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厘头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2009-05-21

理论导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

康 洁

摘要:“无厘头文化”是当前大学生群体中较为显现的文化现象之一。它的流行有特定的地缘逻辑与深刻的时代原因。由“无厘头文化”而次生出来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困境,有整个社会环境的外部原因,也有德育体系自身的问题。为此,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应对方策,以助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健康成长。

关键词:“无厘头文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09)04-0090-03

“无厘头文化”自上世纪90年代从香港地区的影视圈发端以后,当前在我国大陆的高校校园逐渐流行起来。有许多大学生对之趋之若鹜,充满好奇,给正常的高校德育秩序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德育工作者亟须重视这一问题。

一、“无厘头文化”的流行及其来源

无厘头,是根据普通话发音而来的一个音注词。它源于广东佛山、顺德等地的方言,在方言中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一个人的言行没有中心,也没有明确的目的,常常乱发牢骚,莫名其妙;二是指草根人群的骂人话中最狠、最粗俗的一句,意思是说一个人做事情什么都不行,十分无能。由于香港市民在日常生活交流中大都使用粤方言,“无厘头”这一方言词也被香港的民众所运用。从文化评论的视角上说,“无厘头”这个概念,是在采用了粤方言中的“意指”与普通话的“音指”之后,而诞生的一个新词。应该说,它是汉语方言与普通话相嫁接的产物。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社会上开始出现了特别多的流行语,这些流行语迅速地充当了青年人群的语言载体,并日益形成一股交流、调侃的风气。“无厘头文化”就是在这股流行语的风气中发展起来的。“无厘头文化”自从在语言领域出现以后。最初被运用到影视创作与广告设计之中,大获成功,逐渐形成一股抗衡于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它的基本特征是:非主流、非逻辑、去中心化、无视“大道理”等。

我国大陆的“无厘头文化”的产生、发展与流行,具有特定的地缘逻辑与深刻的时代原因。从地缘逻辑上说,历史上港粤之间的人口流动,使得香港的俚语与广东的方言之间具有地域的一致性。发端于广东省有些地区的无厘头方言及其语言意义,被香港的影视剧尤其是喜剧艺术创作所吸纳与应用,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并快速传播,而且逐步被概念化,在影视文化评论中获得了“无厘头”的称谓。反过来,被概念化的无厘头的影视文化,从香港地区重新回到广东,进而在整个大陆地区流行起来。

我国大陆地区“无厘头文化”的大规模的流行,做出突出“贡献”的当属香港喜剧演员周星驰。《西游记》被周星驰“大话”式地“恶搞”之后,无厘头影视文化在大陆青年人群中广受欢迎,甚至取代了港台影片的三大传统题材——警匪暴力和功夫打斗、富豪家庭的伦理和情爱纠葛、金融财经和职场叙事。如今,大陆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宁可接受无厘头式的“搞笑”,也不愿为港台地区的警界、商界精英的事业挫折或者富豪子女们的爱情命运而忧心忡忡。他们把观影兴趣投向了不讲“常规逻辑”与“大道理”的故事情节与经典台词,不愿花费过多的脑筋去思考与分析影视中所蕴藏的道德主题。应该说,这是消费时代的影视创作的重大转向,这一转向告示着大规模的文化反讽时代已经来临。长期被边缘化的无厘头人群不再把主流文化或精英文化作为闲暇生活的精神寄托,而是在贴近自身生活经验的文化形态中寻觅时光的意义。

无独有偶,台湾地区的周杰伦在流行歌曲的演唱风格上与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作出了强有力的呼应,其绕口舌般的“双节棍”等歌曲在大陆高校的校园中广为传唱。另外,大陆网络歌手杨臣刚的“老鼠爱大米”、黄蓉的“水煮鱼”、庞龙的“两只蝴蝶”、花儿乐队的“喜唰唰”等,让新兴的、嬉皮的“无厘头一代”颇为过瘾。这些新生代的流行歌手们,大胆地以无厘头的艺术方式出现在消费者面前,集体唱出了爱“面子”的主流文化人群不便吐露的人生苦衷。

从时代原因上看,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对我国大陆的“无厘头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化所体现的多元化、无中心、反权威、反正统性、非连续性等特征,与无厘头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处。后现代主义高扬事物变化的差异性、零散性、特殊性,主张用文化形式的多样性去超越现代文化的统一性。法国思想家利奥塔在批判现代文化的统一性特征之后呼吁,“让我们向统一的整体宣战;让我们见证那不可呈现的;让我们持续开发各种歧见与差异;让我们大家为正不同之名而努力。”美国学者约翰·墨菲(w.j.Murphy)则认为,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反现代性”集中体现在反二元论哲学上。他说,“从根本上说,后现代主义文化是反二元论的。”

