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造商到零售型品牌企业
2009-05-25许志华
许志华
4月22日,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于市场的负面影响依然明显,但匹克逆市上扬,在这一天获得了红杉中国、建银国际以及联想投资三方组合的“投资梦之队”的加盟。
对于这笔资金,我们将全部投入到提升顾客的品牌体验、产品体验和购物体验中去。例如,在2009年我们将继续加强终端市场的管理和开拓,除了在中国二、三线市场新增1000个专卖店,还要加力升级终端形象和布局陈列等购物引导要素。
可能有很多朋友看到过,我们的公司简介中有这句话:匹克要把自己建立成为依托市场终端的零售型品牌企业。零售业务在整个商业链条上,是距离顾客最近的一环。上述这句话已经显示出我们的追求方向。
为什么要如此关注顾客?为什么要如此强调零售?因为,我们曾经离顾客太远,而且远离的时间太久。对这种距离造成的伤害,我们有着深刻的记忆。
看看早期的匹克:我们从1988年创立起,就吸纳了原本为耐克工厂配备的一大批技术员工,因此在上个世纪90年代,匹克产品凭借高质量、高性价比赢得了一大批忠实顾客;当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学会体育营销的时候,我们在1991年赞助了“八一”男篮,当年“八一”就一举夺冠,令匹克的顾客更加兴奋。
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一个严重的问题浮出水面:我们以往的资源,过多地投入到了那些传统国营百货店中,使得21世纪初,我们的终端品牌已经远远落后于同类先发企业。
要知道,从那个消费品普遍过剩的时期开始到今天,顾客所买的,已不仅仅是产品,还有品牌、终端和服务的档次及体验。这些购物要素,老百货提供不了,单纯的批发商也提供不了。
《销售与市场》的记者提问,为什么要讲“零售型品牌企业”?我的答案就是:以前,整个匹克公司是一个上游的品牌企业,也是一个业务批发型企业。那时,我们的产品卖给代理商,基本上工作就结束了,剩下的就是处理下消费者电话,很轻松。但在,面对未来的竞争格局,我们希望把自身的工作流、业务链直接延伸到零售端,提升零售端的销售和服务绩效,服务到门店、单品和最终消费者,这时工作才结束。
2002年,我回到匹克,首先就是致力于转化传统渠道,到2003年大致完成时,整体销售额迅速过亿,2005年增长率50%,2006年达到80%,以后每年都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所以说这种努力是特别能见实效的,但这种努力不能停止。像本次投资,已经是投资者对匹克的第三次“信任投票”,它不仅再度证实资本市场对匹克品牌的国际化战略、差异化营销的信心,更是对营销实效的认同。今年,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还获得了销售近成倍增长的实绩,匹克也再次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中国驰名商标”。
当然,匹克快速成长,高端资源的拉动因素功不可没。多年来,围绕篮球市场的国际化、专业化聚焦战略,让匹克如今拥有横跨NBA、FIBA的篮球资源体系,也在中国企业中创纪录地拥有7名NBA球员代言人,其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提升顾客心目中的品牌价值感。
在这个“现金为王”的时代,我们拥有了更多的可支配资源,接下来,我们将会做什么?我们将继续提升品牌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内涵,同时也会继续加强人才的国际化;在产品方面,我们将继续增强产品的设计和研发。自然,我们会在零售店投入更多的精力,甚至可能因为零售端的需求而改变我们的内部组织架构。我们深信这一切投入或改进都是值得的,因为在明天,我们会比昨天和今天更加关注——顾客。
编辑:冯华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