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要走出三大误区

2009-05-25张丽蕾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误区文本

张丽蕾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有的老师重理性分析轻情感引导,重结果轻过程,重文本轻生活,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领悟力和创造力,降低了教学质量。因此,语文教学要走出这三大误区,抛弃那种以传授知识为第一要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一元化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而要使课堂教学目标具有生成性,使教学手段多元化。从操作层面上讲,就是采用一些方式和手段激活学生的内心和思维,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隐性状态转化为显性表达和创造,演绎成课堂教学的主旋律,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走出重理性分析轻情感引导的误区,让学生释放真实

对话教学理论强调师生间思想感情的交流碰撞,主张以平等真诚的对话,促进学生个体思维情感全面健康的发展,反对教师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个性的体验与理解。显然,这样的对话,是把语文教学引入心灵深处,也就是语文教学要在心灵间展开。既然这样,那么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是语文教学一个关键。可以想象,一旦情感体验被激活,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领悟力、创造力就会被启动,它们不仅给课堂带来无穷的活力,更会使学生在一次次的体验回味、思考领悟、感受成功中,感知自我的存在与发展。感情的生发需要真诚,情感的激发需要方法,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以生情、抓住心理以煽情的同时,更要坦陈心迹以激情,以真诚换真诚。一句话,语文课应该在真诚和真实的氛围中“谈情说理”。讲授《背影》时,如果教师在授课前坦陈自己对父亲的感情,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感情,学生就会带着真切的感动学课文,就会很快地与课文形成对话关系。笔者曾以讲述自己对父亲的内疚作为导语,并且时时以自己的父亲为例子引导启发学生,进而与学生交流对话。这堂课成功之处就在于许多同学课后都说:学这篇课文不仅了解了父亲,更了解自己——没想到自己的心里竟存着这么多的感情!由此看来,真诚的投入必然换回学生真实自我的情感活动,学生也就会在文本解读中读出自我,读出体验和感悟。语文课不需要那种脱离学生情感世界和思想现状的架空的分析,那样不是带来学生对语文课的冷淡和厌倦,就是带来脱离学生真实的假话和套话。学生需要的是一句句拨动心弦的话语,一个个开启体验之门的提问,一次次产生共鸣的引导,这样语文课就会成为学生感情的释放,真实的释放。

二、走出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让学生体验创造

爱因斯坦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发现问题意识的重要。只会接受——不会质疑,知识学得越多,越没有问题的产生,这就是以知识为中心,把问题的消除视作知识增长的目的与结果的训化教育所致的恶果,也是个体丧失创造力、迷失自我的表现之一。让学生接受知识,更应激发学生发现和探索的欲望,学习的过程更应该是发现和探索的过程,即重要的是过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比知识传授本身更重要,因为抓住问题不失时机的启发、引导思考讨论是着意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绝佳时机。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课不应是教学活动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好的、凝固的目标和计划的实施,而应是一个动态的、不确定、生成性的过程。笔者在讲授《范进中举》时有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如果让孔乙己也中举,他会怎样?会像范进一样发疯吗?笔者马上中断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气氛相当热烈。其中有一个同学是这样说的:孔乙己虽苦苦追求功名而不得,但却是个自我感觉良好、时时炫耀自己有学问、处处以读书人自居的读书人,也就是他一直生活在虚幻中,而且他的迂腐使自己神经麻木,发疯不符合他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所以他非但不发疯,而且中举后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是制作一件体面的长衫,穿上它,“踱”进咸亨酒店“慢慢坐喝”,以满足曾经的渴望。显然,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表达自我发现的重要性已经超过问题解决的本身。所以走出重结果轻过程的误区就是要把知识的传授和对问题的发现探索结合起来,注重生成性的问题的开发利用,尽可能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的空间,让学生时时体验发现的快乐、创造的愉悦。

三、走出重文本轻生活的误区,让学生回归生活

语文教学与生活断裂的现象是相当严重的。就阅读教学而言,就是割断生活和阅读的关系,不善于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生活积累去解读文本,而是在类似“真空”中尸解课文、死抠课文。这样的教学行为等于把学生排斥在课堂外。生活是联系文本和学生的纽带,阅读文本的同时,其实就是在阅读生活,阅读自我,所以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计、展开阅读教学应该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笔者在组织学生对课文《小橘灯》进行讨论质疑时,有位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课文里,是“我”去看望小姑娘和她的妈妈,本应该是“我” 安慰小姑娘,怎么小姑娘反而安慰“我”?这是课堂自然生成的问题,课前笔者并没有预设到。于是,引领学生从生活里找答案,向大家提出一个问题:在生活里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安慰人?学生反应热烈,回答五花八门:“当我成绩不好时,老师安慰我”,“妈妈情绪不好时,爸爸安慰妈妈”……之后笔者因势利导:这些安慰人的人相对于被安慰的人有什么共同特点?又是一番热烈讨论后得到结论:要么是长辈,要么是有水平的人,反正是比被安慰的人强,他总是具有一定优势的。寻找到这个关键问题,笔者把大家带进课文:小姑娘相对于“我”这么一个大人,难道也有什么“优势”?大家纷纷摆出小姑娘在妈妈病重、家境困难时勇敢自信的表现,最后问题的解决水到渠成:小姑娘的优势是她具有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同样面临困难反而安慰“我”,表现的恰恰是这种精神。将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才是一潭“活”水,才能贴近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生活世界,让学生感到课文不再是僵死空洞的,而是具体鲜活、触手可及的,学生自然会重燃热情、重拾自我。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走出重理性分析轻情感引导、重结果轻过程、重文本轻生活这三大误区,寻求“人”“文”结合,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调动学生个性化的情感和思维活动,激活学生的内心和思维,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隐性状态转化为显性表达和创造,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猜你喜欢

语文课误区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语文课文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