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性别与艾滋病防控领导力

2009-05-21陕西省委党校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课题组

理论导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社会性别

陕西省委党校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课题组

摘要:艾滋病已经从一种疾病演变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从深层背景看,艾滋病问题与社会性别问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将社会性别视角纳入艾滋病防控、社会性别分析方法结合到艾滋病防控之中。纠正由于忽视性别差异或公共政策视野中性别意识的缺失所造成的被动,是在新一轮的艾滋病防控中取胜的关键。深入研究艾滋病与妇女和社会性别的关系,提高领导干部的社会性别意识,使他们对防艾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领导措施不断强化,是新形势下防艾工作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社会性别;艾滋病防控;领导能力

中图分类号:C913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4-0054-03

2008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为“领导作用、增强力量和履行承诺”。把“发挥领导作用”作为2008年世界艾滋病日的主题,为政治领导人履行对艾滋病防治的承诺提供了一个机会,也为我们重视和加强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工作创造了条件,2008年中共陕西省委党校与陕西省卫生厅携手开展全球基金艾滋病防治多部门合作项目,使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第一次进入领导干部班教学,并成功举办了防治艾滋病师资培训班,为我们宣传社会性别问题、了解艾滋病发展态势、进一步提高各级领导艾滋病防控能力提供了良好机会和平台。

一、社会性别与艾滋病流行态势

1981年6月5日第一份艾滋病报告地发表至今,全球艾滋病例感染者已超过四千万。这个庞大的数字还在不断地增加,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了同“艾滋病”这个被冠以“世界超级绝症”的恶魔进行斗争,世界卫生组织1988年1月在伦敦召开了“全球预防艾滋病规划”部长级高级会议,把12月1日作为全世界宣传防治艾滋病的日子,称之为世界艾滋病日,更确切地说是“世界同艾滋病作斗争日”。1990年的主题是“妇女和艾滋病”(Wom-en and AIDS)。这个主题要求从国家这个高度,引起全世界对妇女这些特殊问题的重视,同时也突出了妇女参与全球与艾滋病作斗争活动的必要性。2004g世界卫生组织再次以“妇女、女童与艾滋病”(Women,Girls,HIV and AIDS)为艾滋病日的主题。同年,中国也在全国广泛开展了“关注妇女、抗击艾滋”的主题宣传活动。

女性多次成为世界和中国艾滋病防治宣传运动的主题,并连续多年在我国开展“关注妇女、抗击艾滋”行动,其主要原因有:

首先,妇女感染艾滋病的人数上升迅速。艾滋病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时,感染者主要是男性。有多性伴、注射吸毒等危险行为的男性占据了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绝大多数。90年代以后,随着艾滋病在全球的迅速蔓延,这一恶性传染病已经由最初男性感染者居多的状况,逐渐演变成一种女性化特征明显的流行病,艾滋病对妇女的危害日益严重。从90年代后期开始,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对艾滋病患者和携带者开始进行分性别和分年龄统计。1996年世界上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女性占42%,2000年达到47%,2001年达到48%。根据2004年11月23日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表一年一度的《艾滋病调查报告》估计,在成人感染者中,妇女已经占了一半。亚洲和东欧是艾滋病蔓延最迅速的地区,妇女和女童越来越受到此病毒的威胁。

其次,中国正在经历着艾滋病女性化过程。在我国,从1985年在北京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到2008年10月底,全国已经累计收到艾滋病感染报告27万例。其中艾滋病病人是7.7万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汪宁教授在2008年12月1日举行的第四届健康科技高峰论坛上表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部经过反复讨论,认为中国艾滋病流行到目前为止,性传播已经明显成为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一般人群感染明显增加。艾滋病的流行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趋势,将增加妇女感染艾滋病的危险。在1990~1995年间,男女感染比例为9:1,2004年为3:1,现在某些地区达到2.6:1,个别地方已达1:1。2007年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中,男性占71.3%,女性占28.7%;艾滋病患者中,男性占60.6%,女性占39.4%。分析近年来世界和中国艾滋病蔓延的趋势不难看出,男女感染比例迅速缩小,艾滋病已经成为一种女性化的流行病。

