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解读
2009-05-22郝广兴
郝广兴
[摘 要]文章回顾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和当代发展,分析和总结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内在本质及其意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解决我国当前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教育
人本主义的哲学是对“人”价值的充分肯定,反对对人的各种形式的异化,使人成为人本身。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宗旨在于使学习者成为一个人格完善的、能够充分自我实现的“人”,作为学习者的“人”才是教育的出发点、中心和最终归宿。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及发展
人本主义就是关注人的学问。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西方起始于以古希腊智者学派创始人普罗泰格拉、古罗马著名学者西塞罗和昆体良为代表的朴素人本主义阶段。到了中世纪,“神”取代了“人”,“神学”取代了“人学”。文艺复兴时期,以人为中心的观念才形成一种思潮,这一思潮被称之为人文主义。(有学者也称之为传统人本主义,以强调与当代人本主义的渊源关系)。这个时候的人本主义者复兴的是古希腊、古罗马的自由和理性精神。他们把异化给上帝的人的本质重新还给了人。[1]
但从17世纪科学革命以后,科学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方法。自然科学在人们的心目中变得无所不能。“到19世纪后半叶,唯科学主义已成为西方主导地位的思潮”。[2]但唯科学主义的基本观点却是以物质一元论和唯理性为主要特征的,这恰恰违背了科学的精神。20世纪上半叶短短50年之内连续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全球问题”(能源、环境等),告诫人们科技发展具有的两重性。[3]人类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这样的思潮推动下,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在美国兴起了一场人本主义教育运动。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科学人道主义观。有学者称之为当代人本主义教育或科学人文主义教育。
当代人本主义倡导的教育观
1.人本主义教育是发展人的潜在能力和促进人自我实现的教育
马斯洛认为:人本主义教育就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培养自我实现(self-fulfillment)的人。他认为人是具有巨大发展和创造潜能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一切生物体的根本属性。而这个巨大的潜能和创造性的实现的重要途径就是人本主义的教育。他们认为人是自我实现的人,外在的专制和束缚反而会扼杀人自主、发展、创造性的本质。可以说,人的自我实现,既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教育的必然途径。
2.人本主义教育是培育人“完美人性”的教育
人本主义教育强调事实与价值的整合、强调自然知识和人类崇高人性的统一,是最终达到丰满人性和自我实现的教育。它包括两个相关的方面,即人文关切和科学理性。“把事实和价值融合”起来,避免主知主义和唯科学主义,是马斯洛人本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当代人本主义者主张的教育,正是要帮助所有阶段的人,在学习和研究事物的基础上,学会抵制各种诱惑,执着而狂热地追求真、善、美等存在价值,最终实现人类对教育本质的崇高追求——创造人的幸福人生,实现人的丰满人性。[4]
3.“品格教育”是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的基础
在道德教育上实践上,当代人本主义者倡导立足于学生个体和学生现实生活的“品格教育”的教育。品格教育的著名倡导者,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考特兰德学院,第四和第五种R研究中心主任里克纳教授(Thomas Lickona)指出:“品格教育要把促进核心的道德价值观作为良好品格的基础”。[5]他认为要把一些公认的、普遍的、客观上非常重要的核心道德价值观当作道德教育的依据和根本。比如,关爱、诚实、公平、责任、尊重自我和他人等。我们的道德教育应首先进行立足于生活和关注学生个体的品格养成教育,然后再进行道德理想教育和政治教育。我们应坚决杜绝泛化的道德教育和把道德教育政治化的不良倾向。
4.人本主义教育是具有批判性、创造性和超越性的教育
这一判断是基于上一命题,即人本主义教育是促进人“自我实现和人性充分发展”作出的,是上一命题的必然衍生。正是人具有的作为人本质的主体性、自主性,人才会自觉的去批判他所处环境中不合时宜、限制人发展的东西,超越现实和物质世界的束缚,创造出新的东西。人本主义教育的根本宗旨,正是要在教育实践中,把人真正培养成为一个人格健全、正直善良、充满着无限创造活力的人。
结束语
我们倡导的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改革要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的理念,正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我们要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们进行中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的革新的核心应该是使我们今天的教育更具人本精神,使教育的“人文价值”和“人本理念”核心价值观念重新回归到教育的本体中来。
参考文献:
[1]张传燧, 赵同森. 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1.
[2]沈铭贤,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在当代的发展趋势[J]. 哲学研究, 1992(6): 19-26.
[3]杜时忠,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1998: 3-7.
[4] McNeil, J. D. (1985). Curriculum: A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3rd. ed.)[M].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Ltd. : 5.
[5]T. Lickona (1996). Eleven principles of effective character education[J]. In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Vol. 25, No.1:93-100.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