度民族的心理相抵触,所以产生了误会,引起了冲突。

三、争议给语言运用者带来的启示

这部影片因名字引起的争端,给语言的运用者以启示,这种启示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对于制片方来说,应该站在描写对象的角度,把他们的相关文化背景当做选用词语的基本出发点,了解他们的民族文化、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语言习惯,尽量选用那些不容易引起民族纠纷的词语去命名。忽视了这一方面,是不可能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的。另一方面,从观众的角度看,面对这种跨越国界的电影大片,应该超越狭隘的民族意识,从影片的主流去欣赏。毕竟这部影片的出发点是想通过贫民窟的故事告诉人们:只要努力和坚持,乐观奋斗,永不放弃,就会迎来美好的生活。况且在印度,贫民窟的孩子确实遭受着非人的待遇,据华商报记者在《真实的印度贫民窟》一文报道:“一进达拉维,就看到巷子两边堆放着收回来的废品和生活垃圾,散发着浓烈的腐臭味。贫民窟内公共卫生设施比较缺乏,平均每十五个家庭共用一根水管,每天只供水三个小时,大部分居民家里没有排水系统,每1440人共用一个厕所;没有人清运垃圾。”因此,片名将贫民窟的孩子比喻为“Slumdog”并不是无中生有,片中饰演节目主持人的印度男星亚尼卡普受访时曾表示,其实真正的贫民窟孩子被骂的名字,都比这些还难听许多。另外,观众也不能望文生义,不能用直译的方法去理解片名。例如中文里的“黑马”和“领头羊”在英文里分别用“Underdog”和“Topdog”来表示,从字面看都与“狗”有关,直译岂不成了“落水狗”和“领头的狗”了吗?如果真按字面意思理解,那就会贻笑大方的。

总之,文化因素在交际活动中的制约作用是不容忽视的。话语必须同文化背景保持一致,必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才能够比较正确地被理解,才能够获得预期的交际效果。尤其是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中,交际双方都必须把握住不同民族语言的文化语境差异,了解词语的文化标示功能,否则,“就会犯忌,进而引发冲突”,产生不堪设想的后果。《贫民富翁》这部影片,虽然获得了奥斯卡八项大奖,但片名所引起的误会不能不算其中的一点瑕疵。

猜你喜欢

贫民窟文化背景印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策略
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探索
为肯尼亚贫民窟儿童“造梦”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
肯尼亚推出贫民窟一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