最后,性别不平等加剧了艾滋病的流行。造成女性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比例大幅度攀升,除了病理、生理的原因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原因。从病理原因看,艾滋病病毒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三种:血液、性、母婴垂直传播。在这三种传播途径中,与女性有直接关系的就有两种,即性和母婴。从生理原因看,女性的生理结构、艾滋病病毒在体液中的含量不同,使女性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从社会原因看,性别不平等、妇女的权益被侵害、对妇女的暴力等扩大了病理、生理原因的影响,加剧艾滋病的流行。约定俗成的社会文化规定着性别、性行为和生育行为,使女性在两性关系上没有话语权;女性在社会经济中处于明显的弱势和边缘地位,更多地依附于男性;法律制度和政策环境的不完善,使男女两性在财产权、教育权、就业和同酬权、领导权等方面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这些都决定了女性更容易成为艾滋病的受害者。

二、社会性别与防控艾滋病策略发展

在艾滋病被发现的20多年中,世界防艾策略随着艾滋病流行的扩展和演化不断发展,逐步走向成熟。1996年1月在日内瓦成立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1997年决定将每年12月1日的“世界艾滋病日”改为“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运动”,使艾滋病防治宣传贯穿全年;2001年联合国成员国召开了首次联合国大会艾滋病特别会议,189个国家签署的艾滋病防治承诺宣言。面对艾滋病男女感染比例迅速缩小,从高危向普通人群传播的态势,国际社会防控艾滋病策略有了新的发展。从社会性别视角看,突出表现在

第一,把妇女和女性青少年作为史滋病预防控制的重点。2004年2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了2004年世界艾滋病运动的主题:妇女、女童与艾滋病。希望世界各国把妇女和女性青少年作为艾滋病预防控制的重点,预防新的感染,努力减轻艾滋病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其主要目标包括:号召妇女和女性青少年在艾滋病的预防控制中发挥作用;鼓励那些被感染的妇女和女性青少年讲述她们自己的经历;强调艾滋病在全球、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国家给妇女和女性青少年带来的影响;向那些造成妇女和女性青少年易受艾滋病感染的性别歧视行为发起挑战;保证各国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以消除艾滋病对妇女和女性青少年的影响为重点;增强妇女特别是那些易受艾滋病感染或者已经被感染妇女的自尊;宣传、贯彻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宣言所制定的、有关妇女和女性青少年的目标。

第二,形成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的国际防艾文件。在联合国及其各工作机构的推动下,在各国政府的积极参与下,召开了一系列政府和非政府的高端会议,通过了一系列能够影响、促进防艾

政策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国际宣言、行动纲领和公约。2004年7月16日在泰国曼谷闭幕的第1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发表了《领导人声明》,呼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以及私人团体和机构等共同承担起在全球范围内控制艾滋病的责任。在这次会议上,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强调,今后的工作特别注重三个方面:一是增加建设防治艾滋病的基础设施;二是使女性能保护自己免受艾滋病侵害;三是加强包括政府最高层在内的各个层面的领导作用。

第三,发挥联合国机构及其各国政府的作用。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联合国妇女发展基金、联合国人口基金等机构,通过提供社会性别纳入主流和向妇女赋权策略,将妇女问题和妇女关注的问题提到国家、地区、全球的议事日程上,在促进性别平等、消除贫苦以及推动艾滋病防控政策社会性别主流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北欧4国部长和联合国官员联合发表声明强调,各国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妇女地位、改善女性受教育的条件,有效解决女性遭受的性虐待以及其他各种暴力行为,确保她们在艾滋病防治方面有权享受与男性一样的医疗服务。在我国,2003年,卫生部和联合国艾滋病中国专题组联合发布了《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2006年3月,国务院《艾滋病防治条例》颁布实施,标志艾滋病防治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第四,注重预防,开展行动干预项目。全球妇女与艾滋病联盟在防止年轻女性感染艾滋病病毒、减少针对妇女的暴力、保护妇女和女童权利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防控政策中预防性措施更加完善,进行了一系列有助于社会性别意识提升,维护妇女及女童权利,共同提高艾滋病防治效果的各项行动及具体援助项目。研究显示,从流行病学的角度并未被确定为高危人群的妇女和儿童正越来越易于受到感染。所以减少个人感染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性敏感计划的主要策略包括:增加女孩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机会;保证妇女和女孩了解她们的身体情况、接受艾滋病和其他性传播疾病教育,并且掌握对不想要的或不安全的性行为说不的技巧;推广艾滋病预防计划中的社会性别意识并定期提供所有服务统计和研究中的与性别有关的数字。

