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席勒《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
2009-05-25黄金英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德国哲学家、诗人、美学家席勒最重要的美学论文《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首先考察了这篇论文的写作时代背景和原因,然后依次简要阐述了席勒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见解,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区别与联系及其主要分类,阅读效果,最后分析了它们彼此的长处和短处,从而得出理想的诗的类型。
【关键词】 诗;朴素;感伤;自然;人性
一、写作目的和时代背景
席勒的这篇论文《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写于1795年。当时在欧洲,反动浪漫主义盛行,引起资产阶级先进分子不满。此时席勒与歌德已开始交往,他们热切探讨文艺创作问题,都是通过把古代的艺术拿来和近代的相互对比。歌德对比古典和浪漫的诗,席勒对比素朴和感伤的诗,他们在创作方法上观点有了分歧。有歌德的话为证:[1]
“古典诗和浪漫诗的概念现已传遍全世界,引起许多争执和分歧。这个概念起源于席勒和我两人。我主张诗应采取从客观世界出发的原则,认为只有这种创作方法才可取。但是席勒却用完全主观的方法去写作,认为只有他那种创作方法才是正确的。为了针对我来为他自己辩护,席勒写了一篇论文,题为《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他想向我证明:我违反了自己的意志,实在是浪漫的,说我的《伊菲姬尼亚》由于情感占优势,并不是古典的或符合古代精神的,如某些人所相信的那样。史雷格尔弟兄抓住这个看法把它加以发挥,因此它就在世界传遍了,目前人人都在谈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虽然歌德是侧重客观,席勒侧重主观,这篇论文是席勒为了说服歌德和为自己辩护的。但席勒的最终目的是要反对消极反动的浪漫主义,以及庸俗,平板的自然主义;另一方面就是提倡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学创作方法。
二、关于自然和人性
在西方很多语言中,包括德语,自然(nature)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除人以外的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二是人性,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以当席勒提及自然时,他便同时考虑到了这两方面。要讨论自然,实际上也就是要考察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关于这种关系,席勒的经典阐述是:“诗人或则就是自然,或则追寻自然,二者必居其一。前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2]具体来说,自然从广义上讲是指整个自然界,包括无机界和有机界;从狭义上讲是指包括人本身在内的或人知觉所感受到的东西。[3]在古代,即古希腊罗马时代,自然与人之间是和谐的统一整体,人性还没有遭到分裂,他与自然的关系是原始一致的,现实与理想之间也还不存在矛盾。诗人用不着到外面去寻找自然,他周围到处都是自然,他本身也是自然。[4](P194)可是到了近代,人性经历了感性和理性分裂的异化过程,作为社会性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对立越来越明显,终使人不再内在于自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逐渐外在于自然(脱离自然而存在)。自然即现实成了人类向往的理想。正是如此,造就了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的存在。
三、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
其实席勒的诗的概念可以拓宽到文学。席勒在他的论文中会经常轮流使用以下几对不同但意义上却相对应的词: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古代的诗和近代的诗,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席勒认为,所谓素朴,也即是指纯朴的自然状态,是人与自然作为统一整体的状态。这种状态只有在古希腊罗马时代才有可能。素朴的诗只要摹仿现实,而且这个现实是真实存在的,是自然的,感性的,活生生的,而到近代,自然成了不可实现的失去的理想,因此出现了感伤的诗用理性的观念来表现理想,这个理想要不就是已经失去了的,要不就是遥不可及的。因此席勒说:“古人自然地感受,而我们感受自然。”[5]说的也即素朴关系和感伤关系。素朴关系是说诗人本身是自然,它与自然和谐统一。感伤关系是指诗人失去了自然,他正寻求自然。[6]
席勒说,“尽管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都企图充分表现人性,但素朴的诗人满足于素朴的自然和感觉,满足于摹仿现实世界,所以就他的主题而论,他只能有一种单一的关系;在处理主题的方式上,他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素朴的诗产生不同的印象,……全部差别也只在程度方面。……因为素朴诗的一个特点,正在于它的起源和效果都具有严格的一致性。”[7](P490-491)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素朴诗人的描述是客观现实,是冷静的,甚至于被动的,容易流于庸俗,乏味,其创作题材和方法乃至所能达到的效果都是单一的。而“感伤诗人经常都要关心两种相反的力量,有表现客观事物和感受它们的两种方式;也就是,现实的或有限的,以及理想的或无限的,他所唤起的混杂感情,将经常证明这一来源的二重性。”[7](P491)而这里,感伤诗人是被感性和理性的矛盾对立支配着,他必须选择的是,是以现实还是理想作为依附,是以讽刺的态度还是感伤的态度来处理题材。因此,他的描述是主观的,热切的,而且是主动的,不过也容易变成夸张和空想,供他选择的题材和方法则是多样的,能达到的效果也是多样的。就从效果而言,素朴的诗由于只是摹仿单一的纯朴的自然,给人是平静的愉快,它常常会使我们心灵平静,引起松弛和宁静的感觉,引起情感的一致和满足。素朴的诗的典型象征是造型艺术,因其能把它描写具体形象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而感伤的诗要求我们把想像力的表象和理性的观念结合在一起,有可能在我们心中产生跌宕起伏的复杂心情。它常常使我们内心充满活力,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引起情感的矛盾和摇摆。我们可以如此划分感伤诗类型:当感伤诗人把现实看作是令人厌恶的对象,他就是讽刺诗人。通过对题材处理态度的不同,讽刺诗又可以分为两类:当诗人以严肃而热情的态度处理时即成就了惩罚的讽刺诗;当他以轻松而玩笑的态度处理时则成就了嘲笑的讽刺诗。另一方面,当感伤诗人把现实看作是令人向往的理想时,他就是哀挽诗人了。哀挽诗也可以继续往下分:如果诗人描述的现实是失去的,他写的是狭义的哀挽诗;如果他描述的现实是不可企及的,则他写的是牧歌。[4](P197-198)席勒把牧歌看成感伤的诗的最高表现形式。
四、理想的文艺创作方法
前面也已部分提到,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都有着各自的优点和不可克服的缺点。素朴诗以形式的单纯,以感觉描绘的具体形象占上风;感伤的诗以质料的事实,以无法具象和难以描绘的对象,以艺术作品的精神占上风。个性是前者的优点,理想性是后者的优点。换言之,在描写的具体上面,形式的素朴上面,素朴诗胜过感伤诗;但在表现的内容的丰富上,描写超出感性的无限上,感伤诗又超过素朴诗。那么,两者能否达到统一呢?席勒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是还有一种更高的概念可以统摄这两种方式。如果说这个更高的概念与人道观念叠合为一,那是不足为奇的。”席勒这里的意思是有一种理想的诗,是将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结合起来的。这种理想的诗,在席勒看来,应当是克服了它们各自的缺点,而又能将它们各自的优点结合起来的诗。既不脱离自然,而又不落于庸俗的实际自然;既能理想化,而又不落于空想。还有就是要和人道主义二合为一,充分表现人性。在此,席勒既反对了自然主义,又反对了消极的浪漫主义,为文艺创作的健康发展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 艾克曼.歌德谈话录[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220-221.
[2]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451.
[3] 张凌,张钟.十八、十九世纪德国美学论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119.
[4] 蒋孔阳.德国古典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94,197-198.
[5] 曹俊峰,朱古元,张玉能.德国古典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451.
[6] 段建军.西方文论选读[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131.
[7] 伍蠡甫等.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490-491.
【作者简介】
黄金英(1983-)女,广东乐昌人,韶关学院外语学院助教,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