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整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
2009-05-22陈慧
陈 慧
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一般是指在课堂的单位时间里对其内容及形式的调控把握。调控把握好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克服心理疲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应如何调整语文课堂教学的节奏呢?
一、调整对教学内容的控制
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凭借,它一般是指课本中的一篇篇课文,教师需要通过讲授课文的内容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一堂课中所要讲授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如果不分主次难易,平辅直叙,自然体现不出节奏感,还容易造成学生的注意力分散。新的课程标准已全面实施,面对新的教材内容,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从整体教学计划、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重新调控教学内容。
怎样调控呢?这就要求教师在驾驭和处理教材时,突出教学的重点,抓住教学的难点,做到详细得当,精细协调。教学中,对重点难点要“浓墨重彩”,重锤敲击,节奏宜缓,如:在教《植物妈妈有办法》这一课文时,我就重点抓住课文中介绍的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反复让学生朗诵,对于学生难理解的“铠甲”“豌豆”还辅以实物,让学生通过看铠甲,摸铠甲从而知铠甲,在学生初步理解了课文后,再以填空式出现:——妈妈准备了,它靠——传播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植物种子传播的方法,这样,学生始终能够全员参与,使学生感情律动融入课文,体会到课文的美妙。对次要部分则要“轻描淡写”,微风拂过,节奏宜快。这样,教学节奏就产生一种高低起伏,张驰有度的节奏美,学生的思维也具有节奏感,不断产生兴奋感,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二、调整对教学语言的控制
1.教师讲课的语言。讲课时,教师首先须字字清晰,学生才能声声入耳。其次,教师的语调要抑扬顿挫,轻重相合,语速要快慢适宜,疾缓相间。另外,还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传达出作者感情发展波澜的内在律动,重难点处反复强调,快乐时欢畅淋漓,抒情时真切感人,悲伤时沉郁顿挫,必要时可戛然而止,制造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等。如在教学《我家住在大海边》时,我就注意了指导朗读时的高低起伏,轻重快慢的变化,边读边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体会作者的美好愿望,读出舒服、清凉的感觉。读到最后一句“船上有位老爷爷,他的故事讲不完。”我就更是带着一种无比快乐的语气范读。这种语调高低的交迭伴随着感情的起伏,就形成了一种节奏美,这种节奏感引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感情共鸣,使他们得到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2.教师评价的语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教师要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样,把评价过程当作培养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自我调控的过程,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人。例如教学《草原》第一自然段,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
师:看着大家专注的神情,老师就知道大家读书是非常用心的。那么,你们来说说自己刚才是怎样读的。
生:我认为我读得入了迷,因为有的地方。我读着读着就不由自主地做起动作来。
师:能入情地朗读,再配上适当的动作,这是感情自然抒发的表现,说明你读懂了、动情了。
生:我认为“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这句话写得最美,我声情并茂地读,仿佛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你们评得真好!理解得真透彻!
在整个朗读评价中,我始终让学生自己当评委,自我评价、自我完善,再通过我适时点拨,让学生把对文本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独特体验,呈现的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
三、调整对教学过程的控制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的课堂应是一个丰富多彩,开放型的,永远吸引学生的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安排教学过程时,不能一味地沿着教学思路的深浅来讲授灌输,而应做到张驰有序,不断转换教学活动,变换形式。我根据《课标》中提出的“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这一理念,在教学《池塘边的叫声》时,设计了“创设情境,进行角色扮演,运用评价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朗读的热情”的教学环节,首先利用图画导人新课,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接着进行再读课文,理解内容。在认识生字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加深对角色的理解,我采用了表演课本剧的方式。课本剧表演完之后,由老师和同学进行“星级”评价活动。表演好的同学就奖励九颗星星,这既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学生的表演欲,使学生以极高的热情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讲到大青蛙每天傍晚都给小鱼讲岸上的故事,我让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进行了课外知识地延伸,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
总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教师的点拨与学生的读议,知识的教学与智能的培养,学生眼耳的投入与手口的并用等变换交替都要灵活而不紊乱,才能使语文课堂产生变化多端、仪态万千的节奏美。
(责编李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