第五,发挥妇女组织作用,积极指导民间活动。联合国非常重视发挥非政府组织、特别是妇女组织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加强促进妇女的经济独立性方面的作用,大量增加现有的对妇女进行培训的机会、妇女的信贷计划、储蓄安排和合作社,并将它们与预防艾滋病结合起来;给妇女提供别的选择来替代从事性工作;在提供保健、艾滋病病毒,性传播疾病预防服务、安全套和性传播疾病护理时应运用文化和社会敏感性,以使妇女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够获取它们。

三、社会性别与艾滋病防控领导力提升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艾滋病防治是关系我中华民族素质和国家兴亡的大事,各级党政领导需提高认识,动员全社会,从教育人手,立足预防,坚决遏制其蔓延势头。”艾滋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项系统工程中,政府的责任居于首要地位。而将政府责任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即是加强领导干部的能力建设。作为中央政策的执行者、地方政策的制定者和公共资源的配置者,领导干部的能力状况直接关系到防艾工程的实际效果,是打赢防艾战争的关键。面对艾滋病的蔓延,当今世界各国日益寻求将社会性别视角和社会性别分析方法结合到艾滋病防控之中,因为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由于性别歧视或公共政策视野中性别意识的缺失,更容易导致艾滋病的大量传播。

2006年全国妇联、中国妇女研究会与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合作共建了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基地成立以来,紧紧围绕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促进西部妇女发展这一主题开展研究和培训工作,积极倡导社会性别主流化,2008年又使艾滋病防治教育第一次进入中共陕西省委党校及部分市县党校的教学之中。通过调查显示。目前领导干部普遍缺乏社会性别意识和人权意识,对社会性别分析方法的掌握严重不足,基于社会性别差异制定和实施防艾政策与措施的能力严重欠缺,这些都制约着艾滋病防控工作的绩效。提高领导干部的社会性别意识,将社会性别作为一个新视角、新方法,作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提高领导防艾工作能力的重要方面是非常必要的。

领导干部领导艾滋病防控能力提升,主要表现为:

首先,认识与国际社会防艾行动同步。世界艾滋病运动(WAC)选择“遏制艾滋、信守承诺”为其2005到2010年的主题,强调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承诺、共同参与,号召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要行动起来,恪尽职守、履行承诺。如果想要减少妇女对艾滋病病毒的易感性,就必须从社区到国家层面都采取新的政策。这意味着必须采取措施保护妇女的人权和基本自由以及提高她们的经济独立性和法律地位,而这些需要更大的政治意愿和政治承诺。我们应围绕“发挥领导作用”这一主题采取切实措施,建设服务型政府,使“遏制艾滋,履行承诺”与国际社会防艾行动同步。

其次,思路与史滋病防控机制构建同步。我国正在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艾滋病防控机制。温家宝总理要求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将艾滋病防治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动员组织全社会力量,扎扎实实做好防治工作,坚决遏制艾滋病在我国流行和蔓延。领导干部必须深化对艾滋病性质的认识,明确其不仅是公共卫生问题,而且是社会问题,从深层次背景看,实际也涉及社会性别问题,尤其是对于妇女和儿童,艾滋病会无情地吞噬她们的一切甚至生命。因此要高度重视在机制建设中用社会性别视角关注这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使机制在保护妇女和儿童、防止艾滋病蔓延的行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举措与预防艾滋病蔓延同步。社会性别与艾滋病的相关性集中表现在公共政策、教育过程、法律领域等方面。公共政策中的社会性别缺失会导致社会决策的滞后,增加艾滋病防控困难;教育过程中的社会性别缺失将影响妇女防控艾滋病的责任觉醒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制约青少年防艾的知与行;将社会性别纳入法律领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一个有利于缩小社会性别差异并与防控艾滋病相关的法律环境需要建设。由于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传输途径与社会性别关系密切相关,所以社会性别关系不仅影响着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同时也影响着艾滋病的预防工作。因此,所有的艾滋病计划都需要引入社会性别视角,采用与社会性别有关的方法。

第四。考核与艾滋病防治行动同步。我国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关注妇女抗击艾滋病行动方案》等政策措施。通过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强对妇女的保护,降低妇女艾滋病感染率,切实关怀妇女艾滋病感染者,使妇女和男性都能从更具有社会性别敏感性的发展政策、规划和项目中获益。同时我们要把社会性别平等意识作为一条“基线”列入干部考核,没有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干部不是一个合格的干部,没有社会性别敏感的干部不能担任艾滋病防治的领导工作。

