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红楼梦》中诗词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2009-05-22周春晖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09年4期
关键词:葬花灯谜曹雪芹

周春晖

曹雪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诗人。单在《红楼梦》中,他就写了大小两百多篇诗词曲赋,这些诗词曲赋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称得上是“百家锦纳,五色眩曜”。同时,小说中的这些诗词曲赋在丰富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深化主题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纯文学的角度来探讨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成功地运用传统诗歌艺术,精炼而生动地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林黛玉。

一、 以咏物诗、抒情诗来表现林黛玉的个性与才华

1.咏物诗

如果把《红楼梦》的玄妙诗喻为人物之筋骨的话,那么咏物、抒情诗是人物之血肉。《红楼梦》中的咏物诗,无论是从诗词本身的艺术水准看,还是从它们与所属人物性格特征的吻合程度看,都堪称典范之作。尤其是后面一点,更是红学家们津津乐道的。反向观之,曹雪芹在为书中人物代拟诗词时,却不见有作者代拟的痕迹,它贴切地反映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与才华,成为我们观察书中人物性格的直接证据。值得注意的是林黛玉,她是具有灵心慧性的女性,其诗作在艺术上表现出的较高造诣,形象地反映了她的性格特征与才华。

林黛玉的咏物诗不仅是《红楼梦》中艺术个性最为鲜明的,而且是我们借以窥视林黛玉个性特征的最佳窗口。林黛玉是一位颇具诗人气质的女性,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特殊的境遇使她形成了多愁善感、敏感自尊、孤高冷漠的性格,这些性格在贾府中并不讨人喜欢,但她那掩不住的诗才,却使得这一形象光彩照人。林黛玉在《世外仙源》(第10回贾之春归省时作)一诗中初露才华。在《世外仙源》一诗中我们不难发现,林黛玉的意趣就有别于他人,全诗字句清新脱俗,全然没有别人的邀宠颂圣之意味。而后,在《咏白海棠》、《咏菊诗》、《螃蟹咏》三首诗中,她的才情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那“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咏白海棠》诗,“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李纨语),更显风流别致。脂砚斋在此段的评语也与之相仿:“逸才仙品”。林黛玉的诗句雅致清新,诗趣活泼超俗,造境自然典雅,在群芳中脱颖而出。

第三十八回在她夺魁的三首菊花诗《咏菊》、《问菊》、《菊梦》中也有别于他人的志趣。她以菊花为喻,把被吟咏的对象人格化,充分表现了自己孤标傲世、不惧霜秋、高洁自爱、珍视自由、藐视庸俗的高贵品格。如“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通篇充溢着精神的芬芳。不过笔者最喜欢的还是那两句朗朗上口的“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至此,不知言人乎?花乎?其实两者已融为一体,与其说是咏物,倒不如说是言志。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人们印象中,林黛玉常常是忧郁的,低沉的,而她实则是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在同一回中,心境稍佳时的她也曾豪情满怀地吟颂道:“鳌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多肉更怜卿八足,助情谁劝我干觞。”(《螃蟹咏》),并笑对宝玉说:“这样的诗,一时要一百首也有。”其昂扬的生活情趣跃然纸上。

2. 抒情诗

林黛玉无疑是曹雪芹最为钟爱的一个人物形象,对于这个“诗女郎”,曹雪芹是以充满爱抚、充满诗意的笔触来描写的。黛玉始终生活在诗的意境之中,她的一生都与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先看《题帕三首》(第三十四回),这是宝玉派晴雯把“半新不旧的两条绢子”送到潇湘馆后,黛玉“神痴心醉”地想了一会,欣然动笔而写的抒情诗。这三首诗不是黛玉的经意之作,却是她的肺腑之声。它们毫无雕饰,直抒胸臆,是黛玉经过长期相思煎熬终于得到定情之物的欣喜,是苦苦挣扎的苦闷灵魂初见曙光后的感泣。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三首诗所咏的爱情纯洁清新,颇似友情,这固然与黛玉高洁狷介的性格有关,但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她对爱情中的男女地位持有平等的观念。这就是为什么林黛玉有别于其他古典小说的女主人公的原因之所在,更是这一艺术形象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

