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及其对策
2009-05-25徐怀
徐 怀
摘要:市场经济时代,经济迅速腾飞,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危机,甚至有自杀倾向,这使整个社会有一种深度的焦虑感。本文结合社会现实,从对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因素分析入手,重点透视有自杀倾向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从而提出通过性格塑造、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自杀预防及增加自杀预防内容教育的对策,消除青少年的种种心理困惑,对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予以正确引导,促使青少年保持健康的心理,以有利于其积极成长成才。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危机;对策
当今中国正值社会转型期,社会的转型带来了经济的腾飞、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值得人们可喜可庆。但社会转型期同时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存在这样或那样心理问题的青少年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危机,甚至有自杀倾向。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王登峰对此分析说,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所掌握的社会资源的多少。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在优胜劣汰的法则下,人们普遍感到有压力,至于青少年的压力更多是在此背景下的延伸效应。现在的青年学生多出生在20世纪80年代
末或90年代初,他们一出生就赶上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一长大就明白了国际化,一交流就用上了互联网。人们普遍认为,他们的幸福指数应该比以往任何时代的人们都高,很多家长认为现在的学生是生在福中长在福中,但是他们并非没有烦恼,没有忧虑,他们的心理问题着实令人担忧。
一、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分析
据调查统计显示,让青少年心理困惑的事情包括:缺少真正的知心朋友,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成绩不好;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升学的压力很大,再加上自身的进取心以及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在相当程度上扭曲了青少年对学习、考试、升学、人际交往的正确认知和态度,造成诸多的心理问题。调查结果还显示,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有4.3%的人有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还有头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等其他躯体表现。在青少年中存在一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以及一些认知障碍。有的在人际交往中有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不自在,对出门旅游、人群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等感到恐惧,而且还
有敌对、猜疑、妄想和夸大等偏执性思维,特别是在与他人相比较时更加突出。甚至有部分青少年情感和心境苦闷,伴有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特征,甚至有过关于死亡的思考和自杀的念头。
二、有自杀倾向青少年的人格特征透视
根据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组织的调查发现,我国青少年自杀率为万分之二,并且自杀现象呈上升的趋势。自杀并非偶然,而往往有一个明显的心理危机过程和具体的情绪或行为表现。心理危机导致自杀表现为对生活失去信心,并有厌世情绪、心生自杀念头、产生自杀行为这几个阶段。当然在自杀的过程中一般有较为复杂的心理:首先产生自杀意念,是否下决心自杀?或者意念出现变故,或者思考自杀方式,甚至自杀的地点和时间也有选择,最后采取自杀行为。我国心理专家对自杀与人格特征关系问题做过一些探讨,认为自杀者大多数患有抑郁症、焦虑症、悲观失望、神经质或其他情感性疾病,存在人格适应不良等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情绪表象上流露出明显的痛苦和厌世心态,失落感强。第二,深度抑郁,自卑感强,生活无望,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余的。第三,有自罪感,自责、常为良心的折磨所烦恼。第四,孤单寂寞,有强烈的孤寂感,同时又表现为另一种互相矛盾的心理,即喜欢独居。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此类似:首先,表现为存在一般心理问题,如不适应新环境、人际关系不协调等。其次,表现为存在严重心理疾病,如患有恐惧症、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严重的精神分裂症等,悲观厌世、心理矛盾冲突激烈,精神不振,这样直接影响正常的生活学习。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表现出性格内向、孤独、紧张、情绪不稳、胆怯、敏感、忧郁、怀疑、刚愎自用、焦虑不安、失落感强、人际交往紧张、对生活失去信心、易于激动、神经质等特征。青少年因心理危机导致自杀的发生纵然可能同社会、家庭、生理、心理等客观因素联系在一起,但心理因素应该说是其中的主要因素。总之,自杀行为的产生与其人格特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人格是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同环境适应或教育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个体心理特征。这就告诉我们,预防青少年自杀行为不仅要关注他们现在的心理健康状况,还需要重视和了解他们的过去,实质有效的自杀预防工作应从其孩提时代着手抓起,而不是等他们早已形成了意念产生自杀倾向的人格特征后才进行教育。
