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师的角色认知与课程行为模式探析
2009-05-22卞月芳
卞月芳
[摘要]针对教学中师生课程认同的显著差异,英语教师应有清醒的文化价值立场与明晰的主体意识,恪守课程教学与管理规范,改善自身角色认知,围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形成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等,探索与构建课程行为模式。
[关键词]教师角色认知行为模
英语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教师只有在特定的情景中,以恰当的方式扮演合适的角色,方能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改善英语教师的角色认知,构建恰当的课程行为模式,有助于实现课程教学效益最大化,推动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一、角色认知的内涵
角色认知是角色形象的系统要素。角色系电影艺术的基本范畴,原指戏剧或电影电视中演员所扮演的剧中人物,后被美国社会学家米德首次应用于社会学。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现已构成一个由角色定位、角色认知、角色实践、角色评价四个环节相互联系、彼此作用的理论系统。并被多个学科所使用。角色认知作为角色系统的核心环节,指从角色定位之后到角色实践之前,个体按照其独特的社会文化类型对与自己所处地位有关的社会角色规范和角色评价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以确定个体角色行为模式的过程。因此,英语教师的角色认知体现为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系统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功能定位,是英语教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与师生发展的需求,对相关角色规范和角色评价信息进行加工与处理,以确定自身角色行为模式的过程。
二、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中介作用的担纲者
中介作用是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新基、以色列心理学家与教育家费厄斯坦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核心概念,指儿童身边对他有重要意义的人在其认知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中介作用。在学习者的认知发展及学习过程中,中介者通过选择在他们看来合适的刺激,用他们认为最有利于促进学习的方式来显现这些刺激,并且干预和调整学习者对刺激的反应,通过解释来引导和鼓励学习者作出恰当的反应,从而使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费厄斯坦指出,教师或其他对学习者产生影响的成人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施中介。费厄斯坦提出了教师中介作用的12种特征:重要性、超越当前的目的、让对方明白意图、胜任感、对自己行为的控制、确立目标、挑战、认识变化、相信积极的结果、共享、个性、归属感。
可见,与教师作为信息传递者的传统角色认知相比,中介者是一个内涵更加广泛的概念。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发挥中介作用。不仅提供信息、过程和经验,还可成为学生和这种过程与经验之间的中介体,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共享,帮助学生构建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形成控制自己行为的意识、信心和能力,使学生产生归属感并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独特性,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发展学生各方面能力。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多元化,传授者、组织者、促进者、协调者、合作者、答疑者、评估者、倡导者等角色定位实际上都体现了教师在学生和学习过程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英语教师最为重要的角色就是做学生学习的中介者。
三、英语教师的课程行为模式:从问题到策略
在英语教学开展“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的过程中,英语教师不再仅仅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上知识的“传递者”,“以学生为中心”、“外语教学关键是学”等成为教师的共识,但在实践中,教师基本忽略了自己的中介作用,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学生的期望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改善英语教师的角色认知,探索与构建课程行为模式成为改变现状的必然选择。
(一)问题:师生课程认同的显著差异。一系列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的中介作用、教师的课堂行为认可度不高,教师中介作用的一些特征在教育教学环节中没有得以体现,教师基本上忽视了自己的中介作用。孙绪华在对先期调查的归纳与对比分析基础上认为,英语教师的中介作用发挥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体现在:侧重知识的传授和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而在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深远意义方面认识和做法都不够,影响了对学生动机的激发;增强学生胜任感,鼓励他们相信自己能完成学习任务,但在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效果时力度不够,任务的完成就打了折扣;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却淡化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减少了共享的可能性,降低了学习的效率;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加强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却忽视了实际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当遇到实际问题时学生就不知所措;重视对英语国家文化内容的介绍,却忽视中国文化的导入,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感到迷茫,削弱了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能力,淡化了对其文化身份的认同。
