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态考量

2009-05-22何庚文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何庚文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述虽然有多种方式,但主要归类为五种形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践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旗帜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制度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价值形态。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态;理论形态;旗帜形态;制度形态;价值形态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09)02-0043-(04)

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那时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全部工作的主题。

改革开放30年来,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表述方式有多种,譬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等等。总体考量来看,大概可以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类为五种表现形态,即:实践形态、理论形态、旗帜形态、制度形态和价值形态。

一、实践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先后召开6次全国代表大会、45次中央全会,及时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智慧,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制定和作出了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至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已经作出了清晰概括,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一个基本路线”、“一个总体布局”和“一个发展目标”。

所谓“一个基本路线”,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所谓“一个总体布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个总体布局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按照这个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四大建设”,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所谓“一个发展目标”,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设计了“温饱、小康和基本现代化”三步走的宏伟蓝图。20世纪末在第二步战略目标即将实现的时候,中国共产党的十五大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作了进一步规划,提出了“小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即: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顺应形势发展和人民意愿,把“和谐”作为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体来说,“一个基本路线”、“一个总体布局”和“一个发展目标”,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基本路线是总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遵循;总体布局是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展开;发展目标是宏伟蓝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努力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开创的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模式、方向和目标;是中国人民对实现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神圣追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形态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还包括五条具体道路,即: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一条伟大道路与五条具体道路的提出和实践,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框架越来越清晰,具体路径越来越明确。

二、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论述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规定性。如果把这个理论体系比作一个母系统,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则是其中的子系统,是三个具体的理论形态。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形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形态;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形态。它们之间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性体系、阶段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这个理论体系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作为它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哲学中的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学说作为它的两大理论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科学社会主义一样,也有自己的哲学基础,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中国化的语言来表示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条件、为前提、为基础的。二是这个理论体系有鲜明的历史主题,即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的确定是由历史发展所决定的。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有两个大的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还有一个就是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前一个问题要靠革命来解决,后一个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切理论建构、观念创新,都要围绕发展这个问题展开。人们已经清楚地看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展开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战略思想也是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展开的。三是这个理论体系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如发展道路理论、发展阶段理论、根本任务理论、发展战略理论、发展动力理论、对外开放理论、经济建设理论、政治建设理论、文化建设理论、社会建设理论、党的建设理论、国防战略理论、国际战略理论、祖国统一理论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探索中国如何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繁荣富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形成的新思想、新理念、新理论,是在不断认清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取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形态。

三、旗帜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一般说来,人们经常把有号召力、有代表性的思想、学说或理念比喻为旗帜。“五四”运动期间,中国先进分子和进步力量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新的一页。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高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面旗帜,不断实现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正是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旗帜的指引,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产物——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中国才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获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功。在“思想理论即旗帜”的意义上,毛泽东曾经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探索的理论成果,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个“主义”就是一面旗帜。党的十七大报告通篇贯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报告的标题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报告阐述的大会主题的第一句话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报告的结尾也落在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应该说,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形态”的地位。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问题关系全局。旗帜是用来引导方向、指引前程的。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历来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根本问题。每当重要历史关头,都有一个进一步明确前进方向、明确旗帜道路的问题。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在这样一个重要历史关头,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仍然是党内外、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七大最重要的历史贡献,就是对这一根本问题作出了鲜明有力的回答,高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明确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决心,充分反映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同时,这也有利于全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统一认识、统一行动,凝聚党心、团结民心,引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更加顺利地向前发展。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必须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必须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四、制度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再认识,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是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回答。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更重要的来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方面是社会形态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形式,另一方面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作为一种制度规范体系,还应包括一系列各个领域的办事程序和规范。总之,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人们在行为中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呈现出阶段性特征。譬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表述为“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框架。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共中央先后作出三次重要决定,使其正在逐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表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又补充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表述为“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执行各种守则、公约,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在后来党的一系列重要决定中又陆续提出了“先进文化”、“文化产业”、“文化软实力”等概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完善、巩固还任重道远。必须看到,目前中国既存在制度缺失、无章可循,也存在有制度、但制度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以

致行为失范。因此,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完善各个领域的具体制度。二要树立制度的权威。制度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制度的社会是万万不行的。应树立制度立国、制度建国、制度兴国的理念。三要强化制度运行机制。建立制度执行的监督机制,对破坏制度、不执行制度的,要给予严厉打击或惩治,实现社会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五、价值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项基本内容之一。胡锦涛在纪念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又指出:“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主线,贯穿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并且强调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是各种理想的最高表现形式,制约着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是社会价值的源泉。这个共同理想的内容实质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通过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从而达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最高价值目标。

理想作为人们对未来的构想,是一种对价值目标的确认,是人们要求超越现实和超越自我,达到理性自觉的一种观念形态。因此,理想决定行动。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这个共同理想,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它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体现,是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旗帜。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够也应该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且为这个理想共同奋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重在建设。要以深化理想研究为契机,在理论武装过程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以促进共同富裕为目标,在价值认同和政策认可中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以维护社会公平为抓手,在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以学习先进典型为载体,在道德教育中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以抓好重点对象为龙头,在点与面的结合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责任编辑:陈可阔]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苏联生态建设的超越
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揭示中国模式的政治图谱
党为何始终高度重视核心问题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百年发展趋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试论形势与政策课程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