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大细节 养成科学素养

2009-05-22

中国人民教师 2009年3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现象细节

夏 炎

在一次评优课中,我发现了一些共同点:

案例一:在《摆的研究》这一课中,师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共同讨论出实验的注意点:1.平拿住摆锤。2.轻轻拉起摆线和摆锤,使摆线拉直并且和黄颜色的平面形成平行的状态。3.拉起的角度不要超过黄颜色平面的边。

案例二:在《热是怎样传递的》这一课中,

师:同学们对热是怎样传递的做出了猜测,要用实验来验证。

师:用铁丝代替勺子,酒精灯火焰代替果汁,凡士林有粘性,遇热会熔化,你们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看清楚热是沿着金属传递的过程。

生分组画图表示,交流。

师:为什么要粘火柴?

师:观察火柴的距离,你们觉得距离要不要注意?

师:用凡士林应注意什么?

生:凡士林的量要相同。

学生根据交流的结果修改方案。根据方案实验。

这两节课都特别注重实验中的细节,所以他们的实验效果都比较明显。不光实验效果好,学生也养成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了一定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是否具有科学素养,不是达到某个指标,而是潜移默化的,表现在任何事物与现象上。细节就是整体事物中每一个组成部分,每一个引人注目的或是毫不起眼的细微环节,它也是科学素养的一部分。注重细节、放大细节,也就养成了科学素养的某一部分。我认为抓住细节、放大细节应贯穿在整个科学研究活动中。

一、 备实验材料要精

生态课堂呼唤师生角色的真正回归。课堂上老师的主导权要还给学生,那么老师真正的主导作用就要转为“幕后”,所以老师在“后台”的工作就更艰巨了。

科学课中的实验材料都需要老师精心准备,实验材料要有结构性。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即在使用时能揭示自然现象间的某种关系的材料。教师应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研究材料的特点,选择那些与揭示科学概念有关的、有吸引力的、使用时有安全感并适合学生自行探索的材料。教师作为有结构材料的提供者,必须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点,根据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去寻找材料,选择材料,适时适量提供材料。

所以,老师在准备实验材料时都应该自己先试做,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针对存在的不足,老师要对实验材料进行进一步改进,以确保在课堂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抓实验要点要细

在设计实验这个环节,我们不仅要设计实验,更重要的是要抓住做这个实验的注意点,要把握实验中变的因素与不变的因素,要清楚仪器怎样操作,要尽量减少实验中的误差……

例如《摆的研究》这一课,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在研究与摆锤是否有关系时,学生要注意这些要点:摆绳和角度不变,自由摆动,如何计时、计次等;在研究与摆绳是否有关系时,学生又要注意:角度不变,自由摆动,如何计时、计次等。所有这些注意点都要让学生抓住、抓准,才能开始实验,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每当提出研究主题后,老师就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在学生设计实验时,要培养学生这样一种意识:怎样让实验更加准确、公正,有相当强烈的科学意识。当学生再次面临这样的问题时,他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决能力。

三、 看实验现象要透

在分析实验现象的时候更要注重细节,不能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现象可能其中隐藏着很深的科学道理。

例如还是在《摆的研究》这一课中,课开始学生认识了摆之后,老师要让学生先测一次10秒内你们组的摆摆动了几次。实验后,把所有组的数据统计到一张表中后,让学生分析数据时,有这样一位学生:我们组的摆绳跟旁边一组的摆绳长度相差很大,得出的次数不同,所以我猜测摆的快慢可能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听啊!这个猜测的证据这么充分有力,这个学生分析得很到位。

所以说在分析实验现象时不仅要看到表象,还要通过表象激活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提出深一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喜欢上问“为什么”,喜欢探究,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深化至生活中。

总之,在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中,无论是备材料、抓要点,还是看现象,都需要重点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任何事物与现象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当我们发现的所有的细节都是精品的时候,那么这些事物与现象就一定是精品。当我们在整个实验研究过程中都把细节放大成精品时,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得到的就是一个精品——科学素养。

(作者联通:215600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小学)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现象细节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
时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