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手风琴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
2009-05-22刘红洲
刘红洲
[摘 要]本文分析了目前高师手风琴学科理论研究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如何加强手风琴学科建设提出了“均衡手风琴学科教学的普及与提高、加强学科本体建设、开设手风琴必修课、加强高师手风琴教材建设、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材内容”等方面的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高师 手风琴 学科建设 思考
手风琴乐器轻巧、携带方便,具有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和声丰富、表现力强等特点,不仅适合独奏,而且可以伴奏,在中小学音乐课堂及群众文娱活动中被广泛运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因此,加强高师音乐教育的手风琴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近几年我国的高师手风琴教育出现了明显的滑坡现象,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我国手风琴教育的大环境来看,我国五六十年代,由于国家政治文化环境的需要,手风琴以其独特的功能占领了舞台,并迅速被人民大众喜爱和接纳,使手风琴发展有了一次难得的飞跃。在七八十年代,手风琴从舞台逐渐走向民众,学习手风琴成为了一种时尚,其发展速度非任何乐器可比拟,这时是手风琴发展的真正春天。进入九十年代后,音乐教育百花齐放,各种乐器培训争奇斗艳,手风琴的发展速度趋于减缓,尽管众多手风琴教育工作者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和心血,仍不能改变学琴人数逐年减少的境况。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学习音乐的选择面拓宽,表面上分流了学生,但主要根源还是手风琴普及教育的立足点逐渐偏离了大众文化,没有及时调整手风琴普及教育的框架结构,而是沿袭以往的教学模式,没有明显地意识到社会在变化,人们欣赏的品位也随之变化,所以手风琴也因此逐渐淡出主流音乐舞台。为什么手风琴会从五六十年代的红火发展到七八十年代的广泛普及,到九十年代反而疲软?高师手风琴教育也明显滑坡,这是值得广大手风琴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高师手风琴学科理论研究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片面强调和重视键钮式(巴扬)自由低音手风琴的教学和研究,忽略了传统键盘式手风琴教学与研究。音乐周报的主编安瑞在《手风琴应跳出深井》一文中写道:“而今,手风琴从教人员尴尬地发现:很多专业院校和师范院校手风琴专业招生质量、招生率明显下降,手风琴专业院校毕业生难以对口就业,舞台演出中鲜见手风琴节目,业余学琴人数大幅下滑。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中国手风琴尖端选手在国际手风琴大赛中频传捷报,已跻身世界一流手风琴家行列。如此,手风琴教育事业钻进了象牙塔的怪圈———边是塔尖高耸入云,一边是塔基水土流失,这就是手风琴教学面临的现实困境。”(安瑞,《音乐周报》2008第25期)
只重视少数手风琴精英的拔高教育,却忽落了手风琴的大众普及,这也是导致大众手风琴教育在我国出现了明显的滑坡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张欢2007年发表了《传统手风琴遭遇的尴尬》(《中国音乐》2007年3期)一文对传统手风琴在当代所遭遇的尴尬进行了客观描述,并从不同视角分析探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片面强调和重视键钮式(巴扬)自由低音手风琴的教学和研究,却忽略了传统键盘式手风琴。手风琴的滑坡现象是不容忽视的,手风琴艺术渐渐失去了广大的群众基础,逐渐成为象牙塔内少数精英的“专利”,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如何恢复传统手风琴原有的生态环境与魅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在眉睫而又十分重要的课题。
2.手风琴学科地位不高,学科的属性一直不够明确。在不少音乐院校(尤其是高师音乐院校)只把手风琴当作附带学科,有些甚至根本没有手风琴课。即便开设,也只是作为选修课或只为个别手风琴专业的学生开设。手风琴学科的在研究课题基金的安排、课程设置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大的力度。
3.手风琴理论体系有待继续完善。手风琴学科往往重视实践操作,但理论研究还很薄弱,理论窗口与阵地明显不足,教学与研究中的表层操作多,深层审美理论研究少,手风琴理论研究方面的书籍和文献还十分缺乏。
4.缺乏民族特征,中国民族风格的手风琴音乐作品较少。多数教材缺乏本民族风格的手风琴音乐作品,尤其是缺乏本民族手风琴中、高级曲目。全国高师手风琴学术委员会主任李未明在2008全国师范院校手风琴教学多元化发展研讨会说:“手风琴演奏长期缺乏中国作品,这种现象比钢琴还严重。”在现有的手风琴教学与演奏曲目中,大部分作品是由演奏家们二度创作或改编的,这部分作品有较好的舞台演出效果,但在技术程度方面大多居中,而且作品的结构、形式也趋于雷同,缺乏创新性和民族性。
5.高师手风琴教材缺乏歌曲伴奏方面的内容,师范性不强。目前高师手风琴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基本采用了音乐专业院校的教材模式,以练习曲、乐曲为主,片面重视独奏教学,缺乏歌曲伴奏方面的内容,有些教材即便是有但明显不足,没有突出师范特色。
对加强高师手风琴学科建设的建议
1.均衡手风琴学科教学的“普及”与“提高”。我们应当改变在手风琴学科发展和教学中只重视精英教育而忽略普及教育的“一冷一热”现象,让手风琴学科教学尽快走出象牙塔的怪圈,努力摆脱“—边是塔尖高耸入云,一边是塔基水土流失”的现实困境。在手风琴的选择上,我们应当改变当前只重视键钮式(巴扬)自由低音手风琴教学而忽略或放弃传统键盘式手风琴教学的做法。音乐专业院校应以键钮式(巴扬)自由低音手风琴为主,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则应以传统键盘式手风琴为主,如条件允许可两者兼顾。我们既要积极培养手风琴拔尖人才,又要大力培养为手风琴普及教育而工作的中小学师资,努力做到手风琴学科教学“普及”与“提高”均衡发展。
2.加强学科本体建设。随着手风琴教学实际和理论的发展,手风琴教学的多元化,手风琴学科应该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跟上实践发展,创新理论建设。学科的本体建设应该突出民族性,要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理论中汲取经验理论营养,积极借鉴国外的在新成果,根据我国的国情,结合自身实际,灵活借鉴,使之“本土化”和“民族化”,努力创建和发展自己民族特色的手风琴学科理论。
3.建议在高师(尤其在师专)音乐教育专业开设手风琴必修课,加强高师手风琴教学及学科理论建设。一年级可开设手风琴必修课——基础训练(基础普及),二、三年级可开设手风琴选修课——让一部分感兴趣的同学继续学习和深造(提高训练)。
4.加强高师手风琴教材建设,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教材内容。高师手风琴教材应进一步增加歌曲伴奏方面的内容,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师范性;教材最好采用五线谱和简谱结合的方式,兼顾到不同学生的基础和爱好;教材既应有必学的基础内容,也应有选学的提高内容,真正体现手风琴教材的“人性化”和素质教育理念;在授课单元、学习顺序、教学进度方面,都不应作刻板的硬性规定,而应尽可能呈现丰富多样的材料,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和创造性的发展空间。
基金项目:本文是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手风琴教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BSKY0807。
作者单位: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