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学生管理如何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2009-05-22袁小鹏张志强
袁小鹏 张志强
[摘 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它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新的形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和不断涌现的新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大学生全面成才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学生和管理者两方面本来论述如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学生管理工作
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高教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大学生思想日趋多元化、复杂化,且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已很难适应新形势,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确实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进行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新的问题
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给大学生学习和获得信息开辟了新渠道,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工具;另一方面,网络也给腐朽、落后的文化和有害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有些大学生痴迷网络,致使少数大学生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学生中因迷恋网络,上网聊天、打游戏而无心学习、学业不佳、甚至荒废学业的大有人在,这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2.高等教育深化改革使学生管理难度增大
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高校逐步实现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过渡。生源质量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习后进生增多;交费上学,导致经济困难学生增多;面对学习的压力、生活的压力、就业的压力,由此产生了心理压力,造成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增多;高考取消年龄限制,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都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3.学生管理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根据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规定高校应根据学生数量来配备专职辅导员的要求,由于高校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很多高校未能达到此要求,无法满足学生扩招后的需要。许多高校的专职辅导员主要采用本科或研究生留校的方式,以解决辅导员短缺问题,但因为对学生管理人员的重视度不够,严重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少辅导员仅把留校作为一个短暂的存身之处,并未把学生管理工作当作终身岗位,他们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也一直在为考研和转行做准备,因此造成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不稳定性。
落实以人为本管理理念,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教育观念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管子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管子的这一宣示表明,他把以人为本看作是建立和巩固霸主之业的根本原则。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落实到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也是推进高校教育必由之路。高等教育的宗旨始终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归宿点,以人贯穿于教育始终。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主体性、发展性教育,它是一种对受教育者及管理者予以充分尊重的教育观,从而最大程度地鼓励和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开发其潜能。它的教育理念体现为对受教育者及管理者的关心、理解和尊重,进而培养他们的自尊、自信和自爱。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依靠学生。就是着眼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从学生需要出发,改变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校与学生处于管理和被管理的对立格局,适应高校发展要求,变管理学生为服务学生,通过转变角色,来应对学生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1)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人本心理学认为,人都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这种潜能是积极的、合理的和现实的。发挥人的潜能,超越现时的状态,是每个人的最基本的要求。教育中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概念是建立在对学生的基本假设之上的,实际上是把学生看作是一个追求自我实现、能够自我管理的社会人,正是学生可以成为一个追求自我、实现管理自我的人,因此对学生的管理就不想我们过去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关心学生和鼓励学生的积极性,而是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著名学术大师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以大量的篇幅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思想,他说:“中国传统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所以说,学生管理的“人本管理”就是以学生的全面的自在的发展为核心,为学生创造相应的生活学习环境、条件,以学生的自我管理为基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为引导的一整套管理模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管理方式也要转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上来,做好服务,做好监督,积极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
(2)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建设和谐校园文化
所谓和谐校园,是指学校各种发展要素间的一种均衡有序、协调促进的和谐状态,和谐的校园文化既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目标与内涵,又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与模式。和谐校园的本质属性是文化和谐,和谐校园建设的根本在于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高等教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给予学生发挥和创造的空间,增加参与的深度与广度,体现每个学生的主体性,从而使得校园文化活动更加富有吸引力和实效性;要坚持以构建和谐文化为目的,合理把握高雅文化活动与大众文化活动的结构,降低亚文化的不良影响,真正实现多元性与一元性的统一,从而优化校园文化活动的整体效果;要以学校和学生共同进步为终极目标,在文化活动的传承与创新中展示当今社会的核心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念,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与学生全方面的进步。
(3)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弱势群体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这不但揭示了我们党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也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如何建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目前,高校学生的弱势群体主要为经济困难学生和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这两类学生都需要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机制。
对于经济困难学生:一是广泛宣传国家新资助政策和学校资助政策体系,公平、公开、公正评定国家级、校级、院(系)级奖助学金,让学生感受到党和政府及学校的关爱;二是继续做好学生助学贷款和绿色通道工作,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生活难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顺利完成学业;三是完善学校资助政策体系和配套实施办法,拓展资助渠道,扩大资助范围,做好优秀奖学金的评定及学校品学兼优特困学生的学费减免等工作;四是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使其能够积极乐观的生活学习。
