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银银合作创新
2009-05-25郑新林
郑新林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银行业呈现高速成长的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治理结构不断优化,资产规模快速壮大,盈利能力逐步提升,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余额稳步下降,产品和业务品种更加丰富。从不同群体来看,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持续推进,并有加快之势,维持既有网点与客户优势;股份制银行高速扩张,加快全国网络布局;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奋起直追,加快转型;村镇银行方兴未艾,正在积极探索经营路径和发展模式。
银行业整体蓬勃繁荣发展的同时,由于受产品同质化、利率市场化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商业银行在客户、渠道、人才等方面的争夺日益白热化,银行业间的激烈竞争已成为一种常态化。但银行之间并非只有纯粹的竞争,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也由来已久,而且内容不断丰富,层次不断加深,各种形式的银行间合作层出不穷,随着国内银行业分化整合,竞争与合作将长期并存。
国内商业银行银银合作传统类型
传统的商业银行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在资金融通方面,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互为交易对手,互通资金,具体品种包括资金拆借、票据转贴、债券交易等等。二是在资产业务方面,包括信贷资产转让、直接和间接银团贷款等。三是在结算代理方面,如银行汇票、汇兑、委托收款、托收承付等等。但总体而言,传统的银银合作是由银行自身需求而自发产生的,而不是主动将银行间合作作为一项业务门类开展经营,没有形成完整的整体服务方案。同时,各项银银合作业务也基本分散在行内资金业务部门、机构业务部门等,没有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队伍开展业务合作。
商业银行创新合作的范围和可行性
近年来,我国逐步形成了包括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合资银行在内的多层次银行体系,各类银行机构在各自领域和竞争层面发挥优势。但各类银行机构分化严重,以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为代表的国内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规模小、实力弱、产品少、网点局限、人才匮乏、管理滞后、业务资格有限、IT设备和技术较为陈旧等等,与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在银行业的激烈竞争中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中小银行又具有独特的地域优势,在其所在地域有分布齐全的网点和大量终端客户,并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掌握着一定金融资源。因此,中小银行缺陷与优势并存,为商业银行合作突破传统框架,创新合作范围创造了空间。
优势互补、互利双赢是银银合作的前提条件。由于国有银行网络渠道遍及全国,与中小银行存在一定竞争关系,难以开展合作。同时,中小银行之间总体而言差距不大,互补性不强,也缺乏开展合作的条件。而能与广大中小银行开展互利合作的机构主要为股份制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在业务资质、管理能力、技术水平、业务产品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先发优势,但同时又缺乏全国网络支撑,难以进入二线城市市场,可谓是中小银行天然的合作伙伴。具体而言,除了传统银银合作领域,股份制银行还可以与中小银行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创新合作:
产品研发
中小银行在部分业务领域存在较高的准入门槛和资格限制,如第三方存管、基金代销、外汇业务、贵金属交易、理财产品开发等,同时,中小银行研发能力也普遍较弱。股份制银行可在监管机构允许的框架内,发展各项代理业务,中小银行也可借此弥补自身产品线不足,拓展潜在客户,巩固客户基础,分享中间业务收入。
技术系统
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投入所需成本巨大,研发难度较高,如核心系统、各类业务管理系统等。一般中小银行依靠自身力量难以研发,也难以承受研发成本。股份制银行可通过系统集成、软件租赁、代理等方式为中小银行提供服务。
渠道网络
中小银行网络大多局限于其所在地域,服务难以延伸至所在地之外的区域,且服务渠道单一,以柜面为主,很少有网银、电话银行等渠道,即使目前已逐步放开中小银行跨区域设立机构的限制,但仍然难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健全的网络系统。股份制银行可利用已建成的全国各主要经济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的骨干网络与中小银行的区域网络相结合,形成覆盖全国的庞大服务网络,为本行客户和中小银行客户提供服务。
先行样板
股份制银行在其发展初期也类似于城市商业银行,但经过多年的发展,在治理结构、机构建设、业务管理等方面普遍走在国内银行前列,其在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技术、文化、流程对于中小银行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都可以作为可输出的产品向中小银行出售,中小银行在发展壮大过程中也需要吸收先进银行的成功经验避免走弯路和重复建设。
兴业银行的银银合作实践
兴业银行在国内较早开展同业合作业务,在1996年即以证券资金清算业务介入同业合作。2003年兴业银行实施“大同业”战略,开始广泛开展与证券公司、各类银行类金融机构、信托、保险、基金等同业机构的业务合作。
2004年兴业银行提出以“联网合作、互为代理”为理念的银银平台发展构想,通过与中小金融机构的联网,弥补自身网点不足,延伸服务渠道,并在行业内率先开发银银互为代理技术平台。2005年银银平台构想付诸实施,完成银银平台一期系统开发,一期系统包括个人柜面通、银银邮路和代理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
2006年银银平台的开发上线以及营销拓展工作取得较大突破。不仅整合了银行内部资源,提出了银银整体合作六大服务板块,而且银银平台二期开发也顺利完成,推出联网行间资金汇兑及代理理财产品销售业务。