三、青少年自杀危机的预防与对策
1.性格塑造以培养健康的心理
解决心理问题就意味着首先要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人格,即能合理、积极地处理人际关系,处理遇到的挑战、压力、挫折。一个懂得如何看待挫折的孩子,是不会因一次受挫折就轻言自杀的。而其性格塑造最关键的就是在于孩童时期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要特别重视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而这一点却往往是中国家庭教育中最容易忽视的。家庭教育应该注意让孩子有问题能随时向家长讲出来,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孩子敞开的心扉也许会因为家长敷衍的应答或粗暴的对待而从此关闭,孩子稚嫩的心灵也因此受到伤害,在不知不觉中蒙上阴影。家长能否尊重孩子的意见,能否抱有和孩子做朋友的心态,能否犯错误后放下所谓的“家长权威”勇于向孩子认错,这些都是建立平等沟通的关键。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以严厉著称,家长吝啬给孩子表扬和鼓励,这不利于孩子自信心和健康人格的培养,同时孩子的心理将会被扭曲。当然,在学校教育中更应该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全面掌握青少年家庭、生活、性格、学习等方面的情况,做到循循善诱,教师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多表扬、多鼓励,积极发现青少年身上的闪光点。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培养青少年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2.加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疏导
既然现实中存在着青少年自杀问题,我们就不应该回避和掩饰,而应该正视这一严肃问题。从心理学分析,自杀者起码有着剧烈的心理冲突,心理偏向于消极,有着严重的心理障碍。我们先要弄清楚自杀的倾向性因素,对有轻生念头的青少年要进行针对性的咨询和教育,消除心理困惑,化解心理问题。对有轻生念头的人,不能与其直接谈论自杀问题,可以通过与其讨论一些让其感兴趣的话题,使其心理冲突得到一定的疏导,然后再谈论一些让其充满希望与憧憬的话题,使其重新燃起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同时,在取得自杀者信任的前提下,全面掌握其自杀的原因,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
3.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自杀预防的内容
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且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青少年的必修课,但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有关自杀预防的内容却避讳不谈或涉及甚少。笔者认为关于自杀预防的内容不仅要高度重视,还应增加内容。首先,要教育青少年正视自杀危害的现实,从有关个案中吸取教训,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和适应社会、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增强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其次,要引导青少年正确评价自我,消除自卑,树立信心,以非常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竞争和压力,克服一切困难去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再次,要教育青少年与家人和老师保持必要的沟通,让青少年了解老师的关爱、父母的支持是自己走出困境的有效帮助方式,对于生活经验还很缺乏的青少年,这种关爱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最后,要让青少年了解,自杀作为一种心理危机,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哪些言行可能是自杀的前兆?对出现前兆的青少年如何处理与干预?即如何组织对其进行干预?要及时向老师或亲友反映,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利用亲情尽快化解危机,等等。实践表明,周围人群的互相关心和及时干预,心理专家的迅速介入,对有效干预青少年自杀至关重要。所以应该增强教师和学生的自杀危机干预意识,同时还应该建立有效的自杀危机的干预体系,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组成的青少年自杀危机干预体系。建立一个情报信息网络系统,保障情报信息的畅通,形成从家庭到社会的干预网络机制。
总之,干预和化解青少年的心理危机,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自杀行为是一个难度较大的社会问题,它的有效开展有赖于心理专家、社会工作者、心理医生、家长和各级管理部门的密切配合与协作,共同参与和努力。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更加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多与之交流、沟通,消除青少年的种种心理困惑,对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予以正确引导,促使青少年保持健康的心态,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孤草.逆境心理学.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
[2] 谢炳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3] 汪道之.心理医生.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