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照进现实
2009-05-26黄家峰
黄家峰
如果说2009年初世界影坛最风光的电影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英国导演丹尼·鲍尔(Darmy Boyle)执导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该片吸引全球观众走进影院,获得了不菲的口碑,imdb排名短短几月就已和一些不朽经典平齐,全球票房已逾2亿美元,在刚刚过去的第81届奥斯卡奖上,也成为最大赢家,一举捧走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电影配乐、最佳摄影、最佳剧本改编奖等八座小金人。该片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成功?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编剧与导演的完美合作
故事源自印度外交官Wikas Swarup的小说《问与答》:印度孟买一位卑微的服务生参加了一个《谁想成为百万富翁》式的电视问答节目,结果没受过教育的他竟然赢得了2000万卢比。他自然要被人怀疑作弊,电视台制片人也没钱付款,于是串通警察把他扔进了监狱。故事围绕着服务生与辩护律师的会晤展开,通过这个没受过教育的小人物的回忆,揭示出印度下层社会遭遇的种种不公与面临的困境,同时也展示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变化,描绘出各阶层的众生相。赛门·波弗伊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编剧,他的作品中处处体现对弱势人群的关怀。为了迎合好莱坞的口味,波弗伊在原著《问与答》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加工,加入了爱情作为线索,故事设计也更为紧凑。同时填补了原著在故事性、人物塑造等方面的不足。
该片导演丹尼·鲍尔,于1955年出生于英国,至今为止拍摄了八部影片,代表作有《浅坟》(1994年)、《猜火车》(1996年)、《海滩》(2000年)、《惊变28天》(2002年),其作品极具后现代视听风格,被视为希区柯克、库布里克和昆汀·塔伦蒂诺的混合体,从《浅坟》到《猜火车》再到《海滩》,青年一代的精神世界是他最为迷恋和最热衷于表现的主题。BFI伦敦电影节的艺术总监桑德拉·希布伦说:很难将博伊尔分门别类,他能应付各种困难,他的作品各不相同,但也有相似的内核——都有一颗真正律动的心,有情感的流动;作为一名杰出的视觉艺术家,他的画面有惊人的活力,每部电影都有非常有趣的角色,尤其是处于极端环境下的角色;他的作品也很人性化。博伊尔总是不断挑战自己,从《猜火车》的苏格兰、《海滩》的泰国、《太阳浩劫》的外太空到新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孟买。在这部新片中,博伊尔匠心独运,作为一个从未去过印度,对印度毫无了解的英国导演,能够慧眼识珠地发现这个关于印度故事的剧本,同时又显示出其天才般的导演才能,转战印度孟买,大胆启用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印度演员把如此平凡无奇的故事演绎得引人人胜,而在文化表现上极其自然,毫无生硬做作之感,整部影片有着好莱坞式的流畅,悬念丛生、惊心动魄,又展现了宝莱坞的风土人情,获得最佳导演奖当之无愧。
二、巧妙的叙事风格
影片并非是平铺直叙的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其夹杂着好莱坞式的影片布局,从一开始就能够吸引观众:一个印度版的《开心辞典》,一个赢得电视直播节目《谁能成为百万富翁》有奖问答巨额奖金的人居然是一位出生于贫民窟没有念过任何书的年轻人,因此被怀疑作弊而被抓捕拷问。影片先声夺人地把观众的疑问提到了最高点:(1)杰玛为什么要参加这个节目,难道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为了一夜暴富?(2)杰玛为什么能够答对所有他不知道答案的问题?导演设了这个局,把所有的观众都套在了里面,对于第二个疑问,导演却不急着给大家答案。导演先开始解答大家的第一个疑问,故事便随着警局的盘问从主角杰玛口中娓娓道来。
影片开始是一群贫民窟孩子在所谓的“私人领地”里玩棒球却遭警卫驱逐的一幕。当孩子们在贫民窟土黄色泥屋间,破落的小巷中奔跑逃避警卫的时候,满目的肮脏、破败、贫穷、无秩序的生活场景映入我们的视野,导演好似特别要展示一下,用了一个由近及远的长镜头把贫民窟的全景展现了出来,加深了观众对贫民窟的印象。本片开场极像另一部也反映贫民窟生活的电影《上帝之城》,那部影片也以孩子的成长为主题,一样的土泥房,一样奔跑的贫民窟的孩子,尽管奔跑的缘由不同,如果你觉得这两部影片会是一样的类型的话,你就错了。该影片以贫民窟开场,展开,以写实为主,以三个孩子的遭遇为主线,着力描写了宗教冲突,有组织的犯罪,虐童,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印度,拍出了真正的黑暗与残酷,好似要把置于其中的人压入“五行山”下永世不得翻身一样。故事到了这儿,如果再继续写实的话难免会真的成为印度版的《上帝之城》。但从40分钟后,峰回路转,开始了另一种叙事,杰玛排除万难,最后爱情、财富双丰收,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使我们觉得这好像是一部励志片,这种由前半部的写实跳转到后半部的言情也使该片获得了毁誉参半的评价。
三、迎合了大众口味
该影片的成功还在于能够准确把握人的心理,满足了观者对电影的白日梦与猎奇心情,迎合了大众的欣赏口味。好莱坞的商业电影既注重艺术又注重票房,他们的制作模式也大相径庭,好莱坞类型电影制造的白日梦,可以使广大观众的集体无意识得到宣泄,使观众的欲望在电影制造的虚幻梦境中得到宽慰与安抚。在情节设计上,好莱坞惯用戏剧冲突来制造悬念,摄像机的快速移动,镜头的快节奏切换,加剧了矛盾冲突,使观众的情感随剧中人物的变化而变化,摄像机、剧中人物和观众的视线达到完全重合,观众深陷在被精心编织的“白日梦”中而不能自拔。
