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阶段周期循环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2009-05-22于喜展
于喜展
[摘要]目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诸多问题,应以市场调查和职业分析为基础进行专业设置,确定培养目标,通过对教学环节开发、教学实施与管理及教学评价与改进等环节的重新设计。探索出以体现就业为导向、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新型实践性教学模式。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五阶段循环高职教育
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各高校目前教学改革的目标与核心问题。但如何突出专业特色,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学校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教学体系,正逐渐成为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实践性教学体系研究的必要性
从目前职教人才培养的情况来看,尽管许多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了调整,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但社会上对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较低,普遍认为高职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弱。究其原因,是因为当前高职教育仍沿用本科“压缩饼干”式的教学模式,重理论、重体系,而轻实践、轻能力,未能按实际需要培养人才。当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诸多不足:
(一)实践教学的定位不清
许多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缺乏“动手”的机会,实验、实训、实习时间不多,即使在实验实训期间,多数情况下只是验证教师讲授的“原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践教学尚未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大多借鉴工科教学的实践环节,没有建立起理想的相对稳定的模式,没有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由于不了解企业对专业从业人员能力的要求,由学校设计的实践教学方案往往缺乏系统性,与企业对相关专业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脱节。表现为缺乏完整而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案,没有根据能力要求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没有根据能力发展规律设置分阶段的、阶梯式的实践教学过程。在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的协调性、系统性不够,存在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法呆板,教学过程控制不力,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不科学等问题,甚至实践教学无法真正落实,流于形式。
(三)实践教学条件普遍较差
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源,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实施实践教学所必需的教学仪器设备匮乏,不仅数量无法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而且有的实践教学仪器和设备陈旧老化,已严重滞后于现代企业和用人市场的发展水平。再加上这几年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学生难有实践机会和训练时间。同时,系统的实践性教学教材、案例、背景资料、仿真实习用的全套单证的建设不够。这些都是造成部分院校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的主要因素。
(四)实习环节薄弱
教学实习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实习过于形式化,很难建立起固定的实习模式,难以保证学生实习所需的指导和锻炼的机会。究其原因,从学校来看,有的高职院校对实习缺乏合理的安排、严密的组织管理,盲目性较大;从企业来看。许多单位都把接收学生实习视为负担,即使接收了实习生,也不让学生接触其核心部门和相关的管理事务,从而导致实习不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从学生来看,许多挂职实习的学生忙于应付日常事务和工作,根本无心完成实习任务。
(五)实习指导教师指导能力不一,有经验的企业营销专家难以聘任
某些实习指导教师受自身实践能力、社会经验、学历等条件的限制,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任务,从而使实习效果大打折扣。有经验的企业相关方面专家,特别是高级专家大多是企业的忙人,他们难以按学校较为严格的课程表前来学校授课。
(六)缺乏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应该说,在专业课堂理论教学方面,各高校都建立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但对于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却还不完备。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导致对于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指导教师各行其是,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由上可见,传统的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式上存在着诸多问题,难以有效地按照社会需求来培养人才。因此,需要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的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立足市场,贴近用人单位,以完成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目的。
二、五阶段周期循环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
(一)五阶段周期循环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五阶段周期循环实践性教学体系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知识必需够用为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产学研为基本途径的而建立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职业教育课程论、职业教育学习论、职业教育教学论为指导,经过不断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包括市场调查分析、职业分析、教学环境开发、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评价与改进等五个阶段,并具有周期循环提高等特点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通过对五阶段周期循环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组织与实施,可实现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一致;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一致;培养目标与职业资格标准相一致,并从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向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教学方式转变,增加实践教学比例、重要技能的训练时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五阶段周期循环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以市场为导向,强调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2)以能力培养为中心,重视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3)以科学方法为指导,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4)具有自我完善的功能;(5)具有自我完善的功能。