(二)关键:角色认知的不断改善。英语教师中介作用及其角色功能的发挥,离不开教学双方关于课程价值观与课程规范的彼此认同,针对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认同差异,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改善自身的角色认知,推动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首先,英语教师应有清醒的文化价值立场,牢固英语教育的课程价值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多元文化的比较与文化软实力的较量越来越重要,英语教师必须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与守护人的身份认同,突出传授语言知识的价值意义,重视文化比较,开展双语教学,利用学生熟识的本土文化去了解西方的文化,促进学生形成开明、开放的文化心态,在实现中华文化价值认同的基础上领会英语学习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不仅应教授语言知识,还应帮助学生形成文化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和掌握语言知识所承载的文化意蕴,通过在真实交际中得体地使用语言,形成对于同一个语言社团的归属感。因此,通过文化导航与文化引领实现知识传递是英语教师应有的价值立场。
其次,英语教师应有明晰的主体意识,恪守课程教学与管理规范。英语教师是语言学习情境中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因素。作为学生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中介者,要使学生的语言学习富有教育意义,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承认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学习的个人意义并以有意义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既可作为教育者,又可作为组织者、鼓励者甚至合作者等多重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与学生保持融洽的课堂合作关系,以自己的语言和行为,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展更恰当的学习策略,体验英语学习的成功和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控制自己,让学生在知识、情感、人格等方面协调发展。因此,平等、尊重、服务是英语教师必须恪守的课程规范,是英语教师角色意识的核心要素。
(三)途径:构建课程行为模式。针对角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英语教师必须改善角色认知,优化角色实践,重视角色评价,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
学习动机与学习动力的促进者、学习策略的提供者、学习信念与胜任感的培养者、学习目标实现的合作者、学习过程的督促者。立足实际,英语教师的课程行为模式应包括情感、策略、行为等基本维度。
1.建设充满互动、合作的和谐师生关系优化教学环境。英语教学是教师、学生、学习材料、学习任务四者之间在互动的基础上交换信息、构建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学生认同课程环境的根本保证。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能否确立学习目标,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迎接学习过程中的挑战,产生对英语学习的胜任感,相信学习带来的变化并产生积极的结果首先取决于学生对课程环境的认同。英语教师应关心学生,善于倾听,及时反馈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不能只看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单纯以考试成绩来看待和评价学生,而应关注学生在个性和能力上的差异,在教学中有区别地给他们提供锻炼语言能力的机会,并根据学生的积极程度、学习效果等不断调整教学要求,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收获。作为中介者。英语教师应树立全面育人的理念,了解学生的不同内心需求,从需求的梯度与广度上认识满足学生需要的问题,主动帮助学生克服困难,使他们产生学习与生活的成就感,促进学生的后续学习。
2.依托教学反馈引导学生培养与形成学习策略。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学习策略的差异对学习成绩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优秀语言学习者会使用某些有利于学习的策略。在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所运用的三类学习策略中,学习者寻找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提高交际能力的功能操练策略是学习者学习成功的关键;用于完成任务、掌握语言规则系统而进行的具体语码练习的形式操练策略与学习成绩也密切相关,学习者借用母语学习目标语并只以考试成绩为目标的母语策略效果不明显。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讲究策略的习惯,从策略的角度思考英语教与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特别应根据学生实际加强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策略的训练,使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选择合适的策略进行学习,具备对自己的英语学习策略进行反思、总结和调整的能力,从而掌握英语学习的主动权。从目前教学实际来看,英语教师应重视功能操练策略的理解和应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宜过多地讲解语法、词汇,应给学生多提供说英语的机会。
3.建设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共享与合作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形式,共享、个性及归属感是促进学生社会化发展的中介条件,英语课程应让学生理解合作与共享的重要意义。语言学习不仅仅涉及语言机能、语法规则,其终极目标并非局限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获得,还涉及个人形象、社会情感、文化行为和存在规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学习活动的设计上,应大力倡导协作式学习,提倡学生以结对子、创建学习小组等形式学习;在课程载体建设上,应依靠网络、课件、讨论会、第二课堂等方法创建师生共同学习的活动平台,形成共同学习的组织氛围。在学习共同体建设过程中,英语教师有责任通过平衡的教学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文化意识,在传授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开拓学生的社会潜能,帮助学生在个人与集体和谐共生的英语学习环境中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学习者的社会化发展。
(责编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