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欣赏课教学探讨
2009-05-25郑克骄
郑克骄
【摘要】新课程对高中的音乐课做了很大的调整,把音乐欣赏提到了一定的高度。高中音乐课的欣赏教学中应该重视音乐的情感体验,把情感作为首要目标,一切教学活动也都应围绕着审美体验而展开,而最重要、最有成效的审美体验则是聆听音乐。本文主要探讨了教学中一些行之有效的聆听方式。
【关键词】音乐欣赏 教学 聆听方式
在音乐教学中,聆听是基础,也是根本。对学生来说,“听”是接触、认识和熟悉音乐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积累音乐语言的过程。欣赏教学中重视并运用恰当的聆听方式,更能接近音乐的本质,有效地引导学生感知音律之美,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接受音乐。下面,笔者就来介绍一些在教学中行之有效的聆听方式。
一、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强化聆听
1.对于好的曲目要完整地听,有重点地听。一般情况下,一些短小的单段体结构的音乐或段落连接紧密的音乐,如《野蜂飞舞》等,由于音乐的整体性很强,很难将其片段拆分,因此,提供的应该是相对连贯和完整的曲子。当然,将作品重点片段的听和完整的听相结合,能更有效地达到欣赏的目的。例如,在欣赏《如歌的行板》时,笔者将“泥瓦匠”的民歌主题先单独进行听、赏并范唱,用优美的旋律和主题的来历背景激发学生对欣赏全曲的兴趣,同时也达到了加深作品主题印象的目的。有时也可以在欣赏全曲,使学生对音乐作品有了整体感受后,由学生听辨出印象深刻的段落,这些段落往往也是主题段落,要求学生记住这段旋律,而后哼唱或指辨主题谱例,或画出图谱,或以语言描绘等,根据学生的音乐感受再进行重点聆听和分析。这种方式能引导学生用心聆听,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对于经典乐曲要进行单次听和多次听。一些现代通俗音乐曲目在课堂上只听一遍就够了,但一些古典音乐,如交响乐、协奏曲等署名乐曲,则需要反复地听。经验表明,听这类音乐,第一次听和第二、第三次听会有不同的感受,过几天再听和今天听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并且,听辨相同音乐作品的不同演绎的版本又能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反复聆听经典音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音乐的鉴赏力。
3.运用课余时间,在课前或课后听。对于经典音乐作品,如果只用一节课的时间去学习,很难达到欣赏教学的目的。如果能鼓励学生课前进行了解和初听,学生则能更快、更容易地理解音乐的内涵。同样地,在课堂上欣赏过的作品,学生不见得立竿见影地全面消化和理解。如果能建议学生课后主动进行复听,将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从而养成自主、积极欣赏音乐的好习惯。
二、对有关知识进行合理讲解,优化聆听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对于一些基本知识和曲目的时代背景有时需要进行讲解,但讲解要利用恰当的时机和方式进行,才能优化教学效果。根据作品的内容,可合理地采用先听后讲和先讲后听两种不同的方式,使这两种不同的听讲结合方式发挥各自的优势,达到良好的效果。
许多音乐作品往往是多义的,在讲解前先让学生聆听,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人们对音乐的想象虽各不相同,但对音乐的情绪有相同的认知。一般不会有人把《伏尔加船夫曲》理解成一首欢快的、令人兴奋愉悦的声乐曲,或将柴科夫斯基宽广壮丽、气势磅礴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的序奏理解成忧郁、晦暗的情绪。因此,教学中针对无标题性的器乐作品,可让学生先聆听并发表个人见解后再讲解分析。教师应尊重并鼓励答案的多样化,而不要随意否定。
对那些特殊性的音乐曲目,如迪卡斯的《魔法师的弟子》等,可先对音乐的内容或情节作适当的说明,引起学生欣赏乐曲的兴趣和注意。欣赏外国声乐曲、歌剧选曲等作品也一样,在聆听前对标题、歌词、剧情、背景、场面等加以解释,可以促进学生聆听的愿望并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当然,如果一首三四分钟的乐曲听前却作了15~20分钟的讲解,把学生一节课中持续注意的时间全都占用了,则又会把聆听音乐的兴趣抹杀掉。因此,不管是先听后讲还是先讲后听,都应把握讲解的适度。
三、开展活动表演,深化聆听
将聆听和分析、评论、演唱、演奏、表演、创造、描写等活动有机结合,可进一步促进聆听的效果。
音乐是由音乐要素构成的。充分挖掘作品的音乐要素,在聆听中分析有关旋律、节奏、和声、音色、速度、力度、调式、调性、曲式等音乐要素,对于理解作品是很有必要的。要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针对音乐要素展开思维,理解作品是用什么样的手段达到表现情感的目的的,并阐述自己的理解。比如,在教学中,笔者有意将速度、力度、情绪、节奏对比幅度极大的《金蛇狂舞》和《二泉映月》进行对比性分析欣赏,让学生讨论发现音乐要素与表现内容的关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让学生在聆听中结合演唱、背唱或演奏音乐的主题旋律等活动,能使学生加深对主题的印象,从中发展和积累音乐语汇,达到理解并喜爱音乐的目的。
将聆听和表演活动相结合,更能调节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学瓦尔德退费尔的《溜冰圆舞曲》,可让学生在听音乐的同时做自由走步或大幅度的摇摆动作,这将更有助于体会音乐的形象。又如,在上《卡门序曲》中,笔者让学生边听音乐,边以拍手、跺脚、捻指等方法,对音乐段落进行归类区分,从而更直观地理解了回旋曲的结构。在介绍中国民乐合奏曲《金蛇狂舞》中,让学生和着音乐,配上锣鼓等打击乐器的敲打。这种“音乐领、听者和”的形式,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喧闹欢腾的龙舟竞渡的场面,从而加深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在对音乐进行一定量的聆听积累后,可鼓励学生进行词、曲、表演的创作,或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等,可以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更为全面和完整,并从中培养其创造力。一个学生在《中国古诗词音乐欣赏》一课中,听赏了琴歌《阳关三叠》以及古诗词歌曲《满江红》、《天净沙·秋思》、《相见时难别亦难》等作品后,对古风古韵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极具热情地完成了李清照的《醉花阴》、《相见欢》,刘禹锡的《陋室铭》等一些诗词歌曲的创作,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学生们对古曲的音乐风格把握得十分到位。
正如一位音乐先哲说的那样,对于音乐我们需要的不是学习而是热爱!毫无疑问,这种热爱应首先来自于音乐最本源的价值——以音律之美来满足人类与生俱来的听觉感受。聆听是培养音乐热情最为基础而重要的手段。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综合聆听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之美,触摸音乐之魂,从而热爱音乐。
参考文献:
[1]杨清芳.论民歌的艺术魅力及演唱技巧[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2]秦榕.析歌曲《故乡》及演唱处理[J].渝西学院学报.2006,(1).
[3]游游.倾听经典的另一种方式[N].中国图书商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