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2009-05-22杨卫东
杨卫东
[摘 要]目前,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造成人才素质与企业需求脱节。本文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更新课程设计、全面更新教学方法(手段)、全面更新现行的考评办法的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校 工商管理 人才培养 改革
近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经济建设的提速,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与此不相称的是,有相当多的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在双向选择中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是人才供给过剩,还是市场需求泡沫?答案是否定的。经过充分调研、分析后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的素质与企业的需求存在差距。企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而我们培养的是研究型人才;企业需要的是善于“动手”的人,而我们培养的是乐于“动嘴”的人。如何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培养出“适销对路”的管理人才,正是高校管理人才培养急待解决的问题。
管理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高校扩招以来,几乎每一所大学都在开办工商管理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供过于求,毕业生就业困难,然而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学生培养方面。
1.就教材而言
内容陈旧,学生学的时候(甚至教材出版时)内容已是“过去式”,与实际脱节;内容空洞,多强调概念、分类、意义(作用)等范畴,到了关键的具体该怎么做时,要么难见下文,要么只言片语;偏重理论,教材对抽象的理论知识阐释很多,对理论的推广及具体运用涉猎不够;案例偏狭,所引用的案例过于“个性化”、“西洋化”,缺乏共性的东西,从而失却推广价值;所使用的教材当中,内容相互重复的问题比较突出。
2.就教学计划而言
教学计划相互“抄袭”,多年不变,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不合拍;课程设计整齐划一,未体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客观要求;理论传授比例过大,实务教学浅尝辙止;培养目标不明确从课程设计看,什么课都有,面面俱到,学生成了“一无所长的万能先生”;实习时间太短,对此企业有戒心,学生不安心,老师无信心,效果很不理想。
3.就教学方法(手段)而言
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师讲、学生听、听完就下课”,“填鸭式”、“喂奶式”是人们对现行教学方法的高度概括,引导式、启发式教学做得不够,师生间未形成互动式交流的好习惯;重理论说教,轻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粉笔板书为主,多媒体教学尚未普及,公开辩论、情景模拟、拓展训练更是无从谈起;缺少必要的实践场所,管理是实用性极强的科学,必须辅之以必要的实践场所(基地)和实验室,来完成情景模拟,素质测试以及亲身体验,学以致用;多讲道,不讲理,教师总是对学生讲你应该怎么做,而很少讲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到头来学生往往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制约了其应变能力;学校教育强调均衡教育(补短),而人才在社会上往往是靠强项(自己的特长)立业(谋生)。
4.就教师而言
首先是观念落伍。传统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的旧观仍在作祟,“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还未被广大教师认可并变成自觉的行动。由于师生在人格上不平等,所以课堂气氛沉闷,缺少公开争辩.其次,什么样的“质量观”才算合格?以往我们总认为,教师教完,学生学完,拿上毕业证书,走出校门就算培养了合格的人才。现在看来,这些远远不够。其次是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时要付出代价。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与考评机制,按部就班、因循守旧成了许多教师的首选。再次是绝大部分教师没有实践。学校教育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关键,“打铁先要自身硬”,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必须既有理论修养,同时又有丰富的(至少是某一行业)从业经验。
5.就学生而言
从学校到学校,缺少实践经历,对实务性内容的理解有一定难度;自信心不足,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差;自我表现及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让他们来一个3分钟的即席演讲,往往会使得他们语无伦次。另外,课堂发言不够踊跃;初到企业实习,企业很高兴,但没过几天,企业发现学生什么也干不了,双方关系遂变得冷漠;行为轨迹基本上是“学习—考试—遗忘”,很少将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未来的生涯规划相联系。
6.就考核办法而言
考题死板老套,学生以背为主,教条主义,高分低能;考试形式单一,以笔试为主,学得好不好就看考试成绩,故很难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定期考核,忽视平时考核(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考核以校内自己考核为主,未引入外部考核机制(与企业的考核办法脱节);重视智力考核,忽视德、体、能方面的考核。
管理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1.全面更新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应坚持的原则
统一要求与自主选修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专业教育与个人兴趣相结合.
(2)课程设计的要素
课程体系如何构建?其依据是什么?关键要参照企业对人才(毕业生)能力的需求。通过调研我们发现,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包括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演讲能力,调研能力,谈判能力,理财能力,外语能力,写作能力,计算机能力、驾驶能力等10个方面。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关课程的配置(模块),塑造学生的能力.
