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09-05-22傅星维
傅星维
物理学作为一门教导青少年进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手段的基础科学,一门以实验为探索手段的自然科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实用性,既有许多成熟的研究方法,又有很广阔的创造空间,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以下是笔者对于中学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的几种看法。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同时教学中也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诸如各种神奇的现象、有趣的实验演示、有趣科技小史话以及各类实物模型、科技小实验等都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应当把探究式、研究性学习方式经常性的运用于课堂,针对学生的年纪特点,好奇及好动的心理状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做些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亲自动手,自己操作,自己主动观察的乐趣。这样不但增加了物理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做实验时注意多采用同一个实验多种操作的方式,以诱导学生在实验中能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发散思维能引发创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在教物理规律、概念时多引导学生进行多方位思考、论证,从而使得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再拘泥于一种方式。二是在习题教学中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或者在习题中设置各种模糊、不确定的物理情景,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全面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知识,进行多向思维。三是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多采取一个实验多种操作的方式,以培养学生能够以多种途径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同时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解决实际动手问题时不会因为沒动过手而心里紧张。
发散思维能帮助学生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新路径、新方法,但是对于众多的新的途径、方法,究竟哪条路径较快捷?哪种方法更实用?究竟如何选择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对于这些,仅靠发散思维是得不出答案的。这时候,就要靠收敛思维来帮忙。收敛思维又叫集中思维,是指从解决问题的多种设想、方案中,做出最佳选择的思维方法。创新思维往往要先发散,再收敛;发散是收集材料,收敛是精炼材料。正是思维的发散与收敛的对立统一,才能建立起科学的物理概念和结论。在教学中对学生收敛思维的培养,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训练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能够通过现象抓本质,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得到物理问题的规律或结论。二是会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法的优劣,并能够思考得出在什么条件下,哪种方法最方便、简捷,从而使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出最佳的解决途径。
三、注重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动力
对于学生提出的离奇的或错误的疑问,教师不能急于否定,而应当及时对学生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并马上进行问题的解决。在学生没被说服之前,不应当马上否定学生的质疑,要允许他们与老师争论,让学生在争论中加强对问题的理解以及判断能力。在疑问解决后,应再次对学生提出疑问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并注意加强学生对于疑问的筛选判断能力,以强化其质疑能力。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同时教师还应当巧设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提问的机会,调动学生的质疑意识,让学生产生思维动势。为此,可以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疑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例如,在浮力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弄清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遵从什么规律,可以用学生熟悉的例子问学生:为什么木块浮在水面上而铁块沉入水底?学生可能很快回答:铁比木头重。之后再进一步问:钢铁制成的万吨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上,而同等质量(重量)的铁块却是沉入水中?这个实例使学生对”因为重而下沉“的结论产生了怀疑,会思考万吨巨轮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这样,就引起了学生对已有的”因为重而下沉“的概念的质疑,并引发了学生对于”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的思考。这时候,教师就应当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提出各种影响物体上浮下沉的因素,之后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对各种因素一一进行试验,让学生在自己手中弄清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四、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概念,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规律的理解,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用实验方法进行探索、验证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当采用能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领会实验中的原理和思想,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实验教学模式。教师还要重视引导并帮助学生理解实验中的物理原理、思想以及方法,为学生在以后能进行知识迁移,解决其他问题打下基础;此外,还应教导学生学会分析实验误差、改进实验方案;并且要多开展探索性实验,让学生自主提出实验目的、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结果猜想,为学生提供能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创新的欲望。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物理与光电信息科技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