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延安时期党的民众教育思想与实践
2009-05-22王斐
王 斐
[摘 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变革中起着决定作用。发动民众是革命胜利的根本条件,而采取正确的方法才能有良好的动员效果。为此,中国共产党根据延安时期的中心任务和政策,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法,调动了广大民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党在新形势下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延安时期 民众教育
中国共产党历来就非常重视民众的力量。1936年7月,当毛泽东与美国新闻记者斯诺在陕北的一间窑洞里彻夜长谈时,斯诺感受到了中国人民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中共中央在延安的13年中,全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而且国民党反动派也陷入了四面楚歌。为什么中国人民变得如此强大?那是因为毛泽东和他所领导的共产党人成功地进行了民众教育工作。
延安时期党的民众教育思想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任何推动历史前进的事业都是人民的事业,任何创造历史的过程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加。中国共产党认为,没有广大民众的参加,中国革命便不可能胜利。1919年起,毛泽东就在《民众的大联合》等文章中大声疾呼:“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到达延安后,毛泽东始终坚持这一在其革命生涯早期形成的思想,并使之不断丰富和发展。在1938年的《论持久战》中,他明确指出:“这个政治上动员军民的问题,实在太重要了。我们之所以不惜反反复复地说到这一点,实在是没有这一点就没有胜利。没有许多别的东西固然也没有胜利,然而这是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战争并不是单纯武力对抗的军事现象,而且是从属于政治的,是军力人心等综合力量的竞赛,所以才有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著名论断。中国共产党取得的革命胜利与其说是军事上的胜利,不如说是政治上的胜利,其根本的动力之源来自于人民群众。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但他们从不认为,民众可以自发地成长为革命力量。列宁曾经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1](p317)也就是说,要使民众能够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巨大力量,还须对民众进行教育引导和提示。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革命要取得胜利就要依靠民众,联合民众,同时要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而民众教育又需要从政治动员做起,正如毛泽东在抗战时期所指出的:“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2](p481)在民众教育中凸显政治动员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民众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那么为什么对民众进行教育需要从政治动员做起呢?从毛泽东的多次论述来分析,可以概括出以下几点。
第一,通过教育启发民众的政治觉悟。毛泽东讲过,要取得革命胜利,除了无产阶级先锋队的觉悟问题以外,还有一个人民群众的觉悟问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国广大民众尤其是农村群众政治文化十分落后,李维汉曾经这样描述陕甘宁边区初创时期的现状:“封建、文盲、迷信和不卫生。知识分子缺乏,文盲高达百分之九十九;学校教育,除城镇外,在分散的农村,方圆几十里找不到一所学校,穷人子弟入学无门;文化设施很缺,人民十分缺乏文化生活。”[3](p566)文化落后造成民众的散漫和无知不能够适应革命的需要,当民众表现出这样的不觉悟的时候,不仅不能成为革命的推动力量,反而有可能被敌人所利用。通过政治动员的民众教育,使群众认识真理,认识到自己的利益,觉悟起来,才能投入到对敌人的斗争当中。
第二,通过教育激发民众的信心和勇气。历史前进的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中国革命的道路也是如此。人民群众在同强大的敌人斗争的过程中,难免会面临种种困难,从而在一部分群众中产生悲观情绪。为此,需要对民众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去克服消极情绪,化解各种矛盾,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先后遭到敌人的三次“会剿”,革命主观力量的薄弱致使一部分人产生了悲观情绪。毛泽东为批判党内存在的悲观思想,撰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文中充分阐述了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在中国革命中的意义和作用,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的信心和勇气,及时消除了悲观情绪,为革命军队以后的战斗打好了思想基础。
第三,通过教育凝聚民众的力量。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的程度如何,不仅取决于他们的觉悟程度,而且取决于他们的团结程度。“群众知道了真理,有了共同的目的,就会齐心来做。……群众齐心了,一切事情就好办了。”[4](p1318)要使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朝着同一个目标共同奋斗,就要进行思想上的政治动员。通过政治动员,使民众明白中国共产党所制订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需要所有民众的共同努力来实现,从而使民众自觉投入党领导的革命活动,朝着同一个目标齐心努力。
延安时期民众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由于长期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民众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这极大地制约了中国的革命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此,毕生致力于民生革命事业的孙中山先生深有体会,并留下了“唤起民众”的遗嘱,他说:“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5](p220)然而怎样才能真正“唤起民众”呢,孙中山并未对此进行具体阐述,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则回答了这一问题。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必须把“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这个政治目的告诉全体民众,从而“造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6](p481)。毛泽东还特别强调:“联系战争发展的情况,联系士兵和百姓的生活,把战争的政治动员,变成经常的运动。”[6](p481)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活动中,在民众教育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实践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总结其基本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广泛而深入的政治宣传。在毛泽东看来,对民众进行政治动员的内容很多,比如,爱国主义教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等等,但中心任务是将“革命的政治目的”和“政治纲领”告诉人民,也就是进行党的路线和政策的宣传教育,特别是进行党的中心任务的宣传教育。《论持久战》指出:“什么是政治动员呢?首先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其次还要说明达到此目的的步骤和政策,就是说,要有一个政治纲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成立了宣传队,动员宣传团,战动剧团和战动青年团等,奔赴各地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工作。他们每到达一个地方,就散发传单、口号,贴标语,创办报刊,发布文告,召开动员大会及各种座谈会,同时还用公演戏剧、电影,唱歌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对民众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式的思想教育。在对民众进行政治宣传时,特别注意使用群众的语言,如果没有学会说群众懂得的话,那么广大人民是不能领会党的决议的。如果说不出生动活泼、切实有力的话,语言乏味,就不能吸引群众。为了让老百姓听懂并爱听宣传鼓动,就得“实地跟老百姓去学”。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激发了民众极大的热情,通过唤醒民众,组织群众,提高民众觉悟,使广大人民自愿地支援和投入到战斗中去。