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应注重心理疏导,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应机构,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诊断与咨询。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波动、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特别是心理问题。不能把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解决,必须注重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把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和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大学生易发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服务,开设心理辅导讨论或心理咨询热线,创造倾诉沟通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学习调适心理状态达到心理平衡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挫折承受力和社会适应力,培养出自主、自强的创新精神。通过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加强对大学生的情感慰藉和心灵关怀,不断提高服务大学生的成效。
(4)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做好就业工作
随着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逐步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而大学生就业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高校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就业指导,构建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努力实现毕业生最大限度的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正确理解和坚持以人为本,坚定不移地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拓创新,努力做好新时期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
首先大力开展择业观教育,结合当前的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让学生全面了解国内经济形势,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增强他们的就业危机感,引导和鼓励毕业生积极就业。其次,做好重点群体教育和帮扶。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女生、农村毕业生、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以及长线专业毕业生等就业困难毕业生群体的工作。要针对困难家庭毕业生的特点和需求开展一对一的就业服务和重点推荐,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见习岗位和公益性岗位帮助,切实把关爱落在困难毕业生身上。再次,做好毕业生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活动。帮助毕业生处理好求职择业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增强毕业生承受挫折、经受考验、克服困难的能力;帮助他们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及对社会生活和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后,鼓励大学生积极的自主创业,充分肯定其主体地位,学校要始终如一的给其关怀和支持,让自主创业的学生时时刻刻的感觉自己像遨游在母校的关爱天空中风筝。
2.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创新规范、合法、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当得到充分尊重。在法律上,大学生是享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法律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要根据国家对高校学生培养的总体要求,承担起加强教育、科学管理的责任,同时,又要适应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手段,为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管理科学与教育科学相互交融,关系密不可分。学生管理从本质上讲是依法治理,学生管理目的是育人,把学生的行为引导、规范、约束到培养目标上去。没有合法、严谨科学的学生管理制度、管理程序和管理手段作保障,学生教育将是空中楼阁,正如社会上对我国教育工作的戏言:小学生讲共产主义、中学生讲集体主义,大学生讲个人主义,学生管理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
要落实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就需要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依法制定一套科学、规范、合法、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依法对学生进行管理。依法治校、依法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因此,建立科学、规范、合法、完整的学生工作规章制度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高校应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依据教育部新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在充分尊重学生应履行的义务和应享有的权利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学生管理规章制度,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依法行使有效的管理,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落实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学生管理队伍
高校学生工作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通过政治学习的制度与政策,辅导员扮演着大学生政治领路人与导航者的角色,并且在从事学生管理的日常性工作的同时,还要发散性、创造性地开展学生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生活指导、成才规划、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服务。这些工作性质与职能都要求辅导员队伍应该是一直精干、专业、创造性的队伍,也给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高校学生工作者还是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的具体实施者,管理者的专业化、职业化已经成为目前公认的发展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要加强学生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学生管理队伍”,使高校学生工作者在大学这个大熔炉的育人作用更加凸显,在诸多环节中切实扮演好“管理者”的角色,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以科学、高效、务实的方法对其实行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管理的规划,赋予其“专业化”、“职业化”的品质。
高校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不仅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需要,更是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理念的保障之一,高校要为广大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创造条件继续深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使这支队伍人员都能成为专家、学者,成为学校党政后备干部,提高他们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以解决高校学生工作者的后顾之忧,使其更好地投身到培养学生的伟大实践中去,为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高校学生工作者要与时俱进,掌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并据此调整管理观念和管理行为。自觉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理论修养、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充分认识目前学生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和艰苦性。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工程,学生工作者除必须要具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系统而全面的知识外,还应该了解学生、理解学生、掌握学生;要掌握有关的法律、法规,熟练而灵活地合法、合理、合情地处理工作中的问题;要力求以学生为本,增强服务引导意识,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使一切工作围绕着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进行。在管理中摆正师生之间的关系,与学生平等相处,充分发挥民主,调动学生主动配合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工作不是单纯的管理手段,而是管理科学的理念,重视管理技巧和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毓.以人为本: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模式[J].教育探索,2003.
[2]马海泉,吕东伟.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势在必行[J].中国高等教育,2004.
[3]李长春,罗丽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的建构[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8.
作者单位:
袁小鹏兰州理工大学教务处
张志强宁波市江北区交通运输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