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地理教学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009-05-25陈伟华
陈伟华
时代发展呼唤素质教育。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人文、科学等诸多知识,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广泛性、区域性、动态性和实用性,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优化地理教学特别是乡村中学的地理教学?笔者结合初中阶段地理教育的现状和自己的教学实际,谈几点想法和切身体会。
一、提高认识,达成共识
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初中地理学科在不经意中被忽略、小视,尤其是乡村中学。人们习惯称其为 “副课”、“小学科”,致使地理教学陷于瓶颈,处于被动、尴尬的局面。习惯成自然。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谓是“两耳只闻窗外事,无心去读地理书”,经常是爱听不听、该做不做、能思不思,厌学之意溢于言表,学习效果欠佳;教师,特别是兼职教师则应备不备、该上不上、能管不管,敷衍之举时有发生,教学效益可想而知。可悲之余,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素质教育已成为摆在国民面前的头等大事,而地理课程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更是要教育学生关心并参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树立资源意识、环境意识及全球化意识,能从经济、社会、生态和人文等方面理解、评价和认识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分析等综合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教学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学校、社会、教师应该不遗余力地加强对地理教育目的和意义的认识,消除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将地理教学引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立足课堂,提高效益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衡量学校工作的基本指标,而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本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兴趣
“教学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能保持和发展。”由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长时间稳定不变的,它受很多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学生学习时的情绪、课堂上双边活动的气氛、教师讲课是否生动以及师生感情是否融洽等。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增加感情投资,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非智力因素,推动和促进他们智力的发展,切忌对学生冷嘲热讽或者以罚代教。不管学生程度如何,教师都应满腔热情地关心帮助学生。一句表扬的话,一个友好的动作,甚至一个肯定的眼神,都可以使学生感动而“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以心换心,以爱换爱,融情于教,才能用自己的情和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控制好讲课的难度,深挖教材和习题,使其难度分解降低,这样有利于保持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精讲多练,每节课的内容不必设置太多,特别是对于初中生来说,让学生每节课都有切实的收获,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培养他们坚定的信念和强烈的求知欲,这样才能使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寓教学于活动中,就能达到培养兴趣、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目的。只要教学不脱离实际,有针对性地讲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产生,教学质量会大幅度提高。
此外,教师要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巧妙运用各种激趣方法,展现地理知识的无穷魅力。如创设情境、巧妙设疑、幽默语言、讲述故事、列举实例、热点讨论、分组竞赛、戏剧扮演等。例如讲地震时教师可以列举2005年印度洋海啸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讲沙漠地区人口分布稀疏时可列举我国科学家彭家木在西北大沙漠考察遇难的事例。这些事例不仅与课本内容紧密联系,而且具有真实性、故事性和教育性。
(二)营造气氛
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适当引导,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质疑、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主动思维,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怀疑一切。教师要允许学生随意提问,相互讨论。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性地问“你是怎么看的?”“你认为呢?”“你说对吗?”“还有呢?”“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观点。学生表现好时,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表现不好时也不能轻意否定,以免挫伤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可以暂时让学生坐下来换一个思维角度想想。让课堂形同家庭,让学生如同插上翅膀的小鸟,自由飞翔。
(三)培养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还要教思考问题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形象思维是以形象为主要思维手段的思维活动,体现着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它需经过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首先教师要创设情境,激活教学,引入思维。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可依据教材内容创设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如创设实物情境、摹拟情境、图像情境、故事情境等,通过生动的故事化的语言把学生引入课堂内容。例如讲 “世界人口”这一节,可以放映关于人口众多引起的人口问题的影片来引入新课。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直观探索性教学,引导思维。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直观教具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使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在动手操作中获得新知。如让学生在课堂上看一看经纬网、用乒乓球做一个地球仪等。发散思维是学好地理的又一关键。地理中许多章节的知识相互联系,如世界地形影响着世界气候,世界气候又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要熟悉单节知识,还要养成发散思维,整合知识间的联系,运用比较法找出事物之间的不同,能从思维的某一方面跳到另一方面,以至跳到第三、第四个方面。这样知识就越学越活,越学越深,易于记忆。具体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横向思维,也可以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向学生提问:“如果不这样,又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从而加深巩固正确的结论。
(四)培养习惯和方法
资料表明,人的大脑都相差无几,那么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成绩好,有的成绩差?究其原因是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问题。现代中学生大多在衣食无忧中长大,畅游在网络世界,缺乏意志、耐心和抗挫折力,没有忧患感,放任学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逐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大胆地让学生自学、讨论、评价、归纳,然后教师释疑,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自觉学习、独立思考、按时复习的好习惯。只有学生学习方法和习惯好了,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
(五)提高教学艺术
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吸引学生的重要方面。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只有用自己的教学艺术和风格吸引住学生,才能让学生真正去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富有创造性,同时利用语言、动作、线条等表达教学内容并传递教师的思想情感。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晰、严密、流畅,具有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还要口语化,让学生听得懂,理解透,乐于其中。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如手势、眼神等)吸引学生,从而有效地调控课堂气氛和秩序,使课堂有张有弛,意趣盎然。地理人文社会内容较多,贴近学生生活,易于生动化。教师较好地运用教学艺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上述外,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的特点,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形成上起着主要作用。作为地理教师,应适时组织学生大力开展一些与课堂联系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不仅能劳逸结合,锻炼身体,学以致用,还可以拓宽视野,启迪思维,促成人格培养。
素质教育和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责任。作为教师,特别是工作在农村一线的教师,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做好时代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