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2009-05-25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健康大学生

熊 光

【摘 要】 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积极的体育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能强身健脑,促进智力发展;增强自信心,树立成就感;提高适应能力,减轻应急效应;消除疲劳,治疗心理疾病;增进快乐、调节情绪;增进友谊,改善人际关系等。

【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运动;心理健康

健康不仅是指身体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的现象,而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的完满状态。它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个方面。人作为身心统一的整体,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积极的体育运动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对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众多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表明: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来看,现阶段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倾向者的比例为30%-40%,而其中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约占总数的10%。并且近年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发病的种类也在逐渐增多。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指所有各种心理及行为异常情形,根据其严重程度可分为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精神病。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以心理困扰为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活适应问题

生活适应问题在大学生中广泛存在,新生表现最为突出。目前大学新生的自理能力、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普遍较弱,入学后在自我认知、同学交往、自然环境等各方面都面临着全面的调整和适应。

2、学习压力问题

随着就业制度的改革、竞争压力的增加,大学生的学业压力也在增大。学习压力是大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的主要原因。压力过大、负担过重,易导致学习兴趣和效率的下降,精神上的压抑与焦虑不安。

3、人际交往问题

在交往中认知上的偏差、语言艺术和技术技巧的缺乏等常常使大学生面临尴尬、陷入困境,加上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心理,使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易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

4、恋爱问题

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使得恋爱成为其敏感话题。部分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对异性的神秘感和渴望交织在一起,由此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

5、家庭贫困导致的心理问题

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学费和生活费等如同压在其心头的大山。窘迫的家境使其易出现自卑、敏感、焦虑、性格孤僻、人际关系冷漠等不良的心理特征。

6、就业问题

就业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学生关注的焦点。当前的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压力,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工资待遇下降,岗位竞争日趋激烈。毕业生常常无法找到自身的定位,难以接受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

7、网络中的心理问题

网络积极作用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网络游戏成瘾、网恋、网上暴力等。部分大学生过度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不能自拔,荒废学业。

三、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体育运动能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其积极作用如下:

1、强身健脑,促进智力水平的发展

体育运动使得血液循环加快,各器官获得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增多,有强身健脑的作用。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促进智力水平的发展。

2、增强自信心,树立成就感

大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常能体验到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增强了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锻炼了坚毅顽强、勇敢果断的意志品质,有利于自信心的培养和成就感的树立。

3、提高适应能力,减轻应急效应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激烈竞争使人生活过度紧张、情绪易于波动。多参加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能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保持比较稳定、积极的身心状态,提高适应能力。

4、消除疲劳,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能消除紧张、烦恼、焦虑的情绪,获得积极性的休息。有氧运动能降低焦虑、抑郁心理程度,对缓解抑郁、焦虑和其他慢性的心理障碍有很好的帮助。

5、增进快乐、调节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人对现实事物的态度和内心体验。参加轻松活泼的体育活动,如练习韵律体操和舞蹈等,易于产生愉悦快乐的体验,使身心张弛适度,保持稳定、积极的身心状态。

6、增进友谊,改善人际关系

体育运动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加快了交往的频率,是增进友谊、发展人际关系的良好平台。

四、体育运动对常见的不良心理现象的调适

1、自卑心理

自卑是由过多的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体验,常表现出胆怯、畏惧、怀疑、担心被人嫌弃和拒绝。多参加游泳、拳击、跳马、单双杠、平衡木等运动可克服自卑心理。有挑战的运动项目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自负心理

自负心理的学生易表现出骄傲自满、狂妄自大。可引导其参加中长跑等磨练意志、锻炼毅力的运动项目;也可选择一些有难度的技巧性运动,如跳水、体操、艺术体操等项目;还可找实力强于自己的对手比赛。

3、焦虑心理

焦虑是人们对即将面临情景的预想而产生的带有不愉快情绪的适应行为,表现为不安、忧虑、紧张甚至恐惧。可引导学生适当的参加竞争较激烈的体育比赛,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如田径、游泳、球类等。

4、嫉妒心理

嫉妒是担心别人超过自己而引起的心理不平衡,表现为过分注重自己的弱点,因别人的优秀产生自卑、羞耻、怨恨等情绪。可引导学生参加集体类运动项目,注意培养学生开阔的心胸,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

5、性格抑郁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在意志消沉、过度苦闷。可引导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如跳绳、踢毽子、羽毛球、有氧健身操等,这些项目容易在练习过程中产生兴奋的情绪体验。

6、情绪敏感

心理的不成熟易出现情绪敏感,对同学忽冷忽热,对老师家长时亲时疏,心情时好时坏。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稳定心理特征的形成。

7、厌恶学习

长时间学习产生的厌倦情绪使人脑细胞活动受到抑制,学习效率下降。效率的下降又加重学习的厌倦感,形成恶性循环。可引导学生参加娱悦身心的运动项目,如健美操、舞蹈、滑冰、太极拳、游泳、登山等。

8、学习偏科

形成偏科的主要原因一般有:学生对学科的好恶程度,课程任课教师的影响和学生学习中自身错误观念的影响。在进行运动的调适上可选择集体性项目或对运动综合能力要求较高的项目,培养学生全局观。如:篮球、足球、排球、集体舞蹈等。

9、人际关系冷漠

人际关系是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相互间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和诉求的过程。大学生人际关系冷漠主要表现在亲情的疏远和友情的冷漠。可引导其参加人际交往较多的集体运动项目如篮球、足球、漂流、集体舞蹈等;也可选择能调动积极情绪的运动项目,如散步、郊游等。

人作为身心统一的整体,其身体和心理有着密切关系,它们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体育运动为人的身体健康奠定基础的同时也必然积极的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我们应抓住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保证运动的效果,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志良.浅谈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中国科技信息,2005(14).

[2] 郝 伟.试论心理健康与高校体育.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3.

[3] 余 虹.浅谈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现代医院,2005.7.

[4] 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 毕秀淑.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体育科技,2003.39.

[6] 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熊光,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心理健康大学生
体育运动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呆呆和朵朵(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