(3)课程设计概貌
全部课程包括经济理论课程和企业实务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讲座课以及拓展课程。课程设计总体上应本着精简、实用、新颖的原则。必修课应该侧重基础理论,选修课应该侧重职业技能,讲座课拓展学生视野,拓展课程应付挑战。
必修课控制在15门左右,学习时间为1个学年。必修课主要是打基础,扩大知识面,深浅程度适宜。如创业学,自由贸易与WTO规则,管理学,西方经济学,股份公司经营与管理,东西方文化差异研究,创新管理、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思想、管理英语、经济法、国际商法等。
选修课3门(每人)左右,由学生按照自己的爱好尤其是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选择。学习及相关的实践课程由校内校外(从企业选聘)各一位教师全程指导。学习时间为一年时间。如打算搞财务的学生可选修财务会计、审计学、财务风险预警及控制等课程;打算搞营销的学生可选修市场营销学、营销心理学、客户资源管理、连锁经营等课程;打算搞生产管理的学生可选修生产组织与现场管理,质量控制与管理、新产品开发等课程。以此类推。
讲座课每周至少办一次,每位同学毕业前听讲座不应少于20次。聘请经济界、企业界的知名人士,给学生演讲,看成功人士是怎样成长、怎样解决问题的,看看人家的眼界和视野。
拓展课将体能活动与智能活动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坚忍不拔的毅力、优秀的品质,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共事的能力。此外还应该开设企业参观、实习,择业指导,职业规划等课程。
2.全面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1)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自主学习——此阶段课程大多为专业基础课,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自学为主。这里有大约15门课程,要求每位学生都必须学习。
指导学习——即校企综合培养。由一名校内教师与一名校外教师共同培养一位学生。此间学生需完成3门选修课(至少)的学习以及完成毕业设计。每一阶段由指导教师定题目,学生到企业去做调研或体验,写出书面报告,与指导教师或同学进行交流。与此同时,学生还可对自己未通过的科目进行重修。
校内考评——学校由指导教师、校外专家(企业家)以及部分HR专家组成的考评委员会。按照当时工商企业选拔人才的标准进行笔试,模拟面试和心理测试等,对学生的素质进行全面考评。未达到毕业要求者可重修相应的科目。
(2)彻底打破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
每节课老师讲授的时间不能超过2/3,留下的时间由学生支配,也可尝试由学生讲授,同学点评;使学生质疑、提问,辩论成为习惯,老师只需总结归纳,必要时加以引导;案例教学必不可少,但在讨论时应采用头脑风暴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打破传统文化对创意思维的制约,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要注意弱化思维定势,如“权威定势”、“从众定势”、“经验定势”、“书本定势”、“非理性定势”等;通过大量实务模拟的办法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并将模拟过程中的感悟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坚持开放式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外出参观,与企业家座谈,将企业家请进学校举办讲座;提倡双语教学(选择数门课程试点),最好是外籍教师;课程均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
(3)相应的管理办法
对学生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和奖励制;对教师实行聘任制、奖励制。
3.更新现行的考评办法
现行的以书面笔试作为考评依据的办法,不能全面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水平。许多管理专家认为:管理者的能力=科学知识+管理艺术+经验积累。管理者如果仅有科学知识,其成功的概率只有50%;如果仅有管理的艺术和经验,其成功的概率也只有50%;靠“背诵原理”来进行管理活动,将必然是脱离或忽视现实情况的无效活动;而没有掌握管理理论和基础知识的主管人员必然是靠碰运气、靠感觉或过去的经验办事,很难得到可行的、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
为了更好的培养和评价管理人才,在考评方面,应该贯彻“五个结合”,即经常性考核与学年考核相结合;理论知识考核与实务能力考核相结合;智力考评与体力考评相结合;独立工作能力与合作精神考核相结合;校内考评与校外考评相结合。要对学生的“德、智、体、能”全面考核。
从考核的具体办法来看:一是自我评估。对自己的学习成绩、职业兴趣、价值观、性格倾向、行为倾向等进行评定。二是组织考核。包括笔试(应把握好测试内容、范围、题量、题型等);心理测验(对人的智力、潜能、气质、性格、态度、兴趣等心理特征进行测试);面试(将考生置于某种特定情景中进行观察);情景模拟(公文处理、无领导小组讨论、管理游戏、演讲辩论、案例分析等)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