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的理论探讨
2009-05-22任汉中
任汉中
摘要:档案馆社会化服务不仅仅是档案馆功能的简单扩展,我们在向社会公共领域逐步延伸和扩展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实现理论上的重新架构。因此,本文拟借鉴社会记忆、新公共管理,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现等相关理论,进行更加深入地探讨,从而构筑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的理论框架。
关键词:档案馆功能理论架构社会化服务
毛福民同志在全国档案馆扩展社会服务功能座谈会上提出:“档案馆作为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不仅具备收集、保管、利用档案资料这三项基本功能,而且还具备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维护历史真实面貌、资政襄政、繁荣科研、发展经济、宣传教育等社会功能。要充分发挥档案馆的基本功能和社会功能,把档案馆真正建成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公开现行文件集中向社会提供利用的中心和档案信息服务中心。”这就为我们提出了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的目标,它应是档案馆的服务功能向社会公共领域逐步延伸和扩展的发展趋势,需要我们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实现理论上的重新架构。覃兆刿教授的档案“双元价值论”是对档案的价值核心的深刻揭示,使我们对档案价值的讨论有了一个比较统一的向度和维度。“档案双元价值观的综合发挥是档案事业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工具价值与信息价值如何完美结合,是现代档案工作体制创新的关键。因此,档案事业现代化应以体现‘档案社会责任感(工具价值的实现)和‘社会公众服务意识(信息价值的实现)为观念要件”。这使我们在讨论有关档案的问题时有了一个共同的平台和起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借鉴社会记忆、新公共管理,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相关理论,进行更加深入地探讨,从而构筑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的理论框架。
1社会记忆:档案馆的工具价值
社会记忆这一概念首先出现在社会学家和文化学者的视野之内。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认为,记忆不仅属于人的个体官能,而且还存在叫做集体记忆或社会记忆的现象。社会记忆对于人类社会生活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从纵向看,社会中的人并非与自己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但却是记忆存在物。他虽然直接地生活在当下现实的时空中,却又分明意识到过去活动的延续,并积极展望一个属于未来的理想。换言之,人的世界并不仅仅是一个直接的在场的世界(这个世界往往是十分有限的),它连结着一个间接的不在场的也是无穷无尽的世界,当下直接在场的世界只不过是这个无穷无尽的世界中凸显出来的一个点而已:从横向看,社会中的人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且个体的生活体验十分有限,需要积聚社会群体的记忆,来面对强大的外部世界,人就生活在社会的记忆场中。
社会记忆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信息的方式加以编码、储存和重新提取的过程的总称。其深层内涵在于,它是人类主体能力和本质力量对象化结果的凝结、积淀和破译、复活的双向活动,它是人作为实践主体对历史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体能力和本质力量进行确证、保存、占有和延续的内在机制,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自觉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创造性和依赖性、历史阶段性与活动连续性的统一。档案是一种记忆本源性的载体,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具体实现的条件和形式之一。
在现代社会,档案应是社会记忆的一种现实表现形式。档案的产生和形成是人类无限扩大自身记忆强度、容量和持久连续性的一种社会行为,也使人类记忆由零乱、个体的状态成为有序、群体的社会记忆,这是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档案构成了社会记忆统一的、现实的存在形式。这是一种不同于个人的自我复制、自我保存的方式,即在性质、特点、功能等方面均不同于个人记忆的社会记忆。在第十五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档案学者形成了这样的共识:档案在文化记忆、个人记忆和基因记忆的遗忘、构建、重构和恢复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寻找遗忘记忆和发现过去记忆事实真相的重要载体,是知识的存储器,是知识咨询和转换的媒介,是保护过去、记录现在和联系未来的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说,档案与社会记忆具有同一性。在现实中,人类需要借助自己创建的档案机制构成的记忆链条,对历史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社会形态的共同基础和民族特色、社会发展一般趋势和多元选择等重大问题做出解释。
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档案馆正是以其社会记忆的工具价值而存在的。以档案为物质基础和工作对象而建立的档案馆的工具价值就体现在其是人类自觉创建的社会记忆信息控制系统。其基本功能在于不断地积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知识成果,并以此为前提,不断构建,又不断丰富和更新人类控制自然、控制社会的信息系统。并将人类在与自然抗争中形成的认识和经验,通过档案这种载荷形式,经过进一步加工而形成科学知识,从而凝聚为人类控制自然物质世界的信息控制机制——技术信息系统:为防止社会成员破坏现实的权利意志结构,以保障物质社会关系的正常运转,需要对档案所记载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控制,并确立社会的行为规范,逐步建立起代替生物学结构的社会学结构,从而构成人类控制社会的信息控制系统。前者控制着着生产力的发展,维护自然人的生命力:后者保障着社会运动本身的稳态运转和不断进步。因此,档案馆的工具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某一阶层、某一学科、某一群体,而是体现在社会公众整体利益的高度之上。
