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用教材教”语文的
2009-05-25贾瑞英
贾瑞英
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笔者从教十年的“工作经”就是 “语文课文只不过是个例子”。 初识这句话是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那年,笔者从校长口里听来的,当时只知道是叶老的名言。教龄的增长,教学理念的冲击及实际工作的需要,促使我在“语文课的例子性”上又做了深层思考:
中学语文,是一门工具课,也是一门人文课,是训练读写听说能力的工具,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捷径。叶老曾说过:(1)知识是教不尽的;(2)语文是工具;(3)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用心使用才能练成熟练技能。
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凭这个例子,使学生能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可见,教材是训练的凭借,是并非固定的例子,所学的内容也不能停留在教材本身,关健在于引导学生知变、善变、会“以三隅反”。
叶老的教育理念,使笔者在对教材例子性的运用上有了思路,如何让教不尽的知识变成源头活水,随取随新,如何把语文这一工具让学生熟练运用呢?
还是叶老的话让我茅塞顿开—— “作为着手研究的凭借,目的在于从其中研究出一些法则来”(《叶圣陶序跋集》。
可见,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以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阅读种种的书。所以笔者认为“先教教材再用教材教”可以引导学生走上从 “学会”到“会学”的理想境界,“五个学会”就是达到这种境界的桥梁。
1.学会读题——读题质疑。拿到一篇文章,可以先根据题目,猜测课文内容,或者根据题目提出相关问题,然后带着问题读课文。笔者是这样用教材教给学生质疑的:同学们,看到《生物入侵者》这一题目,你能想到什么呢?又能提出那些问题呢?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这一环节时,预设了学生可能会问的几个问题:
(1)生物中的入侵者是谁?
(2)生物又能入侵什么呢?他们的侵略工具是什么呢?
(3)作者用什么性质的语言来介绍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提问除了教师预设的“对象、内容、文体”等方面问题外,还有好多“生成”:
(1)“入侵”应该是个贬义词,那入侵的生物应该是有害的,估计也应该是我们应该预防的。
(2)这样的介绍对我们中学生来说,不容易理解,因为离我们的生活比较遥远,作者应该用生动形象的方法来吸引我们。
(3)文章的题目运用“拟人修辞法”,文章写的应是“入侵的生物”,即祖先不生长在某一地区而经过特殊经历而在该地生长的外来生物。
教师的示范和提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调动同学们朗读文读、解读文本的积极性。同时,学生的创新、课堂的生成,也教给同学们见题生疑的方法,如就“题目内容、修辞手法、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猜想、课文中心预测、课文表达方式运用“等,达到“用教材教”的目的。
2.学会遴选遴选是为了更好的解读文本。教给学生慎重选择问题的最简单、实用的方法应该是“借助”。“借助”一词还是从宁鸿彬老师的课堂上学来的。宁老师是让学生借助“字、词典,课下注释、工具书、同桌、老师”等不同途径解决生僻字词。笔者效仿为借助“单元导读、课前提示、课后题、文本题目”等方面选择有价值的问题,作为读书的扶手。
“单元导读”作为单元的总纲,被称为打开单元之门的金钥匙,那么单元训练重点在每课又是如何体现的呢?学生应该如何遴选问题助读呢?
笔者以8年级上册二单元例文《台阶》为例,简析问题的遴选。该单元导读写道:上一单元涉及的非正义战争中残杀无辜的暴行,使我们在震惊与悲痛之余,发出这样的呼唤:再也不能让人类之间的残杀延续下去了,应该让世界充满爱。本单元就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让我们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熟读这些课文,从中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结合导读,笔者引导学生筛选出如下信息:(1)诉说的是对普通人或弱者的爱。(2)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3)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
在筛选的信息引导下,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或学习方法:(1)台阶怎能表达对人的爱呢?台阶上的人是身边的亲人还是有缘的陌路人?是普通人还是弱者呢?写台阶能表达爱,作者使用的肯定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方法。(2)在文中标划出叙述、描写的句子,并分析不同地方的表达作用的不同。(3)对普通人、弱者的爱,语言应该是朴实的,那么朴实中又是如何显真情的呢?
教给学生遴选问题,使学生读书有了扶手;有价值的问题为读书引路,使学生读书目的更明确,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境界。
3.学会“放”与“收”。放与收的过程就是先“把书读厚”再“把书读薄”的过程。“把书读厚”是联系生活实际欣赏、评价、感悟、反思的过程,要求学生把文中的亮点标出,并根据亮点类型写出点评,如果是含义深刻的句子或让人心动的句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出感受,书上空白不够,可以让学生粘贴便条,形成知识链,书写和便条在形式上把书变厚了,学生的理解感悟使书本的内涵变厚。
变厚的过程是教给学生欣赏、评价、感悟、反思的过程。把书读薄的过程是师生进行要点归纳的过程。在学生形成的知识链的基础上,形成思维链,回忆、总结学习过程,归纳方法形成一套学习法则。
4.学会出神——读出问题来。“带着问题读书”是学生“入神”的过程 ,“领着学生读进去,带着学生走出来”才是真正的高水平教师。“读出问题来的”过程就是学生出神的过程。出神的过程是学生学会有创意读书的过程,是解决从“写什么”到“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的过程。
老师们,知识是学不尽的更是教不尽的,中学教学主要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校学习的课本知识全部记住也是有限的,掌握了自学能力其获得的知识将是无限的。所以,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走出“教教材”的误区,达到“用教材教”的境界,从而引导学生在“学教材”的基础上,达到 “用教材学”的目的。
(濮阳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