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艺术和策略
2009-05-25吕韶武
吕韶武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教师善于提问,掌握对话的技巧,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提高对话交流的效果。同时,提问能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对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常会看到这样两种情况:当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后,要么几乎全班的学生马上就做出反应,齐声回答“是”或“不是”、“对”或“错”等,学生的回答不需要经过任何思考;要么原本气氛活跃的课堂顿时鸦雀无声,学生“启而不发”,课堂气氛变得很沉闷。上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的设问是无效的,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诱发学生的思维,也就是说没有注意到问题设计的艺术和策略。
歌德说过:“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得提出聪明的问题”。因此,教师要在“问题设计”的艺术殿堂里多加修炼,提出富有吸引力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知识、体验愉悦,以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
本文立足于《科学》课堂教学的实际,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展开论述,探讨新课程理念下问题设计的艺术和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
一个有效的问题,首先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学生感兴趣?贴近生活的、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有关联的,才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知识点,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进行设问。
如在学习“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下列问题:①当你吃比较咸的食物时,比如咸菜、椒盐瓜子等,你的嘴唇和口腔粘膜会有什么感觉?为什么?②当你把白菜剁碎准备做馅时,常常要放一些盐,一段时间后就会有水分渗出,这些水分是从哪里来的?③萎蔫的青菜放入清水中浸泡一段时间,会有什么变化?④你还能想到哪些类似的例子呢?这样的问题设计看似简单,但因源于生活,又紧扣教学内容,不仅能让学生感兴趣,还能为学生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一条清晰的线索。
其实,生活中的物质、特定的生活场景,如食品包装袋、工具箱里的工具、厨房的生活用品,出汗过多时饮用食盐水、用蜂窝煤煮饭、电路故障等,都可以作为设计问题的背景。如“天空为什么会出现彩虹?”“雷雨为什么能促进农作物生长?”“为什么铁轨要铺在枕木上?”“钡盐有毒,为什么硫酸钡在医疗上可作钡餐?”等等。
二、创设问题的情境
教育学家赞可夫说过:“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带入一个未知问题的气氛中,并有意识地把学生引入一种最佳心理状态,使学生的兴奋点达到最高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丰富学生的感知,提高学生思维的有效性。
在《大气压强》教学时,为了使学生信服大气压强的存在,笔者首先用玻璃杯做一个“覆杯实验”,演示实验后问学生:“你观察到了什么?你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吗?”在这一情景下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的学生会提出,因为纸片受到了空气对它向上的一个托力,所以它不会掉下来。笔者在肯定他的说法后,又提出疑问:这个向上的力一定就是空气产生的吗?还有没有其它可能?有学生说:纸片不掉下来,可能是被杯口粘住了。笔者继续问:谁能证明给大家看?一同学走上讲台,将杯口用水润湿后倒扣在纸片上,将杯子拿起,纸片不掉下来。笔者再问:刚才纸片确实被杯口粘住了,据此,我们能否得出结论——水和纸片不掉下来,是因为杯口将纸片吸住了?如果要证明是空气托住的,应怎样设计实验?学生回答道:将杯子周围的空气去掉,如果水和纸片掉下来了,则证明是空气托住了水和纸片。笔者接着问:如何才能去掉杯子周围的空气?学生回答:将刚才的玻璃杯倒挂在钟罩内,用抽气机将钟罩内的空气抽去……通过这样的情景问题的设计,彻底解决了学生学习上存在的疑点。
在《压力和压强》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粗细绳食指拔河比赛实验:用一段粗绳和一段细绳连成一个环,构成一根奇特的拔河绳,从班上挑选两名力气有一定差距的学生,力气小的学生用食指勾住粗绳,力气大的学生用食指勾住细绳,开始拔河比赛,结果力气小的学生赢得胜利。力气小的学生怎么会赢呢?在这个出人意料的问题情景下,学生主动地看书学习,积极地思考探索,思维的有效性明显提高。
三、注意问题的层次感
课堂问题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的需要,按照教学程序和知识结构循序渐进地设计。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这样才能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
如在“伏安法测电阻”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下列问题,对学生一层层地追问下去:①利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电阻?②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什么?③伏安法测电阻需要哪些器材?这些器材各有什么作用?④采用什么样的电路图来进行测量?⑤电流表的外接和内接,两个电路有什么差别?⑥应选择哪一个电路?依据是什么?通过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让学生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四、体现问题的开放性
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偏重于集中思维,发散思维只具有初步的意识。而开放性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尽可能地避免单纯的判断性问题(如是不是、对不对、要不要等),要多用疑问性问题、发散性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受到启迪、得到锻炼。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笔者设计了很多这一类的问题:①要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如下图所示的改变,可在A处放置一个什么镜?怎样放?②在阳光明媚的日子,要测量一栋大楼的高度,你有哪些方法?③鉴别水与食盐水,你有哪些方法?③如果声音的传播速度变为1m/s,将会出现什么情况?④假如没有细菌,自然界将会有什么结果?⑤如果地球上没有重力,将会出现哪些现象?……利用它们的开放性特点,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也可让学生进行辩论,百家争鸣、各抒己见。
