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谱南北华章

2009-05-22

博览群书 2009年5期
关键词:东方文化博文博客

方 雨

我和翟华从未谋面,但神交已久。最早关注他的博客,是从偶然看到他对当时国家交通部英文译名的质疑开始。翟华在那篇博文中指出交通部译为“Ministry of Communications”与国际惯例不符,应该译为“Ministry of Transport”。由于我过去也曾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与他持同样看法,所以干脆下功夫做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证明,翟华的意见完全正确。我把关于这个调查的文章发给翟华,他全文作了转载。从此我们成为网上的朋友。这一次,翟华通过中国书店出版社将散发着墨香的新书《东方文化西方语I》见赠时。他自己却因身在国外还没有拿到这本书,所以我是真正的先睹为快了。

《东方文化西方语》是一套系列丛书,内容主要选自作者几年来撰写的博文。翟华的博客是我所知道的最勤奋的博客——他几乎每天更新,的确是名副其实的网络“日记”。翟华对自己的要求是:“有了灵感赶快写,不求千年一叹的磅礴,却要会心一笑的幽默。”我虽然也有个博客,但半个月写一篇博文已经常常感到文思枯竭,然而,他每天总是有新颖的观点呈现给读者。他不仅学识出众。而且还有敏捷的思维、缜密的逻辑、幽默的语言;他对国内经济、文化建设的评论,不仅显示出敏锐的眼光,更展示出一片赤子之心。翟华的博客也是我所知道的最谦虚的博客——他经常将一些批评意见全文转载供大家讨论。这使得他的博客吸引了众多读者,有的人甚至“天天读雷打不动”。目前,他的博客点击量已达到将近三千万——这对一个非明星、非娱乐、非炒股的文化博客来说,是十分难得的。

但是,博客的特点是,再好的文章,也极少有人回头去读,绝大多数人只读“新鲜”的博文——有些像读报,这使得一些隽永的美文常常被淹没在博客的海洋之中。书籍则不同,一卷好书在手,我们总会反复阅读,常读常新。所以,博客是取代不了书籍的。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阅读博客。然而,能把博客文章结集出版,也极少有人能做得到,因为要作为一本书,不仅内容要丰富。还要耐读。目前网上大部分博客的文章还是显得过于浅显或粗陋,有的甚至只是一些日常生活的记录,这就无法成书。翟华的博文则不同,每一篇都有文化内涵,会让人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增加很多知识。所以,他把自己博文的精华结集出版,优中选优,当然更是篇篇精彩。现在我们看到的还只是这个系列的第一辑,希望今后能不断编辑出版。

这套丛书的名字很有意思:首先,它告诉读者这套丛书的内容是介绍“东西万文化和东西方语言”。虽然字面上是“东方文化西方语(言)”,但实际上是采用了中国诗词中的一种特殊结构——互文见义(典型的范例是王昌龄《出塞》的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为了音节和字数的限制,前面省去“汉”字,后面省去“秦”字,但要把两个词合起来解释,即“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o其次,它也是翟华个人的写照——他不仅有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也掌握多种西方语言。另外,这个书名也是“东边日出西边雨”的借用和谐音。既暗示了东西方的差异又十分诙谐,让读者感到这是一种轻松愉快的书。

读过翟华的这本书后。我发现它有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是涉猎广泛。在他的笔下,从古到今,从中到西,从语言文字到唐诗宋词,从中外习俗到语言翻译,从时事政治到经济金融,从海外亲历到历史掌故。从传统文化到流行艺术,几乎无所不包。例如,他不仅谙熟英法和亚非一些国家的俚语、格言,也对中国的诗词、文字有独到的研究。又如,他对印度、新加坡、菲律宾英语特点的研究,就非常具有语言学价值。这些知识性和学术性很强的内容,用他幽默诙谐的语言来讲述,读者不仅不感到枯燥,反而会觉得妙趣横生。

二是视角独特。用翟华自己的话说,他这本书是“以夹叙夹议的方式介绍一个国际公务员眼里的世界”。他特别善于从细小的事物中发掘出道理来。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经他一评论,有可能让我们产生全新的认识。比如,关于非洲的几篇文章,让我们了解到非洲人民绝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愚钝,相信也会让一些国人反省思想深处的偏见。又如,他对“东亚病夫”一词来源的考证,也让我们认识到一些历史真相常常并不是那样简单。

三是编排新颖。这本书按照“东、西、文、化”几个汉字来分类编排内容,显得非常活泼。当前一些明星的书,文字稀稀拉拉还每页空着少半边,而翟华却充分利用每一页的纸面,使得这本书的“信价比”非常高(“信价比”这个词是我“发明”的,指书刊信息量与价格之比)。例如,页脚用小字排出的“文化小品部落”和“关键词”,是对正文的一种很好的补充,既介绍了国外文化,又提供了实用的语言学习资料。读这本书不仅可以扩大视野,还能掌握相关的英文,我相信这一点最受年轻人的喜爱。

写东西方文化的作者并不算少,翟华的优势在于:他不仅有深厚的中国文化修养,还有对世界各国文化的亲身体验;他不仅有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还有坚实宽广的理工科基础,更有系统深入的经济学和管理学背景。他是清华大学的理工科高材生,毕业后到法国留学深造。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在泛联合国系统任国际公务员。到非洲和亚洲很多国家工作过。他掌握英语、去语、日语等语言,又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深入的研究。他对东方的了解不局限于中国,还包括亚洲和非洲(当代的“东方”概念,一般指亚洲和中东,包括非洲东北部)。他学成于发达国家,却服务于第三世界,所以他不仅熟悉北半球,也对南半球的发展中国家有深入了解。他曾任《环球时报》和《国际先驱导报》的专栏作家,所写的文章不仅介绍欧美日本的经济文化,也介绍亚非拉的发展状况,这些文章经常在各大报刊上转载,也被收入几本书中。他写的一些时事评论还曾被央视《新闻联播》和《东方时空》等节目引用。具有这样宽广的学科基础、深厚的学养、丰富的阅历,正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当年林语堂曾用“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自况,我想把这句话略作改动来概括翟华: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谱南北华章。

翟华曾引用过王蒙先生的一段话,“多学一种语言,不仅是多打开一扇窗子,多一种获取知识的桥梁,而且是多一个世界,多一个头脑,多一重生命”。那么,可以说,正因为翟华先生这幢“房子”四面都开着明亮的窗户,所以他的思维才那样通透,所以他才可以从不同的方向去观察事物,所以他看问题才那样具有“立体感”。虽然我们可能不掌握那么多的外语,但阅读《东方文化西方语》,就好像经过翟华为我们架设的桥梁到他山顶的房子里做客,通过他为我们敞开的一扇扇窗户,可以俯瞰东西世界,沐浴八面来风。

猜你喜欢

东方文化博文博客
第一次挣钱
多样解构
谁和谁好
Review on Tang Wenzhi’s The Gist of Chinese Writing Gamut
中西文化对比与对外汉语教学
育儿博客
博客相册
博客相册
我为博客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