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
2009-05-22邹秋华
邹秋华
新课程倡导的“以人为本”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反观平时的教学,老师们依然是为了完成课前的教学设计而教,依然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教学艺术而教。这样的课堂,成了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却把学生作为了精彩演出的配角。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这一理念落在实处?我们认为,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退居”,适度地“旁观”,让教师的“无”换得学生的“有”。
一、思维,在“无言”中放飞
课堂上,面对充满生命活力与成长潜力的孩子,教师不是精彩的演员,而应变成运筹帷幄的导演;不是主宰课堂的知识权威,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把探索数学奥秘的舞台留给学生,将主动发展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无言”中张开思维的羽翼。
教学“年、月、日”时,我曾按部就班地把知识一一讲给孩子们听,却发现他们或做小动作、开小差,或无精打采,课后与学生交流,发现大部分知识他们早就知道了。根据这一情况,到另一个班教学时,我改变了教学方式。课前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研究年、月、日,可以观察日历、年历,可以阅读课本、课外资料,也可以请教家长、上网查询。课上畅谈自己研究年月日的收获。学生们的收获是丰富的。
正是教师的适度“无言”,换得了学生探索后的“多言”,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经历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问题的发现、解决过程。
二、探究,在“无案”中促成
教案只是一种预设,本来没有约束力,但许多老师人为地把“死的”教案当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引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
有位教师是这样预设“圆的周长”一课的:让学生动手测量圆形实物和图形的周长。估计学生无法直接测量出画在纸上圆的周长。
然而,对于教师故弄玄虚的这个“画在纸上圆”的周长,却给一名学生泄露了“天机”:
“老师,我只要用尺量出这个圆的直径,再乘3.14就可以了。”
“糟了,”教师审时度势,及时调整预定设计:3.14是什么意思?生:3.14就是圆周率。教师继续追问:圆周率是什么东西?学生振振有词:我从书上看到祖冲之发现“圆的周长大约是它直径的3.14倍。”
一场“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干戈”就在教师的巧妙引导下化为了“玉帛”!适时的“无案”,使探究更具生命。
三、智慧,在“无知”中开启
“无知”也就是在课堂上教师敢于说“我不知道!”“我也没办法,你再试试”,就让学生没了指望,没了期待,学生会激发出继续探究、战胜挫折的欲望。曾听特级教师黄爱华教学“24时计时法”,学生给计时法起名后,黄老师“傻乎乎”地问:“日常生活中多用12时计时法,我就不懂,为什么电视上还要标19:00,而不标晚上7:00呢?”
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来帮老师,在学生的多番“开导”下,黄老师终于“恍然大悟”。
黄老师的 “装傻”,给学生留下了尽情挥洒的自由空间。
教师,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应进一步退隐。我们只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与欣赏者,只是用我们的智慧,点燃学生熊熊的思维之火。把课堂还给孩子们吧,试一试,也许,我们苦寻而不得的教育幸福,将会悄然而至,充盈于您的心中。
(作者联通:336300江西省宜丰县新昌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