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奏的魅力

2009-05-25张峻绫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悬念节奏创造性

【摘 要】 鲁迅对“两株枣树”的描写是文学上的佳句,本文从此句话的形式与意义的结合出发,具体分析了此句式在节奏控制上,悬念与冲突设置上的妙处,肯定此句式的创造性。

【关键词】 节奏;悬念;冲突;言外之意;创造性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开篇之作《秋夜》的第一句。就意义而言,此句无非陈述了“后园”存在“枣树”“两株”的事实命题;从形式来说,整个句子呈总分结构,分述中用反复的句式。表面看似甚为寻常,然而这句长期以来被视为经典名句,广泛引用并作了仿拟,魅力何在?

白先勇曾谈到“作品的文字技巧及其形式结构是否成功地表达出作品的内容题材:这大概是小说批评的第一块试金石。”。不仅是小说作品,散文、诗歌甚至话语都正是借助于有限的手段实现了无限的运用,即创造性地利用语言,以表达复杂的个人体验。《秋夜》起笔对两棵枣树的大环境的叙写之所以深触人心,正是良好地运用了节奏,反复的形式,借助悬念设置、预期冲突,引起读者对于语用之意的推导,读后如同身临其境,与作者同受秋园的寂寥落寞。

一、静态景观,动态节奏

从叙述形式来看,此句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句式间隔的方式化静为动,控制了节奏。徐岱在《小说叙事学》中将叙事结构关系归为顺序,反差,间隔和比例,其中间隔是指属于同一故事链各事件间相互衔接的距离[2]。“两株树“代替了”两株枣树“延长了叙述时长,结构由紧变松,从一句整体性的叙述转变成拉展式的空间角度的描写。当我们阅读时,就自然放慢速度,顺着作者的文字走,使环境介绍由静态的罗列变成了动态的布置。

1、节奏的延长增强了读者再造性想象

再造性想象是根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从语言中提示获取各种指示,调动自己的感官深入理解文字所述,并重新建构与自己经历相关的情景。点明“两株”,而不言是什么树,这样就引起读者对环境中实际布置的各种设想,为作者进一步的叙述打下良好的阅读铺垫,使读者能更快进入文字氛围中。

2、节奏绵长促成了思维焦点的转移

认知语言学认为,理解句子的过程是对于命题的提取,“对句子的结构逐步进行分解的过程式中,我们往往会把前面已经经过分解的部分的原始形式逐步遗忘,只保留他们的意义表征”。[3]从这一角度而言,《秋夜》首句舍弃它本身的结构信息,大概其意义表征只是“枣树(后园,两株)”这一简单命题,但此句并不只是说明了有几株枣树的自然环境,更是要点染出一种孤独的境界,甚至是借用了两株枣树“自况”[4]因此在表达中需要阻止读者对命题的直接捕捉与推导,帮助读者延迟并转移注意点。

从两株整体印象到一株一株的分叙,节奏舒缓,从整体的统计到部分的分步呈现,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展开。解读的问题从“有什么”变成了“哪两株”,换句话说,从关注数字变成了关注形象,从简单命题发展成了情节性的描述。聚焦的事物的具象化有利于读者自我构图与想象,铺垫了整个文本的基调。同时聚焦点的转移也培植了读者的阅读情趣,诱使读者继续阅读,最终随着作者的陈述进入到句尾巨大表意冲突中。

二、铺陈悬念,构造冲突

如果说节奏的把握是形式上的杰作,那么从意义上讲,此句则又利用了构建悬念,预设冲突,最终是出于言外之意而独树一帜。节奏是阅读者的基础,是输入文本的过程,而意义推进则是依赖于阅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又调用阅读者自身的知识而进行的。

1、设置悬念

悬念是以预叙的方式含而不露地悬置关键情节。张寅德称其是一种结构游戏,可以说用来使结构承担风险并且给结构带来光彩[5]。一般指在小说等文体中的创作手段,构造出环环相接,紧扣人心的故事情节。此散文中介绍环境时变化语句常式构成阅读悬念。用总提与分叙的结构拆解了信息“两株枣树”,“两株树”也就成了不完整的部分,诱发了后面的具体陈述,让读者随着阅读深入得到完整意义。简单地说,这句话是利用了预叙的方式在句子的小范畴里设置悬念,读者的阅读的过程变成了解码悬念,接受冲突,获得其言外之意的过程。

2、预期冲突

理解是文本的加工和阅读者和预期的使用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认知语言学》P414)。读者在理解句子时随着语句的进入会不断设想下一句,形成“阅读期待”。这种预计式阅读往往是建立在个人经验与逻辑真值基础上的,如果期待的与语篇实际陈述的发生矛盾,就会产生预设冲突。

先指出存在“两株树”,再用“一株”、“还有一株”并列的结构说明“两株”的具体所指,这种并头进行逐层推进的方式是为读者所熟悉的,借助于读者的常识经验,读者容易预期命题“有两株,且两株有差异”,后文用两个相重合的“枣树”揭示实际情况,语句形式与事实发生了冲突,也就造成了逻辑意义的失真,正是逻辑上的失真,表现出了两株相同枣树布置的环境中无尽的寂寞,视野遍及之处诉不尽的孤独之感。

3、言外之意

休伊(Edmond Fucy)在《阅读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中强调,阅读是获取意义,而不是辨别字词与短语(《认知语言学》P413)。而阅读文本又总是为了传达作者心声所运用的文字材料,是借用于字面意义表达其精神内核的物质。受话者在言语行为中接受了一个语句之后,如果语面意义直接表达了发话者的真正意图,理解就完成了;如果语面意义并没有体现发话者的真正意图,那就必须捕捉其中的语用含义。一般而言,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就是语用含义的推理信号。包括数量原则、质量原则、关联原则及方式原则。其中方式原则要求言词表达方式清楚明白,简明易懂,忌晦涩繁复。而《秋夜》首句却运用了反复的句式,将要交待的同一种树重复陈述,线性铺展,增加了感染力,强调了相关内容。读者理解时,从语面意义出发,可以推导作者反复强调,故意赘述“两株”中的“两”的内容的实际用意,结合语言环境,设想作者后园的自然环境,并进而体味作者观景时的心境。

三、小结

作者对“两株枣树”的简单环境介绍运用了动态叙述,悬念设置,引起读者超越字面意义,想象环境。这一句领起全文,实为点晴之笔。诚如洪堡特所言,“语言的形式反映了一种极其独特的追求(Drang)……语言形式本质在于把具体的与它相对而言被视为质料的语言要素综合为精神的统一体”[6]。用普通的形式载负不寻常的事实,就让阅读者能反审这句话,达到了极好的修辞效果。此句的精妙之处正在于其创造性的运笔。

【参考文献】

[1] 白先勇.谈小说批评的标准.白先勇自选集,[M].P386.

[2] 张炼强.借助逻辑学和心理学研究修辞学管见.修辞学习,2005(5).

[3] 朱曼殊,缪小春.认知语言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4] 王晓明.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5] 张寅德.叙述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6] 姚小平.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7] 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张峻绫,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研究方向:认知心理学.

猜你喜欢

悬念节奏创造性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巧设悬念增魅力
节奏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轻快漫舞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
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