第二,大众化的社会教育。延安时期,我党在根据地创办了各种形式的学校,如抗大、各级党校、干部学校,各根据地的小学、中学、冬学等等。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在形式上通过使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和群众习惯接受的形式,再经过教员的讲解,使民众懂得共产党的政策,一般的战争常识和军事常识。比如自然课要求“懂得防空防毒、救护及日常生活的科学知识”,军事课要求“懂得怎样打游击战争,怎样维护后方,怎样坚壁清野等”。[7](p31)为了提高民众教育的效果,读报、办板报以及组织群众参加实际的战斗活动成为主要手段。读报是延安地区最普遍的日常活动,读报活动甚至搬到了田间地头,渗透到农村生活的各个角落。边区还在市镇和人口集中的村庄创办黑板报进行政治动员,主要内容包括党的政策、政府法令、农作常识、卫生常识、表扬先进、批评落后等等。通过广泛的大众化的社会教育,普及了生活常识,宣讲了战争形势,也使民众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有了很大的增强,投入战斗和参与政治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三,给民众以“物质福利”的引导。在对民众进行宣传教育的同时,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以当时最简单易行、最直接了当的辅助动员方式,即以实利引导。只有切实地将民众中的生产生活问题解决好了,以事实证明党是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党才能树立起威信,民众才会真心实意地响应党的方针政策。为此,毛泽东多次提出:“我们应该不惜风霜劳苦,夜以继日,勤勤恳恳,切切实实的去研究人民中间的生活问题,生产问题……纺织业、畜牧业、盐业等等重要问题,并帮助人民具体的而不是空话的去解决这些问题”。[8](p467)在抗日战争初期,党就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实行改革税收制度、废止苛捐杂税等政策,以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这一政策的实施受到了广大农民和地主的欢迎,既从而使两者的利益都有所兼顾,农民得到了经济实惠,也保障了地主的地权、财权、人权。解放战争时期,党将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耕者有其田”的政策,逐步深入地开展土地制度的改革运动,这就在更大规模和更深程度上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为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最重要的社会政治基础。
延安时期民众教育的意义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众教育的成功实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第一,广泛的政治动员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众动员是全面的全民动员,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形成,使全面的人民战争的政治路线得到贯彻,使共产党有足够的力量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以及国民党反动派。
第二,民众教育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展现自我取得政治信任的过程,这无疑巩固了党在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领导权和权威性,奠定了其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优势地位。中国共产党通过卓有成效的民众教育,使占人口90%的工农群众第一次以政治主体的资格参与到政治斗争之中,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权的拥护者和支持者。“有了最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获得了政治发展过程的主体性力量,中国共产党便巩固了其在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并将事业成功的胜券操握在手。”[9](p189)
第三,延安时期的民众教育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民众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它可以增强人民群众的建设信心,激发执政党的各项政策的积极性,还可以有效地抵御各种不良思想侵蚀并提高全国人民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保持全国人民旺盛的奋斗精神和协调一致的良好关系,使社会以和谐的姿态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从历史发展的轨迹看,延安时期的民众教育就已经注重了“以人为本”这一思想,比如大众化的教育、民众的物质福利等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更应该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人民群众的作用非常重视,尤其是在延安时期,对民众进行广泛教育的重大举措是至关重要的。今天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延续,由此,我们很有必要对延安时期党在这一问题上的历史功绩进行梳理,在继承其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力求丰富、发展民众教育思想,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出发点、立足点,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群众答不答应,满不满意,高不高兴”为评判标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新的胜利!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3]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
[4]《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5]叶匡政编:《孙中山在说》[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
[6]《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7]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编:《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社会教育部分》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
[8]《毛泽东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9]萧超然,晓韦,金安平:《毛泽东政治发展学说概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