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档案核心期刊文摘9则
2009-05-22胡绍华
胡绍华
关于档案馆功能拓展与模式转换的思考
肖文建、彭宁波在《档案学通讯》2008年第6期撰文,从分析档案馆信息服务中弱势群体之类型、成因、现状与难题入手,从档案馆功能拓展与模式转换两个方面讨论了档案馆如何为弱势群体服务的问题。作者认为:当前档案馆为弱势群体服务面临两大难题。一是传统档案馆服务功能及服务模式的局限性——多属于党政机关的深宅大院和隐蔽位置:所收藏的主要是党政档案,且多以单一的、纸质型为主;利用手续繁琐;工作人员多持严肃、防范的态度。二是弱势群众的自身障碍——社会档案意识不强;生理、心理、能力、经济等障碍。
档案馆要更好地服务弱势群体,一是要拓展档案馆的功能,包括突出社会化服务功能:强化开发与传播知识信息的功能:增强文化休闲功能。二是转换档案馆模式,包括:运行模式由传统型向复合型档案馆转变:机构性质由国家档案馆向公共档案馆转变。
档案部门怎样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建立“两个体系”
杨冬权在《档案学研究》2008年第6期撰文指出: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两个体系”,是指档案部门要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和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建立“两个体系”,是以人为本思想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科学发展的形势给档案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是对我国档案工作实践中出现的新趋势的新总结:是对我们过去档案体系中薄弱方面的新加强。
要推动“两个体系”建设,须进一步转变观念:抓紧修改和制定有关法规;重视过去已形成档案中民生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时刻关注并重视新形成的民生档案;注重做好基层档案工作;创新工作手段,改进服务形式;推进家庭档案工作。
服务民生——档案工作的正确方向
严永官在《中国档案》2009年第2期撰文指出,重新确定档案工作服务方向,着重提出档案工作服务方向的新选择(指杨冬权在第16届国际档案大会第146次平行会议上的演讲:服务民生,中国档案服务方向的新选择——摘编者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的理论意义有三:一是必然对档案学基础理论产生影响:二是对国家档案馆的馆藏建设具有导向作用:三是需要对档案利用理论作出新的构建,包括突出研究人民群众的利用,着重研究机关及有关单位档案的利用,着重研究档案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加快档案信息化进程的研究等。
档案工作服务民生的实践意义主要有二:一是顺应了人民群众的需要:二是档案工作走向社会的有效途径。
档案信息传捕类型初探
韩宝华在《档案与建设》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档案信息传播系统与人类传播系统一样,可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类型。
档案信息的人内传播,主要通过档案信息传播者以视觉信息的接收,文字、图形、图表的再认,以及信息主旨的理解为输入过程:在头脑中对这些信息加以处理,形成初步态度与判断,以取舍、归类、摘记、笔录、加条等方式为输出过程。它是档案信息传播的起点。
档案信息的人际传播,是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档案信息传播活动。它可分为正式与非正式的人际传播。其首要动机就是有意识地注意非正式人际传播中存在的对档案信息传播有用的信息,选择正式的人际传播对象,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档案信息的组织传播,是指以档案信息传播组织为主体进行的档案信息传播。通过组织传播中的信息传递,将各个档案信息传播者及档案信息传播组织中的各个部分连接起来,从而保障组织内部正常运行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保障档案信息传播组织目标的实现。
档案信息的大众传播,是档案部门的档案信息传播组织与社会专业媒体相结合,运用先进传播技术和产业手段,以社会大众为对象进行的大规模的档案信息产品和消费的传播活动。它是实现档案信息社会化传播的基本渠道和重要标志,也是档案信息传播学研究的重点。
基于信息权利全民保护的档案学研究取向与学科构建——兼论档案学科的失语现象及其消除
周毅在《浙江档案》2008年第12期撰文指出:以档案和文件等管理对象为起点进行档案学学科建构是当前我国档案学研究的基本特征,这种学科建构取向已经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其研究的重点是概念与原理而非政策与制度,这似乎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档案学科的生存与发展命运。其具体表现:一是我国档案学学科和档案学者在国际档案专业舞台上始终没有太多的声音:二是我国档案行政管理领域和相关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制定中很少顾及档案学者们的声音:三是档案学理论研究成果在丰富的档案管理实践中缺少应有的阐释力和指导力:四是面向社会的档案学专业教育在进一步发展上存在“瓶颈”。