电影把场景放在了印度,而且是贫民窟,地域陌生,生活陌生,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提供了一个体验世界另一个地方、另一种生活的方式。印度这个我们的邻邦我们尚且不熟悉,更何况欧美观众,新奇性让先入为主的猎奇心把我们拉入了那个陌生的生存环境中故事的前40分钟全景式展现了贫民窟中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穿插了暴力,罪恶,贫民窟的苦难生活给观众以极大的心理冲击。电影从40分钟后就进入了典型的好莱坞环节,糅进了好莱坞式的造梦模式,把杰玛的奋斗描述成了一个现代版“灰姑娘”的童话故事,同时英雄救美成了吸引观众的主要线索,从杰玛独自闯天涯开始,到他又与哥哥和拉提卡的重逢,以及他为什么要参加这个电视节目。故事的前半段为杰玛设置了一个身份,后半段为杰玛成为百万富翁设置了一个理由,把大众都梦想的大奖揽入怀中,最终还成为英雄,在宝莱坞式的炫目舞蹈中把这一出大团圆式的喜剧拉下帷幕。
杰玛赢得大奖之后,全印度的观众为之庆祝欢腾的场面,杰玛赢得的是金钱吗?并不完全是。那些观众得到了什么呢?只是在这样一个黑暗不公的社会里,杰玛是一个童话,是他们一个梦想的寄托罢了。电影就是白日梦。人人都有做梦的权利,这次奥斯卡便配合默契地将做梦的范围搬到了全世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不远千里扎根印度,让全世界跟着好莱坞一起做梦。
四、人物塑造极具感染力
杰玛出生于贫民窟,既没有钱、权,也无过人的才
气,他凭借的是善良的心灵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开辟了一番新天地。影片不乏诙谐幽默,比如:杰玛在流浪生活中穿插了在泰姬陵做山寨导游的喜人故事(杰玛胡侃泰姬陵故事的那段让我们忍俊不禁),观众能从残酷中看到一抹亮色。杰玛心中是充满希望的,小时候被乞丐集团收容的时候与拉提卡的一番谈话,畅想了自己的美好未来,充满了梦想,当然那个希望在现实中像肥皂泡一样啪然破碎。成年以后的杰玛又不屈不挠地寻找拉提卡,当知道拉提卡喜欢看《谁能成为百万富翁》这个电视节目后,再见拉提卡的信念支撑着他千方百计地参加了这个节目,目的就是为了被拉提卡看到,并为了能让她多看到,而不断答题,从不担心到手的财富会失去。
杰玛又是宿命的,正如影片开头所提的那个问题,一切都是“D.命中注定”,贫民窟出身的他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但这种苦难在他身上已经化为习以为常,他从不抱怨,这是由印度文化中的“宿命论”所引导的。据说,印度贫民窟和富人别墅往往比邻,却相安无事,很少因为仇富心理或者眼红而出现矛盾,印度人民心态十分平和,社会结构并未因贫富差距而丧失稳定。但另一方面,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看来,印度人也有着强烈的“天命”观念,命运决定了他们所有人或发达或落魄,而这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在影片结尾所反映出来的那个词依然是“命中注定”。可是实际上这根本就是一个非常狡猾的选择,我们既可以理解为命运安排杰玛辗转多年终会与女友执手偕老,又可以理解为杰玛始终不变的坚定意志和不懈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使他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和拉提卡自由重逢。
影片中的第二个人物,杰玛的哥哥舍利姆,塑造得也非常成功,他与杰玛的性格完全相反,他没有任何道德约束,没有不现实的浪漫气质,他相信适者生存,行事果绝。他有救杰玛的勇气,有杀死黑帮头目的果断,也有出卖拉提卡换取富贵的贪婪和残忍,但在最后一刻,却被杰玛的执著所打动,救出了拉提卡,将自己埋在毕生追求的金钱中,与首领火拼,从容赴死。其实这个人物最接近大仲马笔下的三个火枪手的共同性格,即对俗世的声名财富有着热烈的追求,但又将友情置于自己最为看重的名利之上。
第三个人物拉提卡,影片着力最少,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物,在杰玛的心中她就是美的化身,她更能体现印度文化中“宿命论”的影子,在一次次的挫折中,总是顺受,小的时侯沦为舞女,成年后又沦为黑帮老大的情妇。但最后在杰玛的影响下,就像一座沉寂多年的火山一样爆发了,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的命运。影片最后,火车站台,杰玛依旧执著地等待,柔美的女声轻哼流泻而出,杰玛走向拉提卡,他们此前的生命时光飞快地纷飞成无数画面,那么漫长,但是那些日子滑过去了……
虽然《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不失为一部好影片,它提醒观者,这个世界固然残酷得超出每个人的想象,但仍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去坚持,迫寻。在这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困难时刻,这部影片又能处处给人以希望,正如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所言:自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开始,不仅仅是美国人需要成功的故事,全球观众都需要一种励志的力量来鼓舞人心。这就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