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双良:搬倒渣山的“当代愚公”

2009-05-22董辛元

党史文汇 2009年4期
关键词:太钢劳模太原

谷 峰 董辛元

在太原钢铁(集团)公司,有一座倾倒和处理废钢渣的渣场,昔日名叫渣山。如今,凡是来到此处参观的人,都会被这里雄奇和壮丽的景色所惊叹。那环绕四周的数米高的斜坡城墙,好似一座具有明清特色的古城;尤其那富丽堂皇的两道城门更是气派非凡、引人瞩目,令人想起闻名世界的法国巴黎的凯旋门。而当你走进大门后,更是别有洞天,办公大楼昂然耸立,亭台楼阁遍布假山,碧水莲花辉映着太阳的光芒,林荫道上的果树飘香……这简直就像一处花园式的城堡,一片世外桃源花果山!谁也不能把这一片园林式景观和昔日那堆积肆虐了半个多世纪、起风扬沙20里的渣山联系在一起。唯有渣场门前的那条路的名字“双良路”,还有西大门那醒目的大字“双良门”,都在不时提醒人们,这一切变化,都与一个叫李双良的老人有关。

20多年前,一位将要退休的老人,面对堆积了半个世纪的渣山,主动请缨,不要国家一分钱的投资,带领一支几百人的工人队伍,历尽10年辛苦,硬是把渣山变成了花园果城。他就是人称“当代愚公”的太钢集团公司退休职工、基层企业干部李双良。

如今,对于一个已年过八旬的老人而言,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以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保护及改善环境卓越成果全球500佳”……这些熠熠生辉的往昔只不过是生命的一段历程,而由他的事迹提炼生成的“双良精神”却已成为太钢永不褪色的旗帜、永富感召力的企业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不要国家一分钱,只要一个治渣权!”李双良的治理渣山创新方案别具特色,被领导采纳和顺利通过。可谁又知道,为了这一天,他已经等了十几年

在太原钢铁公司南端,有一座堆积了半个多世纪的渣山。这座渣山,像一个急剧恶化的肿瘤,年复一年地膨胀着。到20世纪80年代初,已经蚕食了两平方公里的地面。每到排渣时,炽热的废渣带着对人体有害的放射性物质映红了半个天空;遇到刮风,这些沉渣浮土,就会浩浩荡荡腾空而起,把整个太原城笼罩在一片灰色的云雾里。

太钢排渣告急!

太钢的生产经营受到巨大威胁!

省城太原200万群众深受渣尘之害!

面对严峻的现实,太原钢铁公司的领导心急如焚。1982年夏季,他们发动太钢全体职工群众献计献策,集思广益,寻求治理渣山的方案。

很快,有两套治渣方案出现在他们面前。一是把本来已经堆得很高的渣山再提高10米,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案很快被否决了;另外是向政府申请空地的移渣方案:不论是上东山还是去河西,不仅工程投资浩大、工期拖长,且要穿越一段市区,会产生新的污染源。

在改革开放初期,太钢年产量已突破百万吨,渣山急剧增长,亟待治理;而百业待举的太钢各方面都要用钱。时间和资金两大难题,成为治理渣山的瓶颈,甚至令多少专家、学者都头痛不已!

就在这样—个关键时刻,公司总调度李洪保接到退休工人李双良的一份方案。那是李双良1983年春登门送来的。方案阐明了“以渣养渣,以渣治渣,综合利用”的方针,并提出了不要国家一分钱投资,七年搬走渣山的设想。这个方案,对于资金紧张的太钢来说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李洪保看完方案,便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好方案!好方案!”

真是雪里送炭,想啥来啥。然而,治理这么大的一座渣山,不要国家一分钱投资,能办到吗?李洪保半信半疑。李双良胸有成竹地说:“一吨废渣里含56公斤废钢,这是我亲自试验过的。这样算下来,整个渣山可回收30多万吨废钢。按每吨150元计算,就是4000多万元。这难道还不足以以渣养渣、以渣治渣吗?”

李洪保心服口服了。当下表示说:“李师傅,你个人还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吧!”

“我只要一个治渣权。另外,我惟一的要求是,在治渣期间,一旦遇到些风风雨雨,领导上能尽快解决,不要让八分钱邮票搅得我甚也干不成。”

李双良的搬倒渣山的方案,震动了太钢公司的上上下下,钢城里涌起一片声浪。有人说他是吹牛,有人说他是“冒傻气”,有人说他是“不识时务”,还有人对他半信半疑,不相信如今还有人干活儿不图回报的。更多的人是对他精神的钦佩:“不愧为劳模呀!”