四、社会性别与艾滋病防控可持续性

艾滋病的发生、蔓延、影响,都带有社会性。因此,应当通过全方位的社会干预遏制艾滋病蔓延。对艾滋病的社会干预必须建立在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础之上,要着眼于全民健康素质的提高,面向全体国民,社会多方介入,借鉴有益经验,增加新视角,提高领导力,努力保持干预行动和干预效果的可持续性。

第一,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艾滋病问题观。正确看待艾滋病是制定正确政策的前提。对艾滋病要确立三个基本观点:一是艾滋病是对我国社会具有潜在威胁的疾病。艾滋病危机实际上是一座海洋中的冰山。艾滋病患者只是露出海面的那一部分,藏在水下的部分要大得多。这“藏在水下的部分”便是已经携带艾滋病病毒但还没有表现症状的人们。他们在发展成为艾滋病人之前外表看上去很正常,但能够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如果他们不知道或不公开自己的病情,那对其他人群健康的威胁非常严重。二是艾滋病的传播、影响和治理具有社会性特点。艾滋病的传播与人们的生活观念、社会行为方式有密切关系,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它不仅影响人们的健康,还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治理艾滋病,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介入,运用法律约束、经济支持、文化宣传等手段进行干预。三是艾滋病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虽然艾滋病疫苗预防受到局限,但是社会性预防是有效的。对艾滋病的社会干预要充满信心。

第二,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艾滋病的社会干预离不开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这是由政府的职责和优势决定的。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执政理念,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是政府的神圣职责,控制艾滋、减轻危害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政府以行政权力来推动各项工作,具有导向性强、影响力大、时效性高的特点。政府介入还能为防控工作提供可靠的政策、人才和经费保证。政府干预的关键问题是多部门的参与与合作。政府干预的主要任务,一方面是制定规划制度,建立组织协调机构,及时掌握疫情动态,采取有效措施,总结防控经验,完善相关政策,另一方面是加强对全社会防控工作的领导。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有限、组织的成熟性不够高,需要政府的引导、支持和帮助。政府应当从防艾工作的全局出发,引导和帮助它们在艾滋病防控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民众(志愿者)松散性决定他们更需要政府的倡导、组织和管理,要鼓励更多的人参加到抗艾队伍中来,要把志愿者组织起来,使他们人尽其才。

第三,构建艾滋病防治的社区干预网络。社区是人们获得社会支持最主要、最直接的社会空间,精神上的支持、物质上的接济、生活琐事上的帮助,都离不开社区。社区是人际关系相对熟悉的空间,真正的舆论压力主要来自社区,外部社会的舆论也只有通过社区熟人才能形成强大的压力。推进艾滋病的社会干预工作,必须重视社区作用的发挥。首先要改善社区人文环境。要在社区营造宽松温馨人际空间,通过各种形式给感染者心理关怀和精神鼓励。其次,要创建社区社会支持网络。以医疗社会工作者为主体的服务网络,可以避免医院分类医疗带来的社会歧视感;以社区工作者联络有关机构协会建立的社区艾滋病照顾小组,能够充分动员社区各方面力量,提供更具有人情味的艾滋病护理服务。

第四,加强非政府组织在艾滋病防控中的参与介入。非政府组织是艾滋病干预中的重要力量。它可以做政府不便做、企业不愿做的事情,是政府干预的积极补充;它独立于政府和市场之外,与各界群众有广泛联系,可以就政府对艾滋病问题的掌握情况、社会政策的民本性、管理服务的合理性规范性等方面进行有效监督;它与国内外学术界有广泛联系,信息通畅,思路敏捷,思想开放,关注民愿,能够提出创造性、前瞻性的方案,并通过研讨会、新闻发布会、咨询报告、科研论文等形式倡导社会,影响政府;它还能够以义诊、义演、义卖筹集资金,征集志愿者、免费药物、免费书籍等方式聚集社会资源并在全社会对一些成功的做法进行示范和推广。因此,要鼓励支持现有非政府组织介入艾滋病的防控工作,积极推动专门的非政府艾滋病干预组织的组建工作,深入探索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防控协调新模式。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社会性别
基于社会性别视角的企业营销策略分析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的社会性别研究
中国梦与社会性别平等问题探微
黑龙江男女两性对性别法律权利的认知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