概言之,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通过发动一场思维方式上的巨大变革来消除主体与客体的分离,改造由二元论带来的文化现象中价值与事实、伦理要义与实际需要之间的分离,并彻底取消二元模式中主体的中心位置。显然,从大学生的文化实践上看,后现代主义文化作为一个外部的文化力量,对于伴随网络成长的大学生群体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对于高校“无厘头文化”的流行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

高校是传播、创新知识与文化的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之一。显然,“无厘头文化”在高校校园的兴起,无助于高校实现其基本的社会教化功能。尽管从当前高校的总体文化格局来说,“无厘头文化”仍处于一种亚文化的状态,但是它的悄然出场,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重重困境——核心道德价值被离析,精英文化被挤压,师生之间的道德对话变得十分困难,等等。这些由于“无厘头文化”而次生出来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困境,有整个社会环境的外部原因,也有高校德育体系自身的内部原因。

(一)外部原因

1、去道德化心态。我国在三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存在利益分配不尽合理、体制不够完善的地方,由此社会上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违背道德规范的“去道德化”心态。所谓“去道德化”,是指只求自己活得开心,不求其他的一种工作和生活心态。这种不顾他人与集体、只顾自己、及时行乐的心态。突出地表现在社会道德风尚上,进而影响到青年大学生。目前,社会上有些人自己都不相信传统美德,或者对践行传统美德缺乏信心。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道德态度,为大学生的“无厘头文化”营造了集体意识,致使高校的德育工作努力与社会的道德风气之间产生了明显的相互抵触的现象,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顺利进行增添了不少困难。

2、精英文化引导失效。高校是精英文化比较集中的聚散空间,它对于引导大学生的精神皈依,塑造精神面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但现实的问题是,在商业利益驱动下的诸多文化创意活动中,不少精英文化的研究者对于经典文本的误用和扭曲居多,尤其是对传统的道德资源和文化经典的应用存在着失当之处,甚至到了荒唐的地步。经典文本被有意无意地

误读,造成精英文化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引导功能失效。甚至,精英文化成为了恶搞的对象,并降格为无厘头一代在课余寝居、餐厅聚会时开怀畅笑的谈资。无厘头们通过各种恶搞行为,抑制了历史真理与精英文化的传播,也导致精英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文化态度的引导失效,使道德权威被解构,庄严被嘲弄。

3、互联网道德监管乏力。信息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从体制与技术层面上对上网人群的道德监管没有可靠的保证,这也是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之一。持“无厘头文化”态度的大学生对于平面纸质类的阅读很难忍受,缺乏耐心。而网络媒体更为自由,视觉快感更富有冲击力,他们长时间地坐在电脑面前,不断地刷新流行文化的视觉页面,取代单调的纸质文本的翻页活动。“网虫们”根本不去理会政治舆论、道德规范的价值指引,而是把自己置身于“快乐嘉年华”式的娱乐互动场景。他们不去追求严谨、高尚的文化元素,却热衷于缔造网络时代个性化的生活轨迹。

4、就业竞争压力大。在就业竞争压力下。大学生出现一些对主流文化秩序的叛逆心理。他们通过无厘头式的反讽、嘻谈、游戏来寻求压力释放和自我实现。这是“无厘头文化”兴起的心理学根源之一。大学生有着浓浓的校园情结,特别是在每年六、七月的毕业之际,体验过人才市场中找工作的艰辛,一旦跨进社会后却发现毕业意味着失业。从半封闭的高校校园到错综复杂的社会以后所产生的失落感,只能从对校园的美好回忆中寻找。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他们思想道德状况不断呈现新的特征与现象,导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出现了新的困境。