几天后,太原钢铁公司专门召开会议,对李双良提出的治渣方案进行了反复研究和科学论证。

1983年4月20日,李双良的治渣方案终于得到太钢公司领导的肯定和支持,公司与加工厂签订了治理渣山的承包合同,李双良被确定为治渣负责人。

治理渣山的序幕就这样拉开了。

其实,为了这一天,李双良已经等了整整十几年!

李双良,1923年出生在晋北地区忻县解原乡北赵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0岁丧母,11岁丧父。为了生存,他给地主放过羊,修过铁路,打过工,尝尽了人间的苦难和辛酸。1947年,他来到太原圪沟一带的阎锡山的西北炼钢厂(太钢的前身)采矿所当工人。解放后,他努力学习文化,钻研生产技术,把对党和社会主义的热爱之情倾注在本职工作中。他常说:“旧社会我是一个李双良,新社会我同样是一个李双良,为什么不同,这是社会的不同。”“在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工人的地位躺着也比旧社会站着高!”朴实的话语,表达了李双良对党和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也成为他拼命干工作的思想基础。

李双良当劳模的历史是从他1952年当爆破能手开始的。

那年,在太钢工作的苏联专家决定采用高温爆破办法,清除炼钢炉内的钢渣结块。爆破组招兵买马,20岁出头的李双良从扫盲班结业不久,他心细、脑子灵,加上那股勇敢劲,一眼就被相中。他头次上阵就拿着炸药爬进炉内,稳稳点着导火索又从风口爬了出来。外面的人脸色紧张得铁青,他倒咧着大嘴笑了。这年,他当上了爆破组组长,被评上了全厂劳模。

1954年,全国第一次推广高温爆破法,李双良被派到重庆钢铁厂。见到李双良爆破两次,十几个小时就干完了往日十几天的工作,刚刚接管厂子的某师师长和政委很满意。

后来,他为这个厂安全炸开了一个九吨多重的轧滚,为这个厂找出了炉温回升慢、冶炼时间长的原因。临走时,厂里为他召开了庆功大会,送给他一面灯芯绒布做的锦旗。李双良揣着热言热语的感谢信,光光彩彩回到了太钢。这一年,他当上了山西省劳模。

1955年,李双良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建国后,他在太钢先后担任过班组长、工段长、车间支部书记、太钢加工厂副厂长等职。期间,荣誉证书、奖状、奖章装了一箩筐,他成了冶金部挂了号的劳模。尤其是他那实干能受、认真刻苦的秉性,更是有口皆碑。

历史,就像变化莫测的天气。突然有那么一天,痛苦地闭上了眼睛。“四清”期间,晋北农村来人在太原办事,将200元钱在李双良家存放几天,后又取走。有人却捕风捉影,污陷李双良贪污,为此,他被开除了党籍,下放到加工厂回收组当组长,当了“破烂王”;在“文化大革命”的暴风雨中,李双良又被造反派说成“黑劳模”,抛向“走资派”的行列……一晃就是13年!老李一生中年富力强的年华就这样过去了。

常言道:身正不怕影子斜。李双良都始终坚信党,坚信自己的一切都会搞清,回到实事求是的轨道上来,坚信总有正本清源的一天。

当他重新回到阳光下时,一切都变了。整个国家处在了一个大变革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风云激荡。党籍恢复了,工作安排了,可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劳模却产生了从未有过的失落感、落伍感。他曾深有感触地说:“13年的党费我可以补交,但13年我无法为党做贡献的损失,我一定要通过今后的努力把它补回来!”

1982年,李双良59岁。他赶上了公司为治理渣山发动群众献计献策的热潮。李双良突然精神一振,他觉得机遇来了,自己应当为解决公司的“老大难”问题做点事情了。尽管此时他还不知道自己能否治得了渣山,但他觉得,如果自己在有生之年干好这件事情,恐怕也是对党的最后表白,自己人生一搏的最后一次机会了。

猜你喜欢

太钢劳模太原
劳模在身边 服务你我他
太原清廉地图
“劳模村”里的幸福密码
人造太原
除夜太原寒甚
山西太钢“手撕钢”将用于国产折叠屏手机
太钢生产出国产首套CAP1000核电站用不锈钢
国内功率密度最大中频感应炉太钢热试成功
贺太钢年会
排排坐,数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