当今高度发达的信息处理技术使社会记忆的容量空前增大、形式日益多样、层次越来越细,正在对人类生活发生巨大的影响。在全球化运动中,融入世界历史和守护民族特色、宗教的宽容情怀和原教旨主义、现代化的努力与本土化的追求等,都折射着社会记忆的开新冲动(即文化创新的欲望)和回归心态。也正因为如此,社会记忆在构筑国家认同、民族精神、共同记忆、民族的价值取向等关系国家与民族前途的重大问题上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构成“没有办法量化但却是很重要的‘社会资本。”固作为社会记忆仓库的档案馆,被赋予十分艰巨的社会责任,社会化服务将是其不二选择。
2以人为本:档案馆的服务宗旨
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唯物史观明确主张“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亦即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当作其理论的出发点。信息时代的来临以及“数字化生存”方式要求政府对迅速变化着的经济作出反应:它打破了长期以来政府对公共信息的垄断:新通讯技术以及接触政府信息的便利使公民和社会团
体更容易参与公共管理活动。这要求对政府组织及其运作过程作出变革与调整。档案馆的社会化服务是政府民主化进程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社会公众能否平等地享受档案服务也将是政府民主化的一个标志。信息对等,将是政治民主化、实现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条件。因此,档案馆将面临着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技术条件,同样也需要肩负十分艰巨的社会责任。
毛福民同志说:“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各级国家档案馆把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作为档案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档案馆工作的重大跨越,更是档案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体现。”如前所述,档案馆社会化服务不同于社会服务,既不表现为政府的施舍,也不是社会福利供给,而是真正地以人为本、还政于民、还档于民的具体实施,是档案由政治功能向文化功能的回归,表现为档案的理性价值的实现,其宗旨就是: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入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入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对最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又是一种价值取向,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档案馆社会化服务是要把“以人为本”这一宗旨贯彻到档案的理性价值的实现过程之中。
实现档案馆社会功能的准确定位。尽管早在1958年全国档案馆会议已决定档案馆属于国家文化事业机构,但由于各种原因,综合档案馆并没有迈出实质性的步伐,虽属事业机构伹都与档案局这样一个行政主体联为一体,并没有真正像图书馆、博物馆那样成为公众受益无穷的公共场馆。由于这种管理体制,《档案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无法得到保证,要实现档案的社会化服务,关键在于使档案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其文化事业机构的社会定位相适应。实现档案馆文化事业机构的社会化的管理体制是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的现实内容。
档案馆的一切工作都面向社会,面向社会公众。无论是档案的收集和提供服务,还是馆内的各项业务的开展都必须以全社会的需要为目标。即档案馆档案的收集和提供利用服务不仅面向各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档案室,同时也面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使档案馆真正成为社会文化的信息库,或者说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基因库,而不仅仅是党政机关的资政馆或历史学家的资料馆,使之成为社会公众文化学习的最基本的信息库,从而延续民族文化并激发民族文化的原创力。
档案馆工作成效应以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为衡量标准,建立起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指标体系,并以此作为政府拨款、社会赞助和个人收益的基本尺度。要将“顾客是上帝”的思想纳入管理活动之中,促使档案馆以贴近公众、以社会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档案服务工作。要开拓档案文化市场,以主动的方式服务大众:要传播档案知识,提高社会的档案意识,培养社会公众存档、管档和用档的基本能力。同时,要承担起社会信息库的职责,尽可能将社会实践的档案信息一网打尽,妥善管理馆藏档案,为子孙后代积累文化资源。
3公共管理:档案馆的管理范式
新公共管理思想是西方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西方公共行政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新公共管理思想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企业的管理理论与方法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不强调利用集权、监督以及加强责任制的方法来改善行政绩效,而是主张在政府管理中采纳企业化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来改善行政绩效。经合组织(OECD)1995年度公共管理发展报告《转变中的治理》把新公共管理的特征归纳为如下八个方面:(1)转移权威;(2)保证绩效、控制和责任制;(3)发展竞争和选择;(4)提供灵活性;(5)改善人力资源管理;(6)优化信息技术;汀)改善管制质量;(8)加强中央指导职能。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法制还不完善,对于西方新公共管理的基本思想,只能从实际出发,有选择地借鉴和吸收,而不能全盘照搬。
