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是改革中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动力
2009-05-22李仲周
李仲周
30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经济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中国经济发生了令世人惊羡的巨变,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第二大贸易国,并且成为了美国最大的债权国。
但是诚如所料,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是机遇,也是挑战。所获利益越大,遭遇危机的风险也越大。当前我国外向型产业就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遭遇了寒冬。于是,就有人开始质疑改革开放是否过头了?加工贸易是不是罪魁祸首?外汇储备是不是拱手送给美国人去消费了?
为什么会有这种议论?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当前我们所面临的是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比起美欧日等经济大国,我们所受的冲击是最小的。现在,中国人照样购物、照样旅游、照样购车。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依然完好无损,信心十足地向着保持8%的增长率而努力。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中国,期盼中国带领世界走出危机的阴霾。
一些人受金融危机困扰,有些怨言,自然难免。大家都来探讨应对危机之道固然也是好事,但切莫误以为融入世界都是罪过,百害而无一利。一定要避免“倒洗澡水把孩子也泼出去”的情况发生。
这次危机带来的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世界各国都认识到国际金融货币体系需要进行重大改革,这也是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长期追求的目标。20国集团的形成为中国参与国际金融货币体系的改革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它向世界宣告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行之有效、生气勃勃的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该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中国完全有能力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一轮改革可以说是全球经济的大洗牌,不仅涉及多边金融货币体系的改革,对于各国而言,也必须进行根本性的结构改革来适应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谁先迈出正确的第一步,谁就可能占据上风。
目前,中国已经处在相当有利的位置。但是中国也要加速进行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自身的改革,以适应来势凶猛的全球化进程。我们的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汇率体制、宏观调控机制、银行监管体制、风险管理体制和资本账户体制都面临重大的改革压力。若改革成功,就可能使人民币成为人们企求的可兑换货币;若满足现状、不求进取,那就只好继续仰仗美元的颠簸起伏了。
一方面,危机逼得我们的产业加速升级换代、加速技术更新,以质取胜、以自主品牌取胜已经成为了产业调整的必然方向。更重要的是,危机使我们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们认识到,需要用全球视野来制定自己的经营战略,需要历练足以同全球同行竞争的品质和能力,否则就难以在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生存。
30年改革开放成功的奥秘在于不断地进行改革,调动人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使人人都有创造财富的机会。应对危机,就是转危为机。这场危机应当成为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动力。因为,改革的成功将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新闻链接
10月21日,《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获得原则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经公开征求意见,决定出台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方案;此外,国务院还审议并原则通过《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等多项重大改革文件;未来,新医改方案、个税起征点提高方案、大规模提高居民收入的方案以及各项改革的配套改革方案都将成为下一步即将推出的改革举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