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路上

2009-05-25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 2009年2期
关键词:小门运输

路 霞 若 邻

1976年高中毕业后,为改变贫穷生活,王保平大胆冲破大集体的禁锢,开始偷偷做生意赚钱。从走村串户照相,到创办兽药厂、电线厂,一直干到孟州市第一汽车运输公司经理的位置,他百折不挠地一路走来——

据说,凡是报考印度孟买佛学院的学生,进校的第一堂课就是由教授把他们领到佛学院正门一侧的一个小门旁,让他们每人进出小门一次。这个门只有1.5米高,0.4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撞头了。经过这个小门的人无一例外地承认,正是这个独特的行为,使他们心灵顿悟,并受益终身。

在人生路上,同样也有需要人们弯腰侧身才可通过的小门。

经过半辈子的执著追求和不懈奋斗,王保平穿越了无数道这样的小门,终于跨进了自己广阔的人生天地。

“我要去挣钱”

1959年,王保平出生于孟州市庙底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童年的贫困与苦难不仅没有阻碍他的成长,反而赋予了他健壮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行。

在当时那种令人窒息的大集体体制下,不甘平庸的王保平有如鸟在笼中,有翅难飞,只能在生产队里每天凭力气挣工分,苦熬时光。这是他人生遭遇的第一道“小门”。

为了通过这道小门,王保平苦苦思索,并将一切闲暇时间用来读书。劳动一天,即使再累,他也不会像别人那样,到了晚上躺倒就睡,而总要坚持读一会儿书。夏夜闷热,蚊虫多,为了去暑和驱赶蚊虫叮咬,他就在身上搭一条湿毛巾。没有书读的时候,他就练笔,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偷偷写下来。这一段生活体验,后来就成了王保平人生道路上享用不尽的一笔财富。

“穷革命”、“瞎折腾”,让“熊心豹胆”的王保平厌烦至极,他决心摆脱这种一成不变、浪费光阴的生活模式,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我实在受不了这贫穷生活的折磨,我要去挣钱,改变生活。”

1976年高中毕业后,王保平就偷偷跟着县剧团的摄影师学照相。生产队里的活儿稍一松手,他就偷偷背着照相机到附近农村做照相生意。白天照完相,夜里赶回家自己冲洗。为了不让别人发现,他把照相机装在布袋里;到附近村照相又怕被人发现,他就跑到30里外的吉利乡,走村串户,早出晚归。

就这样,像做贼一样偷偷摸摸地干了很长时间,王保平终于挖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挣到了钱,家里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他心里也感到无比喜悦和充实。与此同时,他对吉利乡几十个村的沟沟岭岭、街道方位等都了如指掌。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生产队开始养猪,搞得红红火火的,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气象。王保平看在眼里,心中不由得萌生了做饲料和兽药生意的念头。但他在这方面还是门外汉,啥都不懂。于是,他立即到书店里购买了有关饲料和兽药配方的书籍,研究学习。初步掌握了各种配方之后,他就马上开办了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加工厂,从配方到生产,都由他一个人来完成。产品出来后,他又自己去跑市场,找销路。

有付出就有回报!在自己的苦心经营下,王保平的饲料和兽药生意开始红火起来,他又大赚了一把。1981年,王保平家的房屋修盖一新,成了村子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崭露才华

王保平显山露水的才能得到了大家的肯定。那时,他信心满怀,浑身好似充满了用不完的劲头。

1982年,村办塑料厂急需技术人才,厂领导就想到了王保平,想邀请他进厂。王保平二话没说,就投奔了这个村办企业。

就在这个塑料厂,王保平找到了充分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塑料厂全套设备,除了变速箱不能制造外,其余全部是王保平设计图纸、购料、加工制造的,而且这些土加工的生产设备完全符合国家的质量标准。

在王保平的严格管理和耐心指导下,塑料厂的生意越来越好。他们生产的塑料薄膜,直接供应孟县(即现在的孟州市)的线材厂、丝织厂、一化、二化等企业,并得到了用户的充分肯定。

1984年,由于国家和地方大力投资电力事业,王保平敏锐地发现市场上电线紧缺的商机,于是,他迅速出击,从外地买回了相应的设备及原材料,并很快学习掌握了生产技术。没多久,厂里生产电线的机器就轰隆隆地转动了起来。当时他们的产品有地埋线、平行线两大类,远销山西、湖北、河北等好几个省市,生意依然火爆。

不过,随着市场的快速发展,家庭作坊式的生产规模和技术质量慢慢就不能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两三年后,厂里的电线生产寿终正寝。

“东方不亮西方亮,山路不通走水路。” 1986年,敏感的王保平看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小家电的需求越来越旺。于是,他租赁了原孟州市第一汽车运输公司的三间临街门面房,经营起了五交化、电器、家电、百货生意。

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到了1989年,王保平的经营开始出现滑坡,他果断刹车转辙。

金子在哪儿都发光

孟州市第一汽车运输公司(简称“一运公司”)进入市场以后,急需有闯劲和实干精神的管理人才,于是王保平自然地就进入了一运公司的选拔视野。经过考核,他被一运公司正式聘任,做调度和结算工作。

