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学说”与中国社会城镇化动力机制
2009-05-25唐磊雯
唐磊雯
摘要:本文用康德-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学说”原理,解释中国社会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笔者认为,我国社会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城镇自身的吸引力(收缩力)。(二)农村趋向城镇的聚集力。(三)城镇对农村的扩散力。(四)中心城镇对周边城镇的吸纳力。(五)阻碍城镇化的离心力。本文就是着重从这五方面阐述中国社会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关键词:城镇化;星云学说;动力机制
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数量不断增多,城镇文明、城镇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广泛传播和扩散的一个历史过程。现阶段,中国社会城镇化动力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本文借助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学说”的原理,对中国社会城镇化的动力机制进行深入探究。
恒星演化的星云学说,最初为康德所提出,于18世纪末为拉普拉斯引用,去解释太阳系的起源。他们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庞大的旋转着的原始星云形成的。原始星云是由气体和固体微粒组成,它在自身引力作用下不断收缩。星云体中的大部分物质聚集成质量很大的原始太阳。与此同时,环绕在原始太阳周围的稀疏物质微粒旋转的加快,便向原始太阳的赤道面集中,密度逐渐增大,在物质微粒间相互碰撞和吸引的作用下渐渐形成团快,大团快再吸引小团快就形成了行星。行星周围的物质按同样的过程形成了卫星。这就是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
正如太阳系的形成一样,中国社会城镇化的发展也是类似的一种模式。由于城镇自身具有吸引力(收缩力),社会中的大部分人口、资本等经济要素逐渐聚集成中心城镇(太阳)。与此同时,周边的农村在高速发展,在它们相互碰撞和吸引的作用下,一批城镇渐渐形成,而这些城镇再对周边的较小的城镇和农村产生吸纳力就形成了大城镇(行星),同时又有许多小城镇(卫星)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最终实现社会的城镇化。在这个过程中,城镇化的动力
机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镇自身的吸引力(收缩力)。城镇较农村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城镇有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好的生活环境和娱乐设施、受教育的机会较多、生活水平和生活品味较高,城镇经济文化的多元性,也为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可能;同时,相对农业而言,第二、三产业比较利益较高,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城镇吸引资金、劳动力、资源等经济要素向其集聚;因此,城镇化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总而言之,城镇自身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通过示范效应对周边农村发生作用,它是社会城镇化最直接的动力。
二、农村趋向城镇的聚集力。农村自身的发展,尤其是农村非农产业的高速发展产生了趋向城镇化的强大聚集力。随着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获得了经营自主权,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充分解放,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打破了”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的传统观念,农村第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得农村人口的工作领域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变化,农村劳动力向乡镇工业小区区域集中,加速了资本、信息、技术、等经济要素的聚集。最终,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改善了农民生活质量、增强了农民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使农民过上与城镇居民无多大差别的生活,为城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际上,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经济要素不断集中,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城镇化的一个过程,一些非农产业发展较好的乡、村就可以直接转变为城镇,或者成为准城镇。
三、城镇对农村的扩散力。在农村的经济要素不断聚集的同时,城镇的经济要素也会向周边农村渗透,城镇对农村的这种强大的扩散力也是推动我国城镇化的重要动力。城镇经济发达,生产社会化水平高,科技实力雄厚,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它对其周边农村具有扩散力,可以在较短时间里,以比较低的费用,组织大规模的商品流通与物资集散,并以其生产、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验影响其周边地区,从而加快乡村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城镇可以通过“城镇兴龙头,农村建基地”的方式,把资金、技术、信息扩散到周边农村,培植龙头企业,开拓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与周边农村资源共享,带动周边农村的发展。
四、中心城镇对周边城镇的吸纳力。随着城镇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功能的不断提升,中心城镇应运而生。中心城镇规模得到扩展,城镇基础设施得到完善,城镇职能得到加强,向周边地区辐射和吸引能力不断增强。在中心城镇的作用下,周边的城镇不断向中心城镇合并,或者围绕中心城镇形成“城镇群”。某些地区还通过实施中心城镇联网辐射与边缘城镇突破战略(中心城镇一致行动,协同发挥作用,以中心城镇的经济力量进行辐射,包括中心城镇之间的小城镇一同发挥辐射作用的一种战略),以缩小和逐步消除处于这些城镇周围的不发达地区,实行空间整合发展,充分发挥城镇在区域整合中心作用,形成以中心辐射区域,以区域促进中心的互动态势。这些在成功的经验和做法都是十分可取的。通过充分发挥中心城镇对周边城镇的吸纳力,强化了城镇的“极化效应”,加快了城镇化的进程。
五、阻碍城镇化的离心力。城镇化有着其深刻的动力机制背景,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但同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我国社会城镇化的发展,形成阻碍城镇化的离心力。笔者认为这个离心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体制和政策障碍。打破长期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不仅是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城镇化的内在需要。必须彻底进行制度创新,下决心改变二元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尽快疏通联结城乡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的渠道;并采取改革户籍制度,明晰土地产权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措施。2.城镇化与失业贫困的矛盾。有关专家指出,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已经开始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失业和贫困问题。一方面,城镇化的加快可能加剧城镇失业和贫困现象;另一方面,如果不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将面临最大的制度约束,失业和贫困这些最终需要持续发展来解决的问题也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所以我们应该探求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解决城镇化过程中这对尖锐的矛盾。3.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城镇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成为阻碍城镇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解决城镇环境污染问题,必须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搞好区域的城镇体系规划,做到小城镇的相对集中和乡镇企业的相对集中,科学编制、严格实施小城镇总体规划。另外,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还有许多诸多交通拥挤、社会秩序较难维持等问题出现,成为我国社会城镇化的阻碍。我们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为城镇化道路扫清障碍,削弱或削除阻碍城镇化的离心力。
我国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是多元化的,我们必须分析清楚哪些是向心力,哪些是离心力;应该强化向心力,弱化离心力促进我国社会城镇化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费景汉和J.拉尼斯著.《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政策》[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
[2] 宁越敏著.《新城市化进程——90 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征探讨》[J]. 地理学报,1998(5).
[3] 王信东,赵安顺著.《试析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J].工业技术经济,2002(6).
[4] 伍世代,李永实,郑新莺著.《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力机制研究》[J].福建地理,2003(1).
[5] 许学强,薛凤旋,阎小培著.《中国乡村—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M].科学出版社,1998.
[6]林定夷. 康德的星云假说·机械论·形而上学——关于我国科学思想史研究中一些问题的思考[J].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91,(05)
[7] 韩凤奎. 科学假说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从星云假说和量子假说所想到的[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02)
[8] 王晖. 论中国古代宇宙起源“星云说”[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