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启发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09-05-22

学周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实际操作形象

杨 昆

摘要:启发式教学已受到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认可,本文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形象 实际操作 主观能动性

创新 兴趣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根据学习过程的规律,引导学生自主、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巧妙提出问题,使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理解力、经验得出新的概念和法则。小学数学教育体系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在进行数学教育研究时,不应仅着眼于一方面,而应从全局考虑问题。在小学数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不仅能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下面是笔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的几点心得。

一、加强形象教学,通过实际操作启发学生

小学生认知规律一般为“动作—感知—表象—概念”的过程,所以老师的教学过程要符合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直观形象到抽象思维的规律。根据这一规律组织学生进行操作,通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等具体的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大家在观察、比较、思考中概括出数学要领、概念、计算法则和其他规律性的知识。如在教学“凑十法”时,通过演示让大家明白凑十的过程,而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可以让学生拿出学具,左边摆9根小棒,右边摆6根小棒,左移1根小棒后说出共有多少根小棒。通过直观的演示和实际操作,学生既看到了凑十的发生过程,又体验到了“凑十过程”,并在头脑中形成表象。通过这类练习,引导其学生“想一想”再计算,启发大家用“凑十法”计算得数。

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尝试创新

一切教学活动都应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思维,通过教师自己的行动达到生动的效果。学生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赖其自身的主观努力。一切外在因素只有转化为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引起自身强烈的追求结果和主动探索时,才能发挥其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巨大塑造力。因此,素质教育对启发式教学赋予了更新的内涵:坚持教师主导和学生主动相结合,注重教师“启发”和学生“尝试”相结合。

首先,尝试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面对全体学生而言,“不求个个升学,但愿人人成功”是符合求学者意愿和现实情况的。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都可以从尝试中获得成功,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为他们获取新成功奠定良好的心理条件。其次,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尝试,既培养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使他们在尝试中感到学习的乐趣,把枯燥的“苦学”变为有趣的“乐学”。这要求教师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尽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教师可以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就可以启发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使其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5-9=6;有的把15分成10和5先算10-9=1,再算1+5=6;有的把9分成5和4,先算15-5=10,再算10-4=6;有的先算15-10=5,再算5+1=6;有的想9+()=15,因为9+6=15,所以15-9=6。这样人人动脑尝试发现,方法有很多种,都获得了成功。接着再出示同类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积极认识或趋近的意识倾向。它是一种学习动机,是学习积极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当一个学生对某学科发生兴趣时,总会愉快地学,主动地问,否则他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教学中的关键问题。我曾私下问过很多学生:“你们想学习吗?”回答想学习的寥寥无几。所以学习兴趣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勤学、好问、多思、求索,而这些才是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常采用如下几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让学生在玩游戏、猜谜语中产生兴趣。

2.通过“挫折”引起学生兴趣。例如,在教学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有这样一道例题:3.6÷(1.2+0.5)×5,我先让学生自已计算,当学生计算到3.6÷1.7这一步时,许多学生发现不能除尽。就会有学生提出疑问:是不是题目出错了?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题目没有错。这道题是除不尽,那该怎么办呢?这时,我再告诉学生:在四则混合运算中,遇到除法除不尽,商的小数位数较多或出现循环小数时,一般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行计算。

3.组织竞赛活动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刺激。例如,在练习口算时,可以组织学生分组竞赛,看哪一组的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正确完成练习。

四、善于提问,环环相扣引导学生

教师在教学时,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在知识的关键处或需要加深认识的地方,提出问题,调动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使其自己获取知识。在拟定问题时,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把握重点和难点。教学中针对学生常发生的错误,结合知识间的异同和联系,来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比如在教学“三年级要浇300棵树,已经浇了180棵,余下的分给4个组来浇,平均每组要浇多少棵?”时,可将它分解成两道简单应用题来引导学生思考解答。

(1)要浇300棵树,已经浇了180棵,还余下多少棵没浇?

(2)有120棵树,要分成4个组来浇,平均每组浇多少棵?

为了启发学生思考设问如下:

(1)这道题已经知道什么?要我们求什么?

(2)要浇300棵树,已经浇了180棵,还剩余多少棵没浇?

(3)120棵树,要分成4个组来浇,平均每组要浇多少棵?

这样环环相扣地启发学生思维,就会收到良好效果。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启而不动,问而不发”的情况,实际上是这些问题提得太深或太抽象了,是教师对学生情况不了解所造成的,所以在提问时一般要叫成绩优良的学生回答难度较大的问题,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难度较小的问题,要因材施教,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启发式教学的宗旨是启发思维,训练能力。只有正确运用启发式教学,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有用之才。我相信,只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就一定会给素质教育的阵地带来勃勃生机。

猜你喜欢

主观能动性实际操作形象
职业学校机械专业一体化教学探究
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项目后评价的模型构建与实际操作
研究性教学在口腔医学专科生生产实习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教学中分组讨论模式的研究
语文生本课堂中字词教学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