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生本原则
2009-05-22李海辰
李海辰
生本原则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教育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我们的英语教学,要推进素质教育,落实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要求,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作为新时代有着现代意识的一线教师,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要真正地理解课改的理念并将此理念贯彻于教学实践中却非常艰难。
要体现生本原则,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英语教学课堂,片面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学生跟着教师做,不必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只要能“依样画葫芦”就行。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习方法的介绍,助长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泯灭了他们的创造性,也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造成许多学生不喜欢英语课。传统的、呆板的教学方式以教条式的制度来教育学生,扼杀了学生的天性。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正体现了“真正的教育”的精神。
我认为,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自动性、积极性和活泼性,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好与差、知识能力掌握的多少直接受课堂教学的影响。当学生认识了这种关系,就会产生极强的驱动力,激发一种使他们自主积极好学的学习欲望,就会由“他律”逐渐转变为“自律”,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每个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学习方式、学习倾向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他们的潜能、兴趣、爱好等也不相同,我们不应用同一标准方式来教育学生。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的特征,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状态,把握他们的心理活动和情感体验,关注学习中的弱势群体,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公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根据英语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体现在的学段目标下形成生成亮点、内涵丰富的英语学习信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人文素养的积极发展。
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个性,找到自己学习的最佳切入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励学生的内在动因,建立新型的学生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充分尊重学生
新课程改革要求英语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由“教英语”转向“教学生学英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与教师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即使在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多媒体教学,也要让学生参与进来,给学生布置好问题,让学生在网上搜索相关内容,通过声、像、图、文等多种形式而获取知识。要让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增长才干。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中心,以素质发展为取向,增加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的过程当中,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民主和谐,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块“金子”都能在课堂上闪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会学习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和成长的快乐。尊重学生,就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无定法,总有一种方法适合自己。
三、适时指导学生,注重课堂实效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与深入,教师们全身心地融入了新课改。在反复的实践中,课堂逐渐形成了或主动、或探究、或合作、或以读为本等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与兴趣,师生的生命活力也在英语课堂上得到尽情地展现与释放。但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课堂提问一窝蜂”,“小组讨论乱哄哄”,“鼓励学生好好好”,“形式新鲜内容空”。
一切教学活动要讲究效率。它包括目标的有效性,方法的有效性和过程的有效性等。具体体现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就是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比率。追求的是教学成本最少,教学收益最大,目标达成度最高。
形式要服务于内容。小组讨论早已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盛行,直至新课改的今天,小组讨论依然风采不减当年,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某些教师为了体现其课堂中“合作”意识的价值,往往会为了一些书本中早有现存答案的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在叽叽喳喳一片热闹的氛围中“顺利”解决问题,被冠之“小组讨论”的结果。孰不知,这些答案不讨论学生也都早已明了。摆花架子,华而不实,自欺欺人,实当戒之。
鼓励学生不盲目。赏识学生要有原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比较善用“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等诸如此类的鼓励性语言。乍一听,感觉良好,但久而久之,此类鼓励性语言成了教师的“口头禅”,不管学生答得是否有道理,也不管对与错,当学生答完后,教师总要说上一句“你真聪明!”“你太有才了!”不知不觉,这种对学生的“欣赏”成了可有可无的“作秀”。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一定要指出;只是要讲究一点指瑕技巧,让学生在尊重中进步,而不是在飘飘然中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