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艺术课程中的美术技能教学
2009-05-25左兴
左 兴
使用“新世纪”版《艺术》教材五年来,从慌乱到质疑,从摸索到接受,从适应到领悟,这中间经历了迷惘、犹疑、困惑、顿悟、惊喜等种种体验,个中滋味,只有一线教师能体会得如此深刻。虽然现在又改用独立的《美术》、《音乐》教材,但这绝不是又回到2002年前的老路上。由分到合、由合到分,其实这个过程本身就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和灵感。
对于艺术教师来说,这次综合艺术课程试点最重要的变化不在于音乐与美术课的合并,而在于艺术教育理念上的彻底反省:力图克服以往的艺术教育德育化、智育化、技能化、非艺术化等种种倾向;更注重艺术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功能和学生艺术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包括艺术创作、欣赏、批评等多方面的能力;强调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强调学生人格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能学习艺术的人。反观一些教师在上公开课时,美术课上学生又唱又跳,随意涂抹,音乐课上大谈人文历史,似乎只有这样才算彻底“艺术了”,这实在是舍本逐末啊!试想,一个初中生假如在经历了三年的艺术学习之后,连一首完整的歌也唱不好,一点起码的绘画技巧也没有,这样的“艺术”又有什么意义呢?
有的教师提出,《艺术》教材内容比较杂,尤其是知识难易程度的安排比较乱,缺乏整体的层次性。不象以前那样将素描、色彩、设计等内容层层递进,而是通过各个单元的“话题”展开各艺术门类的探索。笔者以为,这样做的优点是使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重视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和美术文化的滋养,可以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人类、生活、情感、政治、历史等各方面的联系。其缺点就是教师对技能教学的分寸不好把握,这一点在江苏少儿出版社的《美术》教材中已得到明显改善。
曾在网上看到一篇转载《一位名师40年的20条教学经验》,其中第一条是:“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笔者认为,《艺术》教材同样也给我们留下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应当结合本地区的艺术特色对教材的内容加以补充或展开,同时还应当结合各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即教材上出现的内容不一定都讲,没出现的不一定不讲。比如,在八年级下册《空间的发现》一课中,学生对《雅典学院》中体现的空间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笔者尝试增加了“我的房间我设计”一课,指导他们用“一点透视法”进行简单的室内设计,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七年级上册的《丰富多彩的线》一课,尝试用线条来对各种人的手进行刻画,有柔和线条的手,有刚直线条的手,有粗糙的手,有细腻的手。学生既掌握了手的速写画法,对手的各部分比例关系有了了解,又对线条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懂得了让线条为作品服务。在《美术》教材第13册《又画又做又印》一课,还可以利用水粉颜料进行纸版画印制,从而达到丰富的色彩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体的技能教学
一味地强调技能技法,不又回到老路上去了吗?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中写道:“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关键的区别在于教学的目标定位、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学生是在“主动地学”还是“被动地学”,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同时有没有动脑思考。传统的美术课在技法课中采用最多的教学形式就是教师示范,学生照葫芦画瓢,这种方法在传授步骤、技巧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某种程度上有些先入为主,学生的基础水平、个性差异和个别需求被忽略,阻碍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不出来,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技能教学中适当的示范教学是必须的,但教师所扮演的绝不是一个纯粹的辅导者的角色,而应当是一个引导者,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授之以渔”。
以八年级下册《土火燃情》为例,笔者要求学生设计一把酒壶,事先要求学生自己收集整理了一些酒壶的图片和相关知识。通过这个环节增强学生收集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认识美术活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为下一步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思考这么几个问题:酒壶需要有哪些零部件?这些零部件都是出于何种实用功能而设计的?酒壶与茶壶在造型上有什么最大的差异?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对酒壶的实用功能进行分析,懂得设计应围绕功能需要而展开,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设计原则,养成以艺术思维的方式和设计者的眼光看待周围环境和物品的习惯,逐步培养自己的设计意识。在做好这些准备工作之后,才真正进入设计阶段,教师应当对作业给予适当的要求,如规格大小、着色要求,等等。对学生在设计与绘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给予启发和帮助,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利用手中的画笔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三、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多渠道地进行技能训练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成果,因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用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艺术教育的课程资源包括学校资源、社区资源、网络资源和家庭资源等。利用好这些课程资源,对技能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江苏省外国语学校地处自然风景区,视野开阔,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校园内环境优美,并设有致秀园、莺语廊等多处园林小品,或翠竹掩映,或垂柳成荫,或一泊清漪……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绿色学校。如此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自然之韵》一课中,笔者先用1课时组织学生在校园内进行多幅速写,可以是场景、人物、建筑、景物等,尽可能多地从各个角度收集校园内的创作素材。在第二课时中,请学生将自己的作品与同学的作品进行共享,当看到自己没有发现或是没有在意的景致,在别人手里得到美好的展示时,这不也是一种换位思考吗?最后的创作稿,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爱或擅长的绘画形式加以表现,如水墨、纸版画、图案、剪贴画等。通过同学间对素材的积累、重组、整理、加工直至完成,学生体验到了合作的优势。
丰富的校园艺术活动也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课程资源。例如,在学校的展厅和橱窗里定期展示学生作品,并通过黑板报评比、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月、书画比赛、兴趣小组、班级及个人画展等一系列的活动,既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愉悦,又把这种愉悦感在成绩体验基础上转化成对学习的兴趣,形成了班级与班级之间相互竞争、学生与学生之间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新课程仍处于试验阶段,存在各种各样的争议是在所难免的,只有每位教师都敢于积极探索,及时总结,敢于对新课程、新教材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提出不同意见和建议,课程的改革才能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愿我们的教师都能象陶行知先生在《教育与科学方法》中所说的:“每人都存用科学方法去办教育的决心,每人都去研究或解决一个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