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日报》变身

2009-05-24米艾尼许路阳

博客天下 2009年15期
关键词:新闻性人民日报版面

米艾尼 许路阳

“我們到了一个关口,整个新闻界都在改革。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重要原因,更直接的因素是2008年几个重大事件的推动。”

新闻提示

经党中央批准,《人民日报》从2009年7月1日起由每天16版扩至20版。加上这次,《人民日报》自1948年6月15日创刊至今,共计有13次不同形式的改版。

打开7月1日的《人民日报》,人们发现手中的这份党报更厚实了一些。从这天起,《人民日报》由过去的16版扩大到了20版,扩充的版面,主要用于增加要闻、国际新闻、社会建设新闻和理论、文艺评论、文艺副刊等方面的内容。

改版后的第一期《人民日报》,最醒目的要数社会建设新闻版的主打文章一《广西高考第一名“真的非常累”》,描写广西考生黎璇赢得头名后被媒体追捧的内心感受。旁边还配发了简短的评论《让他们喘口气儿》。这样的标题、选材和文风,很是清新。

对中国的媒体来说,2009年是大变革的一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已于今年初改版,央视的改版也正在进行中,三大中央媒体“联动”,似乎预示了某种变化的方向。

在《人民日报》的历史上,这已经是第四次扩版,而大大小小的改版,算起来共有13次,无—不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这是一份特殊的报纸,它所承载的内容太复杂、太丰富,它不仅记录历史,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着历史,甚至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因而,《人民日报》扩版的消息一出,社会各界的议论、建议和期待,立刻此起彼伏。

“《人民日报》扩版首要标准:百倍珍惜‘人民两字!”一位网友这样建议。

“党报姓党”与“新闻立报”

说起此次扩版的重心,人民日报总编室主任谢国明说:“一是强调新闻性,另一个是突出民生。”

“要闻版侧重新闻性强的时政报道,新闻版追求有时效性的深度报道,周刊专版要推出有专题研究的深度报道。《人民日报》是党中央机关报,‘党报姓党的根本原则是不能变的,同时也应该确立‘新闻立报的办报理念。”

谢国明说:“对党报工作者来说,只有更好地报道新闻,才能更好地宣传党的政策。从上到下,从报人到读者,在这一点上的意见都是越来越一致的。”

1948年6月15日,毛泽东亲笔题写报名的“人民日报”创刊,当时还只是中共华北中央局机关报,但由于党中央在华北,也就行使了中共中央机关报的职能。

《人民日报》的政治属性姓“党”,社会功能是“报”,这个特点是中国特色决定的。

正因为如此,《人民日报》的读者群和都市报不同。“我们的读者主要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层,总之是管理中国的人。有些老同志对《人民日报》也非常有感情,他们是曾经的管理者。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我们同时也代表人民,所以我们必须考虑到读者对于民生内容的需求,这些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谢国明说。

他表示,在这次扩版过程中,《人民日报》要把时政报道里的新闻性做出来、编出来,而且正式改版前就已开始试验。比如,4月1日的一篇时政报道是一则900多字的消息,结果做了300多字的提要。

“有人说这太浪费版面了,也有人说《人民日报》要突破了,其实我们是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更醒目地体现和传达党中央的意图,让大家能够轻松、有效地阅读。基本内容没有变也不能变,形式手段可以变也必须变。”谢国明说,现在大家都很忙,很少有人能把一张报纸从头看到尾,所以标题和内容提要很重要,“应当在提要中就实现宣传效果”。

对于国际新闻版面的增加,谢国明认为,“国际社会关注中国,主要是关注《人民日报》和央视等中央媒体,原因是他们独特的权威性,尤其是《人民日报》,在很多问题上代表中央说话,所以加强新闻性,可以有效增加国际影响力。”

曾经一个月发120余篇批评稿

人民日报图书馆馆长卢文斌说,《人民日报》第一次改版发生在1948年10月4日到12月15日,与当时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紧密相关。

他研究发现,当时的版面数量随着战事而屡有起伏,有时两块版,有时四块版。“像辽沈战役,有很多突兀性的遭遇战,所以报纸版面上就无法控制。”

而到了平津战役期间,“由于控制了战略主动性,报纸版面也就稳定了。”自当年12月16日起,《人民日报》改为每日固定四块版,这也是创刊以来首次定式扩版。1949年,《人民日报》正式明确为党中央机关报,在8月18日“砍掉”了“北平新闻”专版,并扩至6个版面。这个模式持续了6年又3个月。1956年1月1日的改版,没有增减版面,只是将竖排改为横排,由繁体字改为简体字。

下一次的重大改版发生在1956年7月1日。这一天,《人民日报》由6版增至8版。在“扩大报道范围”、“开展自由讨论”、“改进文风”的指导思想下,改版后的7月份,《人民日报》上发表了120余篇批评稿。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国民经济领域,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情况良好,文化领域又有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读者也希望该报能真正代表党中央,代表人民的呼声。

“报纸上整版登的大会发言稿,张三讲一段,李四讲一段,内容雷同,除了发言人和熟悉他的人可能看看外,恐怕很少有人看。”当时曾有人这样严厉地批评《人民日报》。

在胡乔木领导下,编委会成立“七人小组”,设8个专门问题研究小组,同年6月20日,由《人民日报》编委会向党中央作了“改进报纸工作”即改版报告。

原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李庄是“七人小组”成员之一,他曾在个人文集中写道,自己当时“就有一种顾虑:步子迈得相当大,会不会跌跤?谁知竟不幸而料中”。

“刚刚‘大鸣大放没多久,1957年6月,‘反右开始,人们再也不提改版这件事情了。”卢文斌说。

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三年困难时期的1961年11月1日,《人民日报》进行了创刊后的首次缩版,变为每天6个版。“文革”爆发后,1966年9月1日到9月3日,《人民日报》再度缩至4个版。

令人疑惑的是,缩版前一天,也就是8月31日,毛泽东刚刚在北京接见了全国各地的红卫兵,这本是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大好机会,《人民日报》却选择了缩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卢文斌也搞不清楚,“不过周恩来总理有点不高兴,质问当天为何只有4个版面报道。”于是,这次缩版仅仅持续了3天,从9月4日开始,又恢复为每日6版。

在人民日报图书馆里翻阅“文革”时期的《人民日报》,突出的感觉是,那几年头版的设计非常大胆。有时报头甚至让位于大幅照片而居于版面的右下角。卢文斌说,这个时期,《人民日报》头版一共有9种报头格式,和当时的政治形势一样“变幻莫测”。

改革开放的浓烈气息,以文字定格在了1980年1月1日《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中。这篇名为《迎接大有作为的年代》的社论写道:“一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期开始了”,这一天的《人民日报》由6个版扩至8个版。

15年后的同一天,《人民日报》又以一篇《致读者》,宣布从8个版扩至12个版,以便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后,能够通过缓解新闻供需矛盾,“面对这样一个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社会”。2003年1月2日,《人民日报》又扩至16个版。

“我们到了一个关口,整个新闻界都在改革。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是重要原因,更直接的因素是2008年几个重大事件的推动,”谢国明说,“我比较欣赏季羡林老先生的一句话:‘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媒体的报道有底线、有选择,但实践告诉我们,及时准确的报道是最佳的宣传方式。”

猜你喜欢

新闻性人民日报版面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版面撷英
增强电视时政报道新闻性的基本路径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版面“三评”看得失
要切实提高图片新闻的新闻性
新版面 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