(二)五阶段周期循环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模型构建
根据上述分析,构建的五阶段周期循环实践性教学体系模型的基本内容如下:
1.市场调查分析阶段。此阶段的工作分为两项:一是市场调查,主要研究国家特别是本地区的有关政策,调查人才市场需求,正确作出专业设置或修订的决定;二是专业开办的可行性研究,即根据人才需求,决定培养方式、学制等,并进行经济分析,决定是否开设此专业。
通过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分析、市场机会分析、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确定候选专业,再结合学校专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分析,最终确定开设的专业。这在专业设置上充分地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特征。
2职业分析阶段。经过市场调查分析,确定了开设的专业,就需要研究专业培养目标。根据职业教育能力本位原则,应用职业能力和素质分析方法。进行培养目标专项职业技能和素质的分析。各个专业从现场聘请优秀第一线人员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确定某职业和岗位所需的能力领域(Area of competencies)和技能(skills),并最终形成一份职业能力图表。
针对将开设的专业,以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职业的需要为课程目标的确定依据,应用职业分析方法,由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行家确定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作为专业培养目标。这不但较好地落实了高等教育服务于人、服务于社会、服务于职业的服务宗旨,而且在人才培养的规格上也保证了高等教育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3.教学环境开发阶段。由教学环境开发专家、行业专家和教师组成教学环境开发小组。首先,开发教学软环境。包括:(1)技能分析,对职业能力图表中的全部技能进行分析,列出每一个技能的全部操作步骤与活动内容:必须够用的理论知识;工作态度;考核评价标准;用到的设备、工具、材料与人员及安全须知。(2)技能组合分析,通过技能分析将相近的便于一起教学的技能组合在一起,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并形成课程体系。(3)教学进程计划开发,按教学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将各个课程和技能按学期排列。(4)实践性教学指导书的开发,为了使相关的一组技能形成能力,针对这一组技能开发一份学习指导书。其次,开发教学硬环境。包括教室的设计;实训、实验场所的设计;资料室的设计;实习基地的建立。
根据职业分析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能力图表),运用依据职业能力形成理论开发出的技能分析和技能组合分析的方法确定课程内容、形成课程体系。这打破了知识本位的课程体系,建立起了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从根本上实现了理论知识必需够用的职教原则。在目标一结构组织者先行、职业能力形成和学习动机发展等理论的指导下,开发专业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各类教学材料(广义教材)、各类实训室和产学研基地等,保证了教学效能的提高和教学成本的降低。
4.教学实施与管理。教学实施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入学水平测试;制定学习计划;实施学习计划;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教学管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增设市场、教学开发与评估和学生就业咨询等部门。(2)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3)教学设施设备和工具等要存取使用方便。便于指导教师观察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4)建立健全学生学习档案管理制度。
根据能力形成的一般过程和学习动机的发展规律,设计教学流程,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管理措施,辅之以能力本位的教案、技能学习指导书、能力本位的试卷和职业资格证要求,不但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保证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地位,还充分地贯彻了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教育的指导思想。
5.教学评价与改进。教学评价是职教模式周期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学评价必须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以保证模式的顺利运行和周期提高。教学评价包括:学生培训目标评价、教学环境评价、教学过程评价、教师评价和教学评价的评价等。
通过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和入学志愿填报率,对市场定位作出评价,进行市场再定位;通过用人单位反馈信息、专业顾问委员会或职业分析委员会,对专业培养目标作出评价,进行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整;通过学生和教师对教学环境、教学流程和教学管理工作的评价,进行教学环境和教学实施与管理工作的改进,将此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效能经过一个教学循环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经验与启示
五阶段周期循环实践性教学体系是以体现就业为导向、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新型实践性教学模式,通过对其的组织实施,可以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教育教学的实践性教学的发展道路,从而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其经验与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1)普遍树立起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德为魂,以能为本、以产学研结合为基本途径的教育理念,并通过可操作性很强的五阶段周期循环模式的教学实践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2)专业设置以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为依据,主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就业率得到明显提高。(3)用人单位为主体参与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保证了专业培养目标面对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现了“准订单培养”模式,实用性和针对性强。(4)以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形成的一般过程及其规律为指导,设计教学的软硬环境,并以产学研为基本途径,实施教学与管理,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教学效能。(5)以目标组织者先行理论、职业能力形成理论和学习动机发展理论为指导,设计的职业教育教材,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缩短了教学时数,降低了教学成本。(6)为适应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教师也应加强职业能力训练,使“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从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责编卢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