为了改变档案学界的集体失语现象,就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政策(对策)与制度等应用性研究。即基于信息权利保护的档案学研究取向与学科建构的研究。这项研究的主要特点是:一要兼顾权利主体和权利客体两个研究对象;二要兼顾权利与义务两条研究线索:三要兼顾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政策(或制度)研究两种路径。
根据信息权利内部结构可以将档案学学科的研究内容解析为两部分:一是档案信息权利原理篇:二是档案信息权利确认与保障篇。
对档案负价值的探讨
张天佩在《山西档案》2008年第6期撰文指出:根据档案客体对档案主体所发挥作用性质的不同,档案价值有正价值和负价值之分,即当档案的凭证和参考等功能对满足档案利用者的需求以及社会的进步起到积极作用时,档案的价值表现为正价值:反之,则表现为负价值。
档案负价值产生的原因包括:档案利用主体对档案的需求的多样性和不合理:档案信息内容的失真、档案信息收集的不完整和档案信息内容的泄密:档案的无法利用和无效利用等。
档案负价值的危害性主要包括:不利于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进步,不利于档案事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不利于对个人合法权益的维护等。
如何减轻和防控档案负价值的不良影响,一是要正视档案负价值的存在,找出产生档案负价值产生的根源。二是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提高社会档案意识,树立科学的“档案利用观”;加强对文件的前端控制,重视文件归档工作,以确保归档文件内容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优化馆藏信息资源,为档案的利用与传播创造条件。
国内外档案博客的发展与影响分析
武琳、谢晓静在《北京档案》2008年第1期撰文,首先列述了国内外档案博客的出现及目前的状况,接着分析了档案博客对档案事业发展的影响。作者指出:档案博客的出现与发展,开创了档案宣传的新途径;提供了新的档案信息交流方式:拓展了档案编研的空间;促进了档案教育结构的优化。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当前国内档案博客存在的问题——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更新较慢;博客种类较少;博客的评论量少等。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档案博客的建议——加大档案馆的参与度,增加档案博客的类型。
公共信息服务与政府信息公开
常杰在《档案》2008年第6期撰文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了公开政府信息的多种方式与场所,其中包括对档案馆、图书馆等部门的要求。这一方面说明公共信息服务同政府信息公开有着高度的关联性:另一方面则表明档案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创构满足于政府信息公开需要的信息服务机制与体系。
作者首先分析了公共文化机构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优势,包括:具有共同的本质属性:提供信息服务的公益性;适合政府信息公开的场所:开展深度信息服务的实力和先进技术条件的保障等,
接着提出了公共文化机构开展政府信息公开服务的对策,包括:提高对公开政府信息的认识;加强政府信息资源建设:制定公开政府信息的制度规范;采用人性化的服务模式:密切与政府机关的联系。
论档案馆馆风建设
郭黎、王克立在《兰台世界》2009年第1期上半月刊撰文指出:档案馆馆风是指一个档案馆全体成员共同具有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它是一个档案馆特有的组织氛围,是档案馆在其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形成的、为全体档案馆成员普遍接受和共同奉行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等各种意识形态的总和。
优良的档案馆馆风对档案馆全体成员具有引导、约束、凝聚、激励等功能和对外辐射并产生良好社会形象的功能。
优良的档案馆馆风的内涵包括:忠诚可靠、爱岗敬业、优质服务、团结协作、严谨求实、开拓创新等品格和精神。
建设优良的档案馆馆风的途径:一要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入手:二要将馆风建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档案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紧密结合:三要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职业自豪感;四要强化馆规,从严治馆。
从本期起,本刊根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入选之档案学类核心期刊摘编其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