又如,在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时,可设置这样的问题:一片原本生长良好的马尾松林,出现生长不良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如果你是一位生态工作者,你会调查哪些内容?通过讨论,学生会逐渐明确思路,从调查的内容(有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等)、调查的方法等方面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考虑。
五、力求问题的新颖性
陈旧的、没有新意的东西往往吸引不了人们的注意,而内容新奇、有趣的东西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好奇。但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趣的、吸引学生的,对那些学生不感兴趣的知识,如果在课堂上只是平淡讲述,学生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如果在教学中能把问题设计得新颖别致,让学生感到耳目一新,那么学生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积极思考的目的。因而,在设计课堂问题时,时刻不能忘记设计的问题应具有新颖性、新奇性和趣味性,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如在复习比较“动植物细胞基本结构的不同”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当你用手去摸树木、桌面和摸小兔、小猫的身体时,感觉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同呢?又如,在讲导管时,可以先提出人们在切藕时为何会“藕断丝连”?这些细丝又是植物体的什么结构?我们在吃甘蔗、水蜜桃等食物时,发现里面有一些硬丝会嵌到我们的牙齿缝里,这又是植物体内的什么结构?这些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求知兴趣。
六、设计好问题的梯度
教学要面向全体,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和提高,这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大要求。“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若突然提出一个较难的问题,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会产生思维“卡壳”现象。因此,在课堂的问题设计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梯度地设计课堂问题,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解决问题。
例如,在进行《欧姆定律》教学时,需要研究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因为有两个影响因素,要让学生设计出实验方案来,确实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设计好问题的梯度,由浅入深地进行:①影响电流的因素有几个?这种情况下要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对电流的影响,需要用什么研究方法?②在研究电压对电流的影响时,电阻应如何控制?需要哪些器材?该设计怎样的电路?③在研究电阻对电流的影响时,电压应如何控制?需要哪些器材?该设计怎样的电路?在这些小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活动变得严密而有序,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再如,下面是《酸的通性专题复习》的教学片断,七个问题有明显的梯度:①一瓶浓硫酸和一瓶浓盐酸,可用哪几种方法来鉴别?利用的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学生:挥发性、脱水性、密度、加入氯化钡溶液、溶解性、气味……老师:请归纳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物理性质。②出示一瓶酸溶液后提出问题:你能用几种方法来鉴别它是不是酸溶液?学生回答后,老师继续提问:请归纳出酸的通性。③酸具有通性的原因是什么?④出示一瓶溶液,让学生设计方案来证明这瓶溶液是盐酸溶液?⑤出示盐酸溶液后提出问题:盐酸溶液中有三种微粒,请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是哪种微粒?⑥根据酸的通性,请写出制取硫酸镁的化学方程式。⑦归纳小结。
七、注重问题的思维化
瑞士教育学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因此,课堂问题设计要能激励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某教师在复习铁和氧化铁的性质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写出铁、氧化铁分别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该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有些基础较好的同学根本没有动笔,基础较差的同学则翻开书抄了一遍。该问题除了要求学生会写这两个化学方程式,其他方面根本没有意义。既然是进行复习,应整体概括出铁与氧化铁的主要化学性质,而不能单一地复习它们与酸的反应。况且,如此的课堂教学情况,是否就达到了教学要求很值得反思。
其实,可以对该问题进行如下改编:在茶叶中通常会有一小包固体——铁粉脱氧剂,用过一段时间的铁粉脱氧剂,其固体组成可能是什么?
【提出假设】固体的组成可能是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
【设计实验】为确定固体的组成情况,请设计3种实验方案:
经过改编后,就由对铁及氧化铁化学性质单一、机械的考查变成了以铁及氧化铁化学性质为知识背景的科学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能全面掌握铁及氧化铁不同的化学性质,并能灵活地将知识运用于解题中,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需要注意的是,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切忌不待学生思考,就匆匆忙忙要学生回答或由教师代替回答,这样的问题问了等于没问,属于无效问题。教师不仅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还要给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回答完问题后,还需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补充或更正自己的答案以及由其他同学来评价或补充的时间。只有给学生充足的解决问题的时间,才能促使学生萌发出新颖的想法和充满创意的探究方法。
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只是手段,启发、调动学生的思维才是目的。问题的设计应体现在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知识点中,教师只要勤于思索,就一定能设计出新颖、巧妙的问题,会对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