林黛玉卧病潇湘,在秋窗夜雨中,百感交集,写了那首《秋窗风雨夕》,这首诗除了因病势加深表现出极度苦闷、颓伤的情绪外,也隐约地流露出未来与宝玉生离死别的不祥预感。同时,作者在20句诗中竟不怕“词穷”之险,大胆地用了15个“秋”字把黛玉凄凉的秋情和泪水交织成一幅“潇湘夜雨图”,面对萧杀的秋风夜雨,黛玉不禁诘问:“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这充分表现了黛玉对理想破灭的大声呐喊。

但最足以代表黛玉心声的则是《葬花吟》、《桃花行》这两首长篇歌行,《葬花吟》是黛玉诗中的压卷之作,是她用血和泪铸成的绝唱,它曾打动了历代多少读者的心。脂砚斋曾评此诗曰:“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把落花比喻为女性的凋丧,是我国诗家的传统手法。黛玉此诗也采用了这种手法,所不同的是,那随风飘飞的落花是她寄人篱下,不知归宿于何处的象征。同病相怜,惺惺相惜,所以她携锄葬花,且为之一洒同情之泪。

黛玉此诗完全摆脱了传统,全诗长52句,其目光却始终对准“闺中女儿”这个自我。诗中的花鸟景物反复出现,它们都是诗人心灵的衬托。“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这两句是此诗第二部的归结语,是诗者对理想苦苦追求无果而发出的内心世界的诘问,更是她试图挣脱“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恶劣环境的呐喊!但她更明白这种抗争最终只能落得“一抔净土掩风流”的悲剧性结局,于是她只能消极地发出“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的慨叹,并以此来保存自己玉洁冰清、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格。

《葬花吟》是用血泪谱写出的动人诗篇,凸显出人物的激情。诗歌的内容与人物的行动、心理状态以及未来的命运的预示和诗歌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物情节发展和行动的有机构成。《葬花吟》成为林黛玉悲剧命运的转折点,并为她后来的香消玉陨作了明显的注脚。可以说,假如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没有《葬花吟》的美饰,她将显得暗淡无光;假如《红楼梦》这部巨著没有《葬花吟》的点缀,它将显得冷漠干瘪!《葬花吟》可以说是曹雪芹用诗歌来表现人物个性、丰富人物心灵的最高典范!

二、 以玄妙诗为骨骼勾勒黛玉的命运结局

《红楼梦》中的灯谜诗,表面是在猜谜游戏,实则另有深意。这些灯谜诗托物寓意,一方面刻画了人物的思想性格,另一方面暗示了人物的命运。第二十回、第五十回灯谜谶语很多,下面只择黛玉的灯谜诗为例加以分析。“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见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其诗谜底是“走马灯”。她以“騄駬”(千里马)自喻,隐示自己虽才华出众,但终无立足之地。这与她曾说的偈言“无立足境,是方干净”是一致的。灯谜诗实则暗示了她悲剧性的结局。

总之,《红楼梦》中的诗词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刻画人物形象而服务的。当它出自不同的人物之口时,便表现了不同人物的精神世界,表现了不同人物对社会、人生、理想、价值的感悟与希冀。然而,这仅仅是冰山之一角,《红楼梦》诗词就像一座万紫千红、流金溢彩、蝶恋蜂爱的大花园,有道不尽的色彩与芬芳,它的内蕴极其丰富。《红楼梦》中的诗词既符合诗词本身的内在规律,又对优秀的中国传统诗词有所创新,同时对当代诗歌又具启迪借鉴作用。这些有待更多的学者去探讨和论证。

参考文献

[1]李哲良.红楼禅话(第九章)[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4.

[2]郭卫.红楼梦鉴赏(第二章)[M].北京:光明出版社,1998.8.

[3]莫砺锋.论红楼梦诗词的女性意识[J].明清小说研究,2001(2).

[4]朱彤.蕴深曲之致,出难写之境[J].红楼梦学刊,1988(3).

[5]姜志军,陈世澄.浓郁:《红楼梦》诗词的佛道色彩[J].红楼梦学刊,1996(3).

湖南省新邵县职业中专(422900)

猜你喜欢

葬花灯谜曹雪芹
猜灯谜,过新年
元宵猜灯谜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红楼梦》里的三次葬花
猜灯谜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红楼戏的滥觞
“这个地方难站”——曹雪芹对聚散离合的叙事与思考
红楼梦插曲《葬花吟》词曲浅析
背诵《葬花词》的丘成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