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西改革发展30年》总序

2009-05-22张宝顺

党史文汇 2009年4期
关键词:山西基地发展

张宝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在这不平凡的30年,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30年的破浪前行,30年的不懈奋斗,使山西这块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放射出新的光彩,使山西这个共和国的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焕发出蓬勃生机,使山西这个革命老区的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提高。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干部群众发展观念、进取精神和创造活力明显增强,正满怀信心地行进在加快建设新基地新山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1978年至2007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由88亿元增加到5733.4亿元,年均增长1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365元增加到16945元,增长45.4倍;财政总收入由19.6亿元增加到1200亿元,增长60.2倍。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3.1%;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长期困扰山西发展的一些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开始破题,发展的协调性、自主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三晋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山西的发展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坚持不懈创新发展思路,努力走具有山西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我们把解放思想作为一大法宝,把理论武装作为引领事业前进的先导,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人民,完善思路、推动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视察山西提出的“三句话要求”(在促进科学发展上下功夫,在构建和谐社会上下功夫,在改进干部作风上下功夫)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和主题,进一步打开了发展视野,提升了发展境界,深化了对省情特点的认识和对发展规律的把握。省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在总结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探索山西发展道路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走出“四条路子”、实现“三个跨越”,建设新基地新山西的总体发展思路,就是走出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路子、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欠发达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路子、内陆省份对外开放的路子,实现煤炭大省向新型能源和煤化工大省的跨越、老工业基地向新型工业基地和精品原材料基地的跨越、自然人文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跨越,努力把山西建成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这一发展思路,符合全省人民的意愿,是科学发展观在山西的具体实践。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省委鲜明地把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作为重要载体和战略重点,进一步抓住了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明确了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

坚持不懈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势头。改革开放初期,全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增速度、提效益、扩总量上;上世纪90年代后期,适应发展进入新阶段的要求,开始把经济工作的着力点转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来。近年来,围绕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转变,着眼于破解产业结构单一化、初级化、重型化的问题,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着眼于破解高耗能、高污染的问题,大力淘汰落后产能,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具有山西特点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近五年煤矿矿井数量压减一半以上而产量增长近一倍,资源回收率提高近两倍,焦炭行业产量压缩了近一半而大机焦比重提高了1倍以上,化产品回收率显著提高,太钢成为全球最大,装备、技术和管理最先进的不锈钢生产基地,以太原为中心的镁铝合金基地正在建设。尤其是能源产业的创新发展,巩固和发展了山西作为煤炭大省和国家重要能源基地的地位。建国以来山西向全国提供煤炭68亿吨,其中改革开放以来占到58.6亿吨。同时,把发展新兴产业放在突出位置,着力发展煤化工、装备制造、旅游文化、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加快构建新型、多元、稳固的支柱产业体系,增创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的新优势。节能减排力度空前加大,能耗下降幅度连续两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城市退出全国污染最严重城市之列,节约、集约、绿色发展正在成为全省发展的主旋律。

坚持不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活力和后劲不断增强。同全国一样,山西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的农村改革得到农民群众拥护,成为农村生产经营的基本形式,同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得到长足发展,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逐步健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财税、金融、外贸、投资、价格等方面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特别是近年来我省率先在全国推行资源资产化和资本化改革,启动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改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发挥。加快建立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领导干部综合考评办法、构建和谐社会主要工作及指标考评方案,正在制定安全生产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四位一体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正在形成,促进了发展导向、用人导向、作风导向的统一。

坚持不懈扩大对外开放,开放型经济发展实现新突破。从建成全国第一家大型外资企业──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起,山西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特别是近年来,积极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依托资源优势加强战略合作,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成功举办两届中国(太原)国际煤炭与能源新产业博览会。目前,与山西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90个,其中进出口总额上亿美元的贸易伙伴达到23个。200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达到115.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19.1亿美元,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坚持不懈改善民生,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同时,全省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1978年至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01元增加到11565元,增长37.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02元增加到3666元,增长35.1倍。近五年,城乡群众收入持续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的位次由第24位前移至第15位,居民消费结构逐步由温饱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转变,住房、交本刊专稿通、旅游、通讯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与此同时,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力实施教育协调发展、创业就业、医疗健康、社会保障、住房安居“五大惠民工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为突出的困难和问题,让每一个人都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让每一个困难群众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坚持不懈推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依法治省进程;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具有山西特色的文化精品产生广泛影响;深入推进“平安三晋”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解决群众诉求,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着力推进安全发展,巩固和发展了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党的建设在改革创新中不断加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高度重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创新干部培养、选拔和教育机制,进一步优化了班子结构,增强了班子活力;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推进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为农村和城市社区选派大学生干部,城乡基层党组织得到进一步加强,党的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高度重视干部作风和反腐倡廉建设,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为山西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省委决定组织编纂的《山西改革发展30年》大型丛书出版面世了。这部大型丛书,全面回顾总结了山西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对于激励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实现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在建设新基地新山西的道路上阔步前进,创造三晋大地更加美好的未来,必将产生重要的历史借鉴和现实启迪作用。

(作者为中共山西省委书记)

猜你喜欢

山西基地发展
我在山西等你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我的基地我的连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