进公司不久,王保平就凭着一股热情和干劲,成为员工中耀眼的人物。“做事情不是单纯地做事情,要有创意,有突破。”他说,有争议不要紧,他需要的只是时间,时间会证明一切。事实上,因为王保平的创意和大胆工作,一运迅速适应了市场的变化,占得了竞争的先机,从而取得了令人刮目的业绩。

两年后,孟州市第二汽车运输公司(简称“二运公司”)盯上了王保平这个“人物”。经过多方协调,二运公司终于把他“挖”了过来,让他全权负责公司的电工、材料、油料、机油配件等后勤管理工作。

从“一运”到“二运”,模范标兵的奖牌年年“跟随”着王保平。

1991年,孟州市交通局成立货运信息中心。货运信息中心在当时还属新生事物,全国才有几家。其主导业务是全国的煤炭运输,其次是内地货运。因为他的商业敏感和市场经验,王保平再次被领导调兵遣将,来到货运信息中心,担起了负责煤炭运输信息的重任。

二运的煤炭主要供应全国的化肥厂,而化肥厂需要的煤炭有严格的标准,水分、热量、含硫等成分都有指标要求。王保平通过自学,很快掌握了有关知识和质量标准。之后,他便开始南北转战,不分节假日地到处跑业务。自己的车队不够用,他们就求援河北元氏的汽车队帮忙。

当时,王保平开发的煤炭销售网点不仅覆盖本省,甚至还辐射到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年销售煤炭达几十万吨。二运的货运信息中心,一下在全国叫响了。

之后,王保平又被调回“老营”,帮助开展其他运输信息业务。

重回“一运”铸辉煌

一个大雪纷飞的隆冬之夜,王保平骑着自行车在外面跑业务,由于天黑路滑,重重地摔倒在乡下的小路上。爬起来之后,他顾不上伤痛,准备继续赶路,脚一蹬,却发现脚踏没有了。无奈之下,他只好推着车,一瘸一拐地走了一里多才回到城里。但工作上再苦再累,他从无怨言。

在王保平的日历簿上,没有礼拜天、也没有节假日。父亲去世时,他因为货运业务正在路上奔波,没能及时赶回家。俗话说,忠孝不能两全。每当想到父亲临终时,自己未能到床前看父亲最后一眼,王保平都会两眼濡湿。但他相信父亲是能理解他的。

2002年2月,王保平重回一运公司并接掌帅印,成为经理。当时,一运公司并没有多少家底:只有100多辆老旧残破车辆,且被社会车辆、马路车辆重重围困;四五十个在职职工及八九十位退休人员,已经有三个月没发工资了;另外,公司还外欠几百万元的债务。

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背景下,要发展必得有雄厚的资金做保障。王保平深刻地认识到这个问题,他首先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求遍亲朋好友,甚至还孤身一人夜里跑到温县去借款。凭借个人的信誉和为人,他一人筹款20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公司职工也开始纷纷找亲戚、求朋友,想方设法筹借资金。几个月下来,他们筹到了五六百万元,至今累计集资达1000余万元。

有了资金保障,心里就有了底。接下来,王保平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做广告宣传,把公司的优惠政策和优质周到的服务措施向社会发布。公司凋敝的业务很快被扭转过来,增加了新的运输车辆,社会形象大为改观,竞争力也得以迅速提升。如今,公司已经拥有500余辆运输车辆,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仍呈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

几年来,一运公司不仅还清了所有外债,职工和内退人员都能够足额发放工资,职工的福利待遇也得到了极大改善。那个当年人见人愁的老大难运输公司,如今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红火景象。

“看看自己到底能飞多高”

大胆创新、任劳任怨、市场管理,这是王保平一路走来的几个关键词,它们准确地概括了王保平的工作风格、能力和特点。

忆起这一路的酸甜苦辣,他的脸上挂着平静的笑容,从容而淡定。的确,他的微笑里是有资本的。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成功的拓荒者。虽然换了很多岗位,但他都能努力适应新工作、新环境,并大胆创新、不断开拓,从而创造出辉煌的业绩。他相信,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他说,他没有别的想法,“就是想看看自己到底能飞多高”。

由于业绩突出,从2003年到2006年,王保平连续三年被中共孟州市交通局委员会评为先进工作者,2006年、2007年被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来,虽然王保平工作作风强悍,在处理人和事上通常不留情面,但他的团队依然紧紧追随着他。记者在采访中曾经专门问过他的一位下属,提起他们的王总,这位下属充满深情地说:和王总一起工作,总是让人有信心。

如今,已年届五旬的王保平仍在孟州市第一运输公司经理的位置上孜孜不倦地工作着,仍在为他热爱的工作而奔波劳碌着。(编辑/若邻)

猜你喜欢

小门运输
守好市场小门,筑牢抗疫防线
那个小门里的灯一直亮着
散杂货运输专栏
扣题要紧密
虚掩着的门
散杂货运输专栏
散杂货运输专栏
综合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