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类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问题初探

2009-05-22宋英兰梁颜鹏

广西教育·C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机制

王 璐 宋英兰 梁颜鹏

[摘要]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正在全国稳步推进,在经济类研究培养机制改革中。应明确培养目标,实施分类培养,因材施教;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务实专业基础,优化知识结构;加大导师指导力度,讲究指导方法,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学术道德教育,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关键词]培养机制改革经济类研究生问题

目前,我国已有52所高等院校开展了研究生培养特色及机制改革。2009年1月2日,教育部发布2009年工作要点,其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推动高校设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金,完善以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度。”由此可见,我国全面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已箭在弦上。本文拟对经济类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作一探讨。

一、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以完善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和资助制为核心,以建立研究生研究质量,长效保障机制和内在激励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高校自主创新的作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其做法是通过学校内部统筹规划和经费拨付,加上导师部分的研究经费和其他有关资金,构筑新的研究生奖励体系,增加对研究生的奖助,强化导师的责任,突出强调导师应该在研究活动中培养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在国家下拨研究生培养经费有限甚至是不拨付的情况下。研究生在入学时被划分为公费和自费。两类学生在缴纳学费和就业等方面差别较大;自费生无论入学后学习如何努力,学业如何突出,也无法改变这种差距。二是导师招生数量的分配不合理。尽管有对导师科研情况和经费数量的要求,但是这种要求在落实上有难度、有漏洞,导致招生数量在导师之间的分配不合理,不利于培养质量的提高。三是在招生工作中,导师选拔研究生的自主权不够充分,不利于导师责任制的落实。四是研究生的奖助水平较低,影响了优秀研究生生源报考的积极性。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深刻改革,通过优化研究生奖励激励机制,完善研究生培养的协调机制,健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管理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有效激发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办学活力,调动研究生导师的主观能动性,增强研究生创新的动力,以达到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目标。

目前,全国共有52所高校开展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包括:北京14所、天津2所、吉林2所、黑龙江2所、辽宁2所、上海5所、浙江1所、江苏6所、安徽1所、山东1所、湖北2所、湖南2所、福建1所、广东2所、重庆1所、四川3所、陕西4所、甘肃1所。其重要做法可概括为三类:一是取消公费自费区别,二是提高助学金标准,三是强化导师责任。

二、经济类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建议

经济类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应始终围绕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适应时代要求,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综合型人才。

(一)明确培养目标,实施分类培养,因材施教

关于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有明确的表述: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因此,现阶段经济类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既担负着为企业、政府输送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又面临着学科建设与发展对理论型科研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经济类研究生培养必须根据不同的目标要求对培养方案进行相应调整,适当增加方向课和拓展课比重。在培养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因材施教。

(二)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夯实专业基础,优化知识结构

经济类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基础类——基础课、专业课;工具类——数学、外语、计算机;常识类——法律、管理;实践类——经济学模拟实验等。应调整课程结构,淘汰不实用的课程,增加实践性强、应用性较广的课程。应针对目前跨专业学生多的情况,保持一定数量的学位核心课、学位基础课。根据不同类型课程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讲授、研讨、答辩等方式。为了体现课程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综合性,可尝试按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按一级学科设置学位核心课、学位基础课和选修课。

(三)加大导师指导力度,讲究指导方法,注重能力培养

研究生的学习关键在导师。导师不仅应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而且应对学生要求严格、指导悉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更应以自己的学识和才德,引导研究生养成严谨、扎实的学习和研究风气。具体而言,应做到如下几点:(1)导师应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导师指导工作取得效果的前提和润滑剂,导师既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劳动,又应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2)应把握好管理分寸,宽严适度。过紧会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过松则易导致学生学术科研走弯路。(3)导师应处理好使用与培养的关系。研究生求知欲强,渴望成才,大多希望参与到导师的科研课题中去,有的研究生甚至成为导师完成课题的得力助手。(4)应充分发挥首席导师、责任导师、主任导师的作用,充分发挥导师组的智囊团作用。

(四)加强学术道德教育,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养成既来自于导师的言传身教,也受到周围大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针对当前学生在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着重开展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研作风和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还应建立和完善各种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一方面,充分利用激励功能,倡导求实、求新、求高的科研风气。将学生发表论文的杂志、刊物等划分等级,鼓励学生向高质量的杂志投稿,并提高奖励和支持力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积极解决学生学习、科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努力改善学生的学习、科研条件,为学生潜心做学问提供必要保障。

(责编卢海)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机制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V eraW an g
导师榜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
清退超时研究生是必要之举
研究生“逃课”需标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