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麦积山石窟泥塑造像的时代美
2009-05-25魏华
魏 华
【摘 要】 麦积山石窟泥塑造像以早期的神秘敬畏之美,北魏的秀骨清相之美,唐代的风韵盛世之美,宋代的世俗程式之美,使麦积山泥塑造像形成了不同的美学特征,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美。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 泥塑造像;秀骨清相;时代美;麦积山石窟
泥塑造像艺术作为石窟寺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为其宗教内容服务的,但同时它又为我国传统的泥塑艺术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形式,把中国传统的文化与外来的佛教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
麦积山石窟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因外形恰似民间麦积形状,故有此名。它经历了1600多年的发展,自南北朝时期创建以来,历经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不断地开凿和修缮。现存的历代造像共3000多尊,其中大多为泥塑造像。由于地质所限,麦积山上不适于质地坚硬的石塑造像,因此泥塑造像便成为麦积山石窟艺术中的主体。而作为历代统治者政治统治的工具,泥塑造像又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并以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矗立在麦积山石窟当中。
一、神秘敬畏的早期麦积山泥塑造像
从早期的石窟造像中,能深切地感受到人们所崇拜的神像与普通人像的大不同,造像看上去神秘莫测,让人肃然起敬、望而生畏,这种感觉几乎完全把造像与人们的距离拉远了。这与当时封建统治者不施“仁政”,为统治天下而一味宣扬君威有着很大的关系,加之这种佛教的艺术内容和形式是由西域所传播而来的,又出于人们对这种外来艺术的陌生,因此,朝拜者必定对早期的麦积山泥塑造像充满敬畏感和神秘感。正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所以尽管佛教造像从西域传入中国,在造型上带有强烈的西域特点,但在这个时期的麦积山泥塑造像并不是对外来佛教造像的过度照抄,而是在表现我国传统泥塑造型的基础上,把外来的审美观念和形式加以革新,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泥塑造像艺术。
早期麦积山泥塑造像,不论在形象上还是服装上同样能凸现外来移民的特点。比如高挑的细眉,高挺的鼻梁,方圆的面型,高大的体形以及短领宽肩,这些特征明显不同于中国人的外貌形象。074窟作为麦积山早期开凿的洞窟之一,较完整的体现了后秦到北魏时期的泥塑造像时代特征。佛像高大,眼神中流露出一种自信和坚定,体现了佛的神秘与威严。菩萨形象则浑厚壮实,明显带有古印度的风格,而菩萨花冠上的饕餮纹饰正反映了中印艺术的结合。这些特点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麦积山泥塑造像是在继承了秦汉雕塑艺术的基础上,融合了古代外来佛教艺术发展起来的,显示了神秘敬畏之美。
二、秀骨清相的北魏麦积山泥塑造像
随着北魏孝文帝的政治文化的改革,汉文化又重新被统治阶级重视,佛教艺术的审美形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汉文化的魅力在麦积山佛教艺术中凸现了出来。北魏时期的麦积山泥塑造像,其面部特征由西秦时的方圆形转为瘦长形,细眉大眼,鼻梁挺直,躯体修长,着褒衣博带汉式服装;神态平和,少了些肃穆,多了些亲切。麦积山133窟三龛一佛是这一时期的代表。龛内佛像面目清秀,表情自然而含蓄,褒衣博带式的袈裟,显得潇洒飘逸。衣褶自然变化而富有装饰意味,行如流水一般,仿佛超脱了世俗。那种带有某种病态的瘦削身躯微微前倾,使人们多了些敬慕。从这一时期的泥塑造像来看,较之早期麦积山造像少了很多宗教的神秘感,而多了几分亲切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世俗的消极态度。对北魏时期的统治阶级来说,这种瘦削的身躯,深沉的微笑,脱世的风度,正是他们所追求向往的最高审美标准。
三、风韵盛世的唐代麦积山泥塑造像
隋唐的统一和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决定了艺术领域中题材与风格的变化,这样,从北周、隋开始,经初唐继续发展,到盛唐的成熟,形成了与北魏中晚期不同的新的审美理想。太平盛世使人心稳定,对于长期处于战争中欲脱离世间之事的人们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喜悦。于是造像上呈现的秀骨清相逐步消退,而最终形成了风韵盛世的唐代泥塑造像。
与那种超凡脱俗的北魏造像不同,唐代造像更多的呈现出“人情味”。泥塑造像变得更是慈祥和蔼,似乎离世间及其近,不再像以前那么超脱和高不可攀。造像以高大威武、气势凌人为特征,很少出现小型千佛造像,充分地显示出盛唐时期的国富民强、繁荣稳定的太平盛世,麦积山005窟就是这一时期完成的。此窟俗称牛儿堂,是三间四柱式大型崖阁。窟内主佛高大肃穆,俨然若帝王气势,面型丰圆,体魄健壮,造像的整体感十分突出。外龛协侍菩萨衣饰华丽,看上去又异常和霭。而凶猛吓人的天王,正在执行自己的职能。龛内泥塑造像以气势夺人,这种风格和审美形式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种意气奋发的时代精神,不同于远离人间的秦魏时代造像。
四、世俗程式的北宋麦积山泥塑造像
唐代的灭亡,预示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转折,由此开始人们审美认识随之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于是在艺术表现上,到宋代时又形成了与唐代那种高大无边、气势宏大的不同风格。宋代时的统治阶级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趣味更加浓重,而宗教的色彩在泥塑造像艺术上似乎消逝。造像不再以宗教艺术而命名,而是更具体、更写实、更逼真的对现实的再现。不过,同时也没有了唐代那种生动而富有激情的特色,而令人想起的只是处处说理的宋代诗歌和宋代理学,甚至有些贫乏和呆滞,这种不断地重复说理使“程式化”成为北宋时期麦积山泥塑造像的特点。
走进石窟之中,窟内造像显得格外亲切。菩萨形象小了,供养人的形象却愈来愈大。这无疑是对人性的肯定,是世俗化的神,造像完全成了人的形象。以麦积山的090窟内菩萨形象为例,秀丽妩媚、写实逼真,造型比例协调,正是真实的人间妇女的形象。造像虽留唐代丰满圆润余颜,但宋代程式化的风格已占主导。在这一时期,麦积山泥塑造像实际已脱离了宗教艺术的范畴,所以也没有什么宗教内容作用在其中了。
早期的神秘敬畏之美,北魏的秀骨清相之美,唐代的风韵盛世之美,宋代的世俗程式之美,使麦积山泥塑造像形成了不同的美学特征,赋予了不同的时代美,映射出封建统治者不同的审美理想,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0.
[2] 胡文和.中国佛教石刻艺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