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档案馆是在纵向管理的指导下开展横向服务,管理工作的决策者与档案利用的具体实施者之间,没有正常的信息回路。这种管与用的脱节,使决策者往往存在着盲目性,档案馆只有盲从,而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的动力。在提供服务的实际工作中,政府既是需求方又是供给方,一方面政府通过行政法规和预算拨款支配档案馆运作,政府需要给予回报:另一方面,档案馆为了生存和发展,唯上是必然选择。而作为社会服务化对象的社会民众则被置于档案馆的运行机制之外,对档案事务缺少话语权。显然,在档案馆,社会化服务所需要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正常关系还未理顺,陷入一种逻辑混乱的状态。在这种运行模式下去实现档案馆的社会化服务显然是南辕北辙。而在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的档案馆管理范式,“与单纯的管理模式不同,管理范式更突出管理活动中的管理主体价值取向、管理理念与管理机构、管理方法、手段的有机统一和有效动作。”
必须以实现公共服务使命为基础。档案是一种社会记忆,必然具有公共信息的属性和公共产品特征,应该是全民所有、社会共享。基于这一认识,实现公共服务为使命将是档案馆社会化服务的基础,档案馆就要在保证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公民平等获得档案的基本权利基础上建立公共管理范式。新的公共管理的档案馆范式,是要在管理过程中反映使用者的愿望、要求和利益,以使用者的声音而非顾客的退出作为反馈回路,强调公民权理念,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官僚政治需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为追求目标,本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提高服务质量。在实际操作中,改变照章办事的传统方式,从执行规则到实现既定目标的转移,减少行政干预,以市场为导向,借助市场力量实现服务目标和方式的变革。
加强对运作状况的评估,强调明确的责任制、产出导向和绩效评估,追求高质量和高标准的顾客服务。档案馆的社会化服务不是以一种政府施舍的态度来实现,也不是一种福利供给,而是真正以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为服务质量和高产出率为衡量标准。档案馆长期奉行的“争取领导重视”的追求目标就显得不合时宜
了,而是要改变程式化的评估标准,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的档案需求,突出各档案馆服务目标和运行状况的个性和特色,强化各档案馆“管理者”的色彩,实行透明的、积极的和个性化的领导方式,解除规制和放权,使管理过程如预算、人事、采购等合理化,以所针对的社会公众的认可的、符合其愿望的方式设立评估指标(即明确的绩效标准与绩效评估、项目预算与战略管理)。以组织规划和评估的形式,把档案馆执行机构的运作与社会化服务目标更密切地联系起来。
加强档案馆之间和档案馆内部的竞争,把竞争机制注入到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中去。目前,我国以行政区划为基本框架的档案馆网络,是以保证党和政府组织系统档案的齐全完整为前提的,但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的档案却无法获得制度上的保证,而且各管一段,互不相干,无法形成馆与馆之间的竞争机制。各档案馆的财政拨款和人员配置,不是由档案馆的工作业绩决定,而是以所在地区的财政经济状况,更多的还是档案馆与领导的关系亲疏或做工作程度来决定拨款的额度,这种不以档案馆的服务效果来决定投入拨款的模式,不仅使档案馆缺乏创新动力和个性特色,也养成了档案馆长期漠视利用者的利益和要求而向政府“等、靠、要”的传统习惯,缺乏从社会吸取能量和自身的造血功能。因此,档案馆建立与设置,不能由国家一手包办,应鼓励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让一些民间建立的特色档案馆、中介机构与行政档案馆形成竞争的态势,也使社会的记忆更加全面完整,并具有立体感。使档案资源的流动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在竞争中实现档案资源的合理配置,建立从计划到准市场的转变成为公共部门配置资源的机制。在档案馆内部,强调各部门或个人之间的公平竞争机制,为使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目标得到合理的实现,对个人行为的收益成本进行精确的比较分析。在市场交换制度下,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不自觉地促进了公共利益,实现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兼容的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开始使用战略性的管理方式,组织发展不断地提出各种替代方案和更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改变传统的组织文化,建立新的“心理契约”。传统的档案馆管理模式在行政管理和在标准化的口号下,全国上下整齐划一,步调一致,从法律法规的制订,到档案馆的库房设计,事无巨细,全盘包办,明显沿用着计划经济时代组织文化,档案馆的公共管理范式则要从层级管理向合同管理的转变,灵活运用松散的合同管理形式,实现小战略核心与大操作边缘的分离,市场检验和非战略职能的合同承包:加强对组织间的战略的日益重视,从标准化的服务向灵活多样的服务系统的转变等。强调组织发展和组织学习,将组织文化看作一种组织发展的粘合剂,强调由结果判断绩效,主张分权和非中心化。在由上而下的形式中,努力促进组织文化的变迁,管理组织变迁项目:重视领导魅力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建立新型的档案馆文化,使其宗旨、口号、使命等,构成一种无形的但却十分有效的凝聚力,建立起一种明确的交往战略,一种更具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4结束语
所谓档案馆社会化服务,不是在现有的管理模式下扩展服务范围,增加社会服务内容,而是要在观念、体制、机制、模式等全面的置于社会公共领域去重新构建,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在社会的转型时期,政治的民主化、市场的经济化和社会的信息化使档案馆面临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这给产生和形成于计划体制的档案馆工作带来了全面的冲击,也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档案馆社会化服务是面对挑战的积极应对之举,同时也会改变当前模式下的利益分配格局,仅靠档案馆部门自己实施改革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借助社会各方的力量促使其实现适应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