(二)内部原因

1、应试型的德育评价。从学业评价来说,现在高校关于大学生的品德评价,与专业知识一样,主要是以考试、考察、考勤为主的量化方法来进行测评。大学生自小接受的就是应试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他们灌输了一种道德理念:为了自己的前途,就必须努力学习。应试型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养成了只追求个人价值的应试型人格,而把他人与集体的需要置之度外,在道德观念与行为上坚持相对主义。应试型的德育模式,甚至使德育课堂面临“不道德”的风险。本应立足于人的精神放松与解放的德育生活,被简约化为“只见分数不见人”的知识活动。在应试规训的重压下,大学生中出现无厘头的恶搞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2、欠合理的德育方法。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方法论创新乏力。德育过程中的讲授法、榜样法、熏陶法、宣讲法等仍占据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方法体系的主流,德育教师通常以自上而下的姿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这往往造成德育课堂中的许多尴尬局面,比如上课有学生打瞌睡,他们通过篡改经典的文学作品来发泄郁闷的情绪:“桌前明灯光,学生睡得香;一觉睡起来,铃声响叮当”。类似的无厘头文化现象中的“凌乱话语”,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刻板的“规劝性”或“劝诫性”的德育方法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尴尬处境。

3、僵化的德育体系。当前我国高校德育体系僵化的主要表现是:德育的制度化、知识化、文本化。究其实质。这是“主知主义”德育的体现,即没有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生活经验参与的道德教育。道德要义一旦成为僵化的教条,就无法突现其对行为的导向功能。模式单一、体系僵化的德育。试图用大一统的道德模式构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基础,忽视大学生的个体的道德经验及其发展。德育过程中“人”的缺失,很容易使德育转化为一种机械的、单调的道德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模式。大学生每天置身于日常生活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活的乐趣。僵化的德育体系也是“无厘头文化”频繁出现于大学生的话语、行为和审美情趣之中的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应对之策

“无厘头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来说,并非没有积极意义,可以说它对高校德育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消解了人为地树立偶像、权威之类的当代迷信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这种叛逆精神或怀疑精神由于采取了后现代式的自我解构方式,如果没有正面的价值与理想的支撑,很容易转变为批判与颠覆的反面。在无厘头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如何才能正确导航呢?德育工作者必须有自己的评价尺度,必须确立价值判断,必须让新生一代的大学生口服心服地明白:绵长岁月中总有某些东西恒久不变,永葆蓬勃生机。历史真理、社会正义、美好和善良的心灵就是其中闪亮的部分。语重心长的交流如何不被鄙夷为陈词滥调,民族文化中宝贵的真知灼见如何才能不被轻易地搁置一旁?所有这些,都需要高校德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应对之策,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让他们——“处逆境而弥坚,历生死而昂扬。这是青年一代永不言弃的历史真理和社会信念。”为此,在应对“无厘头文化”的冲击之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可供借鉴。

第一。加强高雅校园文化建设。高校校园的文化存在一个此消彼长的运动规律。即一种文化的兴起与流行,是伴随着另一种文化的没落与衰退的过程。因此,发挥组织化、层级化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组织体系的作用,大力弘扬高雅、精英文化的建设,占领文化阵地,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无厘头文化”背景下迎接挑战,走出困境的重要途径。

第二,组织师生共同参与道德实践活动。这种实践活动应纳入每学期的德育教学的计划中去,避免随意性,教师可以与其他社会教育机构或者相关政府部门合作,让大学生参与各种大型的社会服务的志愿者活动,在现实生活中践行道德成长的情趣。

第三,提高德育途径的科技含量。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途径的信息化、数字化是道德建设工作创新的主要成长点。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利用互联网作为德育实施的新载体,保证其发挥精英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先锋作用。在有效监管的基础上,让大学生实行互联网的自我管理,在潜移默化中把互联网建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

第四,实行道德成长导师制。高校探索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新途径,应大力开发现有的师资方面的德育资源,即打破德育只是德育教师与思想政治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的事情的局面,让专业知识方面的教师也参与大学生道德成长的辅导。专业教师可以兼任大学生道德成长的导师,利用知识教学,让德育过程渗透其中,这样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创新课堂德育方法。迎接“无厘头文化”的挑战,意味着课堂德育的方法论将面临着重大的转型,而具体的德育方法也将随之重建。即,亟待改观传统的以讲授法、示范法、榜样法等德育方法体系,改观以平面文本与口传身授为基本的德育载体,向以多元对话为根本特征的道德叙事方向上转变。借助多媒体,主张运用多种方式,从个体的差异性出发,建立开放多元的德育方法体系。例如,近年来高校德育课堂或“两课教学”中引入影像叙事的方法,即让大学生观看相关的影像故事,在利用影像叙事的优势的基础上,让教师的讲解、导读与大学生的辩解、澄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理想的德育效果。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在素质教育中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儒家“君子人格”对大学生人格养成的启示
医患关系紧张对医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