2007~2008年兴业银行在银银平台继续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成立了银行合作服务中心专职为国内银行类金融机构提供产品和服务,银银合作组织体系和人员队伍日渐完善。二是银银合作品牌“银银平台”正式发布,并在国家商标局注册受理,进一步巩固、扩大兴业银行银银合作先发优势和影响力。三是实现发展理念的新突破,银银平台将建设成为兴业银行与中小银行共建、共有、共享、共赢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而并不仅局限于兴业银行一家独有等等。
经过5年多的发展,兴业银行银银合作各项业务正逐步发展成熟,组织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初步完成,产品、服务体系日趋完整,客户群体不断壮大。2009年1~9月共向合作银行销售理财产品300多亿元。截至今年9月末共为9家商业银行提供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维服务,并成为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提供商之一。
兴业银行银银合作经验总结
银银平台源于柜面通业务。柜面通业务利用本行网点覆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优势和中小银行在其所在地拥有齐全网点的优势,通过系统联网实现了双方客户在对方柜台的通存通兑,从而达到网络互补,共赢发展。兴业银行利用自身与中小银行在各个领域的差异和互补性,整合行内产品、业务、技术资源,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从兴业银行银银合作5年来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几条经验:
银银合作的动力来自于具有先发优势的股份制银行与中小银行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
银银平台近年来的快速发展,证明了中小银行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确实在诸多方面存在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空间,这种差异性和互补性促进股份制商业银行与中小银行开展互利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在金融行业日剧激烈的竞争态势中谋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同时也证明了银银创新合作是一种可行、可持续的业务和盈利模式,只要差异性和互补性一直存在,银银合作就始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价值。
银银合作的生命力在于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
从兴业银行的实践来看,银银合作发展至今,签约客户超过200多家,并在市场上取得广泛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始终坚持平等、共赢的合作理念。依靠市场化的手段,在双赢的前提下开展合作,最大限度地考虑和照顾中小银行的利益,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小银行加入银银平台阵营。例如针对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经营地域受到限制的情况,兴业银行推出银银平台柜面通业务,既解决了联网行客户异地存取款难的问题,有利于中小银行实现跨区域经营和走向全国的愿望,又延伸了兴业银行的网点服务,实现双赢合作。再比如,针对中小银行类金融机构缺少产品业务资格和能力,面临客户、资金不断流失的情况,兴业银行推出银银平台项下的代理理财产品销售业务、理财门户代理贵金属交易业务,帮助合作银行丰富产品线,稳住高端客户,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这些实例,无一不是着眼于提升中小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丰富产品线、提高竞争力,都得到市场良好反响。
银银合作的竞争力在于不断创新
银银平台能取得先发优势,与层出不穷的创新产品密不可分,在目前金融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金融产品同质化日益加深的情况下,唯有依靠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上占据领先地位。自柜面通业务开始,第三方存管框架下银银合作、代理理财产品销售、代理贵金属交易、IT建设外包等创新产品都受到了合作银行的欢迎,使得兴业银行始终占据市场的主导权和主动权。
银银合作的广度、深度取决于资源整合力度
兴业银行的银银创新合作,其实质是整合兴业银行行内资源为广大中小银行提供服务,资源整合的力度决定了所提供银银合作产品和服务的范围与质量。以科技管理输出为例,兴业银行在银行合作服务中心内部整合了行内技术实施团队、业务支持团队和运行维护团队为科技输出服务,同时也紧紧依靠全行强大的科技研发力量,来共同实施商业银行信息系统建设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银银创新合作的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兴业银行将围绕专业代理门户和科技输出为两条主线,积极做大做强,做深做透银银平台。从更广的层面来看,未来国内各类银银合作业务还将不断推陈出新,各类银行类金融机构将在更多的层次、更大的范围内开展广泛合作。主要将集中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资本层面合作。未来国内银行类金融机构的分化整合进程将进一步加快,银行间的并购、重组将频繁上演,股份制银行和部分区域性银行及优秀的城商行、农商行将通过吸收、兼并其他中小银行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实现自身规模和网络的快速扩张。
第二,跨机构合作平台将不断涌现。类似于银银平台的合作模式将被“复制”,通过在大小金融机构之间搭建不同的合作平台,整合参与机构资源,使参与机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使各类金融机构扬长避短,将各自的“短板”补齐,也将促进整个金融体系的整体效率提升。
第三,商业银行技术合作有望进一步深化。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存贷利差将不断收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盈利压力,压缩成本、实施集约化经营成为必然选择,削减IT投入将成为首选,而现有大而全的自主研发、运行模式将难以为继,中小银行势必选择通过外包模式降低IT成本、快速提升IT治理水平,由此也将带来一轮商业银行信息系统更新换代的潮流。